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和《荷塘月色》同属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佳作。《绿》坦露了作者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苦闷彷徨的寂寞情绪,两者格调上存在很大差异。《绿》和《荷塘月色》都设置“文眼”、寓情于景、比喻生动、注重叠词运用,表现手法上是相近的。两文相互补充,基本反映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抒情散文《绿》是朱自清早期的美文力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坛上情景交炼的范文优品。朱自清创作《绿》时,正值婚后数年喜得爱子,在新为人夫后叉初为人父;在这人牛角色的重要提升转型之际,对生命的关注往往会因此警觉敏锐起来,对生命的感悟也就更其深入与独到了。本着以“人”为本披文人情的原则,笔者拟借《绿》文管窥青年朱自清创作早期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朱自清思想性格中对儒家中和思想的认同入手,分析了朱自清早期散文在题材,风格及思想上对儒家传统的继承和扬弃,从而揭示出在新旧文化交汇时,一种复杂而艰难的选择,以及与传统割不断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早期散文对“人的文学”关于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涵用“自然”与“爱”两大母题来“内转”与“外推”,并以修身、养气。这种“内圣外王”的仁者“君子之道”,为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并对“仁”进行了崭新的诠释。“自然”和“爱”两大母题就成为朱自清早期散文的显性结构,而以崭新的“仁”一以贯之的深沉内涵则成为其早期散文的隐性结构。由此观之,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已然为仁者之文。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创作主要的是叙事抒情的散文,这些散文或叙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或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写景散文,篇章布局都是十分精当的,显示出他早期散文漂亮、缜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早期散文创作的艺术追求方大卫《山野掇拾》是现代作家孙福熙先生的散文集。朱自清先生读过此书后,以原书名为题,欣然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书评,记下自己的真切感受。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书评,令人惊讶地发现:该文如其说是对《山野掇拾》的赞许,不如说...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早期散文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留下了异彩纷呈、不可磨灭的一页。在阅读和欣赏朱自清散文时,人们更多地表现出对其文辞的清新委婉、朴实流畅、简洁自然的喜爱;或是为其“物色之物,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的优美意境所陶醉;或是对其如山泉涌流,委委曲曲、自然畅达、铿铿锵锵、淙淙作响的语言的赞叹。本文试以朱自清早期散文为例,探微作家由心灵流动而形成的美的韵律。一、印象文学的艺术风格是构建在文体躯壳之上,以作家的个性为主导,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诸种因素融汇合一的整体美。读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幽静的池塘、风姿卓越的荷花、交替变幻的轻烟与淡雾、更迭朦胧的月光与云影,勾画一个神奇、迷离、变幻的艺术境界.阅读朱自清早期的人生历程,反复品味,我们才逐渐体会到朱自清——个善良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烟笼雾锁、挥之不去的的愁绪.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早年在台州思想情感的变化,主要是从不自在到自在、从苦网徘徊到转向。其原因一是台州日常生活的影响,二是他对知识分子生活道路的思索与选择。  相似文献   

10.
抒情散文《绿》是朱自清早期的美文力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坛上情景交炼的范文优品。朱自清创作《绿》时,正值婚后数年喜得爱子,在新为人夫后又初为人父;在这人生角色的重要提升转型之际,对生命的关注往往会因此警觉敏锐起来,对生命的感悟也就更其深入与独到了。本着以“人”为本披文入情的原则,笔者拟借《绿》文管窥青年朱自清创作早期的生命意识。首先看朱自清笔下梅雨潭周围的“景”。作者对梅雨潭周围环境的生物进行了动态化的描述:将雄踞潭边巨岩上的梅雨亭譬喻为苍鹰浮天,顿然英姿勃发;天空“微微的云”“流着”,则寓灵动于淡泊之中;“岩…  相似文献   

11.
高一册一、外景与内情的和谐统一,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独特风格。《荷塘月色》和《绿》的景物色彩有何不同?感情基调有何区别? 二、《荷塘月色》第五节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其中“酣眠”比拟什么?“小睡”比拟什么?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早期的抒情小品《背影》,描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表现了旧时代的父子之爱;同作者的《给亡妇》、《儿女》等作品一样,都偏重于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似乎社会意义不大。但事实表明:它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誉满海内,传颂一时的名篇。叶圣陶、郁达夫和李广田等著名作家都曾给以很高的评价。这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13.
论原型批评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型批评作为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拓展了文学分析的空间,有利于揭开文学中深奥的思想和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在今天的文艺批评领域中,原型批评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众多文学批评流派中的一支,在它提出的众多原型中,“英雄”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型一直备受作家和评论家们的青睐。而探求者则被视为一个“近英雄”的原型,一直被淹没在英雄原型的光辉之中。我们认为,探求者应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原型,随着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它有着和英雄原型同样的、甚至超出英雄原型之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多为叙事写景、抒情言志的篇目,注重了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语言清新隽永、凝练明净、细腻秀丽。中期的散文创作,用笔朴实,更显口语化,字里行间渗透着真诚清秀之风,彻底汰除了早期散文的做作之弊,显示了很高的艺术功力。到了后期,朱自清虽然散文创作的数量锐减,但其思想激进,锋芒毕露,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位民主战士在黑暗中奋力呐喊。  相似文献   

16.
以原型批评方法对张承志作品进行分析,发现张承志的作品中都有三个原型:孤儿原型、追寻原型和原始 成年礼仪原型。在张承志作品中,主人公大都为孤儿角色,父亲大都缺席或不在场,这表现了作家潜意识深处的“弑 父”情怀。张承志的文本不仅主人公大都是孤儿,而且都在重复一个主题,即“寻父”主题,“寻父”这一行为一方面标 示了男孩未成熟的存在状况,另一方面也标示了男孩要成年的渴望。张承志的文本描述和记录了成年仪式,即孤儿 要完成具体的社会角色转换,必须经历一系列的考验方能成人,这种成人仪式是人们追求理性和完善的表征,是人 们企图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完善,达到理性和至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7.
原型重释——对当下原型定义的一点补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近20年关于原型探讨主要是围绕着原型批评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忽略了荣格理论本身,并且荣格的原型理论与原型批评因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因而也不能将二简单的等同,基于此,重新梳理荣格的原型思想就成为一种必要。荣格对原型的阐释,不是确定的,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他对原型的每一次思考,将原型看作一个系统,来审视它的意义和存在价值。最后指出这种理解对中国艺理论的理论层面的启示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娜  王远丹 《现代语文》2006,(12):78-78
一、原型、民间原型和歌剧《白毛女》 原型是原型批评的核心概念,对原型的鉴别至今尚有不少争议,笔较赞同陕师大的李继凯教授在《民间原型的再造》一中的阐述:“‘民话雏形’较为准确的揭示了‘原型’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并且较中国化。”故而李继凯教授在中应用“民间原型”这一概念,它可以“较全面的包括民间的生活原型、风俗原型、信仰原型、环境(生态)原型等,既避免了过分强调‘神话’而导致的‘泛神话主义’,又可尽量避免了学批评的‘考古癖’”。在此,笔借用“民间原型”这一术语试图中国化地使用“原型批评”这一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中的洛神原型及其现代重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洛神原型是情与欲的象征。这一原型主要源于原始宗教意识、女性生殖崇拜及阴阳哲学观。男女两性作家在回溯这一原型时,呈现出性别上的差异。男性本消解了洛神型女性在情感上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女性本则充分肯定洛神型女性原始生命力的冲动,还原女性之本能。  相似文献   

20.
“原型”在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活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磊  岳波 《学科教育》2002,(5):39-43
问题解决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理科教学实践中长期面临的难题。本通过“电化学”化学问题解决对比教学实验和访谈的方法,研究证实可以通过心理模拟将专家和优秀学生的化学问题解决经验外显为“原型”,并经过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教学过程使大量中等学生的相应的问题解决能力有显性提高,说明问题解决过程中原型经验的重要作用。同时本辩证地分析了原型的利与弊,指出原型定向阶段应该提倡师生共同建构,原型不应该被固定化和僵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