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19,(4):55-58
小说《思家饭店的晚餐》以描写家庭生活为核心,体现了性别、权力和话语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女性化及衰落的男性气质的弊端,进而呼吁现代社会关注男性身份建构、男性气质危机等问题,启发人们探索建构双性化气质模式,努力实现两性间真正的平等相待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阅读《篱笆》,结合男性气质理论,分析作品《篱笆》中黑人民族的生存现状及黑人男性气质建构的种种困境,探索黑人男性如何在种族歧视的社会背景下建构黑人文化身份和黑人男性气质,依次从支配性、边缘性、从属性男性气质和黑人男性文化身份认同等方面解析戏剧中主要人物男性气质的建构,并探讨黑人男性气质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统治型男性气质在劳伦斯小说中屡见不鲜,通过探究劳伦斯两篇短篇小说中的男性气质,探索劳伦斯作品中统治型男性气质的成因和变化,希望能为研究劳伦斯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借用R.W.康奈尔有关男性气质的一些理论,对小说《告诉我是谁》中男主人公威尔在婚姻生活中的经历进行分析,表明身处20世纪中期美国以消费为中心的文化中主人公对其自身男性气质和男性主体身份的焦虑,揭示其男性气质危机,进而展露郊区生活的虚无。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安妮·勃朗特的小说《怀尔德菲尔山庄的房客》通过对比女主人公海伦·亨廷顿两段婚姻,不仅展示了从乔治四世摄政时期到维多利亚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也呈现出社会转型期迥然相异的男性气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男性气质理论视角,重点聚焦亚瑟·亨廷顿和吉尔伯特·马卡姆的男性形象与男性气质,揭示社会转型期男性气质的流变,探...  相似文献   

6.
性别研究中关于"男性气质"的相关理论,为伊丽莎白·鲍恩的长篇小说《最后的九月》提供新的研究视角.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尔兰历史上的两大事件——土地运动和独立战争——对爱尔兰本土男性气质的构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最后的九月》中的不同的男性群体的气质类型不可避免地的缺失、蜕变和扭曲,由此揭示鲍恩的男性气质观:男性气质的主张离不开道德的约束和引导;男性气质并非天生,它受不同阶级、种族、宗教的影响,在历史和社会框架中形成.  相似文献   

7.
电影《完美的世界》小主人公菲利普从一个小男孩到小男人的成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从男性气质角度剖析了菲利普的男性身份认同、男性霸权、独立和勇敢等男性气质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方刚 《红领巾》2005,(6):23-26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更关爱自然,而男性气质以自然为敌,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是由男性造成的,并且对发展持质疑态度.从男性研究的视角看,男性理应认同“传统男性气质“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同时还应该指出,父权文化是破坏生态的罪魁祸首,它塑造了传统男性气质并使男性和女性同样受害.男性研究可以对生态保护作出贡献,鼓励男性颠覆父权文化的压迫,与女性携手保护生态.中国的生态与环保政策制定,应该对生态女性主义和男性研究的成果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地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各有独特意象,且分别体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二者的审美偏好分别对应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壮美与优美范畴。目的地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主要特征是由具体意象引发个体内心触动,进而折射出的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与价值导向。与西方既有品牌性别气质研究成果相比,中国旅游者对目的地性别气质的感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独特之处,尤其体现在对目的地男性气质之“毅”、“勇”偏好和对女性气质之“婉”、“雅”偏好。  相似文献   

10.
《屋顶丽人》是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莘的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关于这篇小说,存在从阶级冲突和性别冲突两种不同角度的经典解读。本文从男性气质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中三位修房工人对于屋顶晒日光浴的丽人不断骚扰甚至谩骂的原因,认为女性不断上升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威胁了三位工人的男性气质,导致了他们的焦虑,这种焦虑就通过对女性的骚扰释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Jock 《成长》2005,(4):78-79
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在进行着“性别认同”的社会化过程,都按照基于性别差异的社会期望来履行和实践个体的性别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议论更是成了热门话题:男人追求真正的“男性气质”,女人追求十足的“女性气质”,仿佛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在《声音从何处来?》中,尤多拉·韦尔蒂揭示了空间与男性气质之间的复杂关系。种族隔离的社会空间形塑了白人至上的支配性男性气质。故事中无名的主人公兼叙述者为了迎合种族主义社会的性别规范而不惜诉诸暴力,暗杀了黑人民权运动的领导人,但他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追寻却以失败告终。韦尔蒂批判了种族主义性别话语对白人男性的戕害,也揭示出白人至上的支配性男性气质与排外主义的美国国家认同之间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13.
《辛柏林》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传奇戏剧。该剧通过对英国王室贵族男性气概和女性气质的艺术刻画,以及对男性社群内部、男性与女性之间紧张关系的细腻描写,揭示出性别象征与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内在关联。男主人公波塞摩斯与两位王子的男性气概是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性别象征;王后与公主伊摩琴则分别代表了野蛮、邪恶与温柔、贞洁两种女性气质,这两种女性气质威胁着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塑造。剧中对两位王子身上女性气质的描写,以及对公主伊摩琴在男性社群中联结作用的展现,反映出莎士比亚对其所处时代性别等级极端二元化的反思;结尾处公主伊摩琴与波塞摩斯缔结婚姻则表达了莎士比亚"温柔与力量相结合"的民族性想象。  相似文献   

14.
荷马的“英雄”开创了古希腊男性气质的某种原型,构成了西方历史上一整套男性的观念、价值与话语。作为某种文化的霸权与资本,“英雄”首先是精英自我展现的文化形象,同时也是策动、劝说非精英群体在政治上依附与配合的话语资源。这种信念鼓励男性在充满危险的公共世界中角逐荣誉,甚至牺牲个人与家庭的利益。另一方面,主流价值同样拥护男性在婚姻与家庭中的利益。私人生活也是构成荣誉竞赛的重要方面,而这要求尊重女性的基本价值。阿基里斯与奥德修斯成为这两种男性气质的典范。然而,“英雄”却又暗中排斥着边缘的社会群体,他们无从接近作为社会与文化资本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15.
胡硕 《英语广场》2024,(2):53-57
《红色英勇勋章》是美国作家克莱恩于1895年发表的小说。小说以南北战争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农妇的独生子亨利·弗莱明由于对战争的奇妙幻想,渴望军旅生活,而不顾母亲的劝阻毅然参加了北方军的故事。作者从一个士兵的角度去描写战争,突出战斗环境中主人公的具体感受以及心理变化,把士兵们的恐惧和悲伤、懦弱和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小说完整地叙述了亨利由“男孩”到“男人”的蜕变过程,也就是其男性气质构建的过程。本文以红色这一意象为切入点,结合男性气质的构建过程,分析红色对于亨利男性气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芭蕾舞是艺术与舞蹈的高度结合,它使人们在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感受人生的价值。男性学习芭蕾,对其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有较大影响,对艺术也是一种唤醒。本文从芭蕾舞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男性身体素质、塑造良好的气质风度、培养其审美能力及男芭对艺术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就芭蕾舞对男性综合素质和舞蹈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朱诺特·迪亚兹的成名之作《沉溺》(Drown,1996)是美国拉美裔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从拉蒙之子尤尼尔的视角描绘了拉美裔移民生活的艰辛与坎坷,刻画了男性气质缺失的移民者拉蒙的形象,并向读者揭示了白人话语权下拉美裔移民政治身份的边缘化,及其导致的拉蒙男性气质缺失的残酷事实。  相似文献   

18.
词与诗相比,更具备几分阴柔气质,这与词中大量的女性形象描写是分不开的。男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不同的。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以男性视角出之,与男性自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是女性的自身写照。男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某些方面又是相同的,这与男性女性无关,而是封建时代强加给人们的普遍意识。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研究》2005,(3):15-15
长期以来,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多由女性担任,但男性在气质上更具有阳刚气,他们对孩子的果断、勇敢、坚强、幽默、有魄力等性格的形成都有影响作用。为此,天津市计划在2月底正式开始培训第一批男性中级育婴师,计划名额30人。  相似文献   

20.
《时间中的孩子》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之作,在作品中,作者有意让读者对男权社会单一男性气质与单一女性气质对立的传统婚姻模式进行再思考——麦克尤恩通过对男女主角的刻画,对性别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展现出和谐的两性关系;而另外一对具有传统性别气质的男女角色的关系却走向了破裂。这是作者对性别体系的扩充和丰富,对两性关系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