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谈个性化教育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等职业学校现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符合职枝生个性化教育规律的因素,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改革传统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个性社会化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对于全面落实个性化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德育工作改革,关键要以“关注生命,以人为本”基本观点,全面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主体、民主师生关系,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改变教育方法,采取抓“隐性教育,构建自我评价体系,努力实现德育对话”三大措施进行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民办高校在办学自主权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多样性、灵活性等方面,具有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特殊优势,因此个性化教育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具有高度的适切性。所以,民办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采取设置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形成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构建适合个性形成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等做法,大力推行个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4.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目标是:构建体现普通高中教育性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充分体现“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高中学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其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个性化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内涵。综合构建个性化教育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诸多教育要素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病在于它主要是一种补短的教育。在现实教育中,补短教育主要表现为标准化管理、同一性教学、单一性评价。补短教育的主要危害是封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在当前的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核心任务的教育中,对补短教育进行改造势在必行,其对策是实行扬长教育。扬长教育可以从哲学、“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儿童发展心理学找到依据,其实现主要依靠四个方面:确立“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实行多元化的教育评价;设置超市式课程;珍视学生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综合构建个性化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其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个性化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内涵。综合构建个性化教育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诸多教育要素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综合构建个性化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 ,其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 ,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个性化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内涵。综合构建个性化教育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有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诸多教育要素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育观是开放的、全新的:“兼容式”人才培养目标观;求发展,个性化,有能力的学生观;“以学生为中心”,高效沟通的教育观,学生全方位服务的管理观。应相应构建新的管理模式;以多媒体教学为重点,加强实践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形式性评价;以班级为枢纽,强化学习沟通。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课程是影响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从我国现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来看,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还面临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在构建合理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应掌握以下原则:坚持课程设置的“三接轨”;明确课程设置的社会需求性;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强调课程设置体系的开放性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11.
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育主张从学业规划指引、课堂教学方式、课程体系设计、课外学习方式、教育评价方式、教师专业发展等维度,构建从学生个性出发,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个性化教育改进框架。从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视角考虑,个性化教育涉及"一生一案""一课一品""一科一谱""无边界学习""一评一策""一师一家"等实践范畴。  相似文献   

12.
发展学生个性,个性化学习,展示个性的鲜活的生命……这些都是新课程理念中抢眼的命题。说本次新课程实验是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改革,标志之一就是改变以往注重共性的做法而为强调发展个性。个性是真切而实在的。有一句话很时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如果我们确认,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包含在“为了”之中,而且是“一切”中突出的部分,那么,我们“为了”的主要载体——课堂,也应该是真切实在的。真实的课堂起码有三个要件。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每个人的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不仅具有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作文教学的四个要义,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健康地发展和创造性地发展。学生作文个性化应体现“情感”与“认知”自然和谐的统一;作文教学若能为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构建宽松环境,缔造有利条件,创设相关情景,提供必要引导,则就是个性化作文教学。作文个性化是个性化教育的一部分。“个性”存在着多种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价值判断。个性化教育是一个不断实现,又不断推进,以使受教育者的优良个性不断向完美发展的过程;作文个性化则指以学生作文和教师的作文教学从非个性色彩的统一化、模式化、强制化向个性色彩的多元化、个体化、自主化不断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一、追根溯源,为何提倡语文教学个性化? 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更多地强调统一。要老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以相同的测验接受统一的评价,从而甄别出学生成绩的优劣。这种看起来相当公平的教学,是以“假设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观念为基础的。其结果造成教育机制上缺乏合理、完善的个性培养运作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充分的重视。然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人。  相似文献   

15.
当前依托普通高等院校培养职业教育教师,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性”特征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改革“普教型”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构建“工作过程”主导型课程;突破普通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构建具有职业技术师范特色的教育类课程体系;改革“授受式”教学,构建“行动导向”教学过程模式;改革单一的评价方式.构建多维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历史教学的改革也同样离不开个性教育这一主题方向,正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可见,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理念。本文就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作一浅述。一、培养个性化优良品质和培养创新能力是个性教育的两个重要内容1.培养学生个性化优良品质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当我们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培养个性优良品质便成为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加强学…  相似文献   

17.
个性化教育是推动自学考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在教育的起点上、目标和价值等方面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传统文化的激荡、市场经济的挑战、终身教育的呼唤是自学考试走个性化教育发展道路的客观需要。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自学考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以个性差异为前提,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以个性发展为目标,改革完善课程体系;以个性彰显为价值,积极开展考试形式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同等条件下,个性越鲜明,创造力就越强。实施个性化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一、个性化历史教学的基本特征个性化教学是教师“教有特色”和学生“学有特色”的完美组合。历史教育应坚持“以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个性化历史教学在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提倡充分发挥每位历史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优势,努力展示其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文章面向新工科建设需求,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四结合”课程体系,建立新工科背景下以“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核心的全方位资源共享课程平台。将理论课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创新设计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通过“传统教学+信息技术+口袋实验室仿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个性化学习,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碧桂园学校努力构建“保证基础,发展个性,服务社会”的教育模式,对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基础学科课程、综合能力课程和个性特长课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