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一)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完善学徒培养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与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完善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多方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公共实训中心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二)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完善职业院校招生录取与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推进校企共同制订和实施招生招工方案。规范职业院校招生录  相似文献   

2.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招生是现代学徒制开展的重要内容,当前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受内外因素制约存在一系列问题与障碍。在分析现代学徒制招生特点和存在问题基础上,从下放招生自主权、建立多元录取机制、发挥第三方机构纽带作用、探索大类招生制度和弹性学制等角度提出具体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现有的招生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学徒制的招生要求,政府、学校、企业需要共同探讨一套符合现代学徒制"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招生模式。文章首先探索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在学徒制试点招生方案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义务;其次通过对试点专业校企联合招生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有效地实现学徒的双重身份;最后从学徒制试点在经费筹措、实训设备、师资配备等成本投入和分担机制方面进行研究,确保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和实践模式。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药学专业从体制机制创新、实施路径探索和保障条件建设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形成了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三位一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探索符合本校特点的现代学徒制,是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标。现代学徒制的特征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与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典型项目或任务学习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学习形式,以教师与师傅的深入指导为导师支撑,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思路,明确了职业岗位需求,践行了校企"五对接"招生与招工方式,构建了校企二元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三段推进的做中学教学模式,校企共建"双师型"协同教学团队,实践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培养了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践行现代学徒制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满足新时期五年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五年制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必须从现代学徒制顶层设计入手,创造实施现代学徒制所需要的条件,构建招生和招工一体化的学徒培养体系,提升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学徒制是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一种合作教育制度。溧阳区域实施“三岗双师双场递进式”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育人过程管理规范化,实现人才培养管理全覆盖;校企合作内容具体化,实现人才培养内容精准化;考核评价质量科学化,实现人才培养考核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并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个制造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例,提出了制造类专业在招生与招工、校企合作育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具体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0.
按照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已有专业优势,以校企共同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按照"二双""六共""一交替""一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探索并实践了现代学徒制,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实施了工学交替、理实融合的教学模式,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完善了人才培养制度与标准,建立了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推广现代学徒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文章首先介绍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理念的人才培养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校企共建了"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制定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招生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企双导师制度;其次,介绍了现代学徒制运行成效,包括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实训基地的共建;最后,分析了现代学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以轨道交通信号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招生招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校企互聘共用师资队伍、建立具有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五个方面阐述了轨道交通信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经验和创新点,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洪长平 《成才之路》2020,(11):16-17
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构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文章分析现代学徒制应用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探索高职院校应用现代学徒制的对策,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现代学徒制通常是指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的学徒培训有机融合,由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为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为基础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探索与研究,从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践招生招工一体化、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和全面改革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对高职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焊接机器人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基于校企合作,根据焊工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工作过程,开展“焊接机器人应用”工作页的开发与实践。结果表明,工作页的工作逻辑性、知识技能递进性、评价系统科学有效等特点,能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知识,高效地获取技能。  相似文献   

17.
许多国家在吸取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学徒制,并给现代学徒制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和意义,因此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文章在理清中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与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国外的发展经验,分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现代学徒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结合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发展需求提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着校企双育人主体机制还不健全、教学模式不顺畅、校企课程交融不深入、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系列问题,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此,文章从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综合职业素质养成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视角出发,重点引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与学校、联盟企业联合组建“校企室”三方协同的现代学徒制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室”三方育人主体的现代学徒育人平台,构建涵盖“通识、岗位、专项”三核心、四阶段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创建多维度技术技能训练和实践的“专业实训室+企业现场+大师工作室”三场所构成的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建立“教、学、做、工、培、训”交替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实施模式,建立三方育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以及“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多元参与、四级评价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并在数控技术专业试点,成效显著,为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开展三方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出现了“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双重困境,现以商务英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主题,分析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必要性,并从各方利益驱动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协同课程开发机制、质量保障机制、教师与师傅互补机制五个方面来探究提升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保障国家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在内因上推动商务英语教学,为高职院校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传统学徒制无法应对新兴工商业人才供给需求,被练习生制逐渐替代。练习生制有三种起源说--英国说、日本说和中国说,经历了清末明初产生期、民国繁荣期、建国之初嬗变期三个演变历程,主要采取企业自主培养、校企合作培养、间接训练培养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对传统学徒制的革新,实现了人才观念、培养模式、人事管理、职业精神培育等方面的现代化转型,探索出较为科学、系统的现代学徒制实践范式,这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