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德育价值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价值关系作为德育与德育价值主体之间的关系,有三个层次即可能的价值关系、应然的价值关系、实然的价值关系。设计应然的价值关系必须以可能的价值关系为基础。德育实践的宗旨是将合目的性、体现科学性的应然的价值关系转化为实然的价值关系,同时它具有检验应然的价值关系的设计是否科学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价值是认识和创造价值的逻辑发展和归宿。要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价值 ,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实践是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客体 ,要满足主体的需要 ,从效用关系角度看 ,应采取两种途径 ,即灌输引导途径和接受选择途径。它们共同构成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两个轴心 ,并且贯穿于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由于影响价值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客观条件的复杂性 ,以及价值主体需要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多样化的具体途径 ,思想道德教育才有望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道德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价值是以道德作为内在规定性和外在尺度,而发挥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价值,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道德价值是以主体和客体双重尺度为衡量标准的价值类型。兼有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一维与多维、实然性与应然性、社会历史性与终极性等特征。认识和把握道德价值的特点及功能,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其道德价值形成过程、实践途径及模式等。  相似文献   

4.
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控制教育资源,追求教育利益的一种活动。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主要由教育政策活动的价值要素及其关系构成,包括教育政策的价值主体、教育政策的价值客体、教育政策问题和教育政策的价值关系等主要方面。教育政策主体控制教育资源并追求教育利益时,产生和形成各种教育政策问题;教育政策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其价值要素之间构成了一系列基本的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德育中,教育者始终都面临着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是否统一的困境,即存在着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张力。如何沟通实然与应然?这是道德哲学难以回避的问题。和传统德育强调知当然对行当然的逻辑在先不同,王阳明的良知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道德认知要真正落实于人心(良知);德育要注重主体的始终在场;行纳于知,知寓于行等,并透过"知当然—明本心的知实然(内化于人心)—行当然(良知对行的指引)—行实然"的过程,明晰了知当然和行当然之间的关系,化解了应然和实然之间的紧张。  相似文献   

6.
教育目的实然与应然的背离是客观存在、长期存在的问题,这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协调好教育目的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关系,在应然与实然间找寻一种有效的转化机制,将使教育目的的梦想与现实更为贴近。  相似文献   

7.
陈敏 《黑龙江教育》2007,(1):146-148
大学章程是指为了实现自主管理和依法治校,大学依据教育法规制定的规范教育管理者、举办者、办学者、教师、学生之间内外部关系的法律性文件.本文从这一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了大学章程的应然价值:大学章程是大学依法治校的重要法律基础,是大学实现自治的重要保障,是社会公众监督大学运行的基本依据;文章分析了我国大学章程的实然状况及应然价值与实然状况形成反差的原因,提出了我国建立完善的大学章程之对策.  相似文献   

8.
教育价值是教育的主体一人与社会的需要和客体一教育活动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教育价值 是对教育价值的意识反映。本从构成教育价值关系的要素及其特征出发,归纳了教育价值观的四个特征。以此为基础,从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历史上的教育价值观,并试图探讨在当今时代,我国所应持的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自然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发现自然事物的实然秩序,教育研究的目标是探寻应然的教育行为。教育研究的逻辑是通过观测到的“或然映像”推断实然的教育事实,发现某种实然教育行为与受教育者随之发生的实然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对实然教育事实的价值判断,设计更加合理的教育行为,最终形成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教育实证研究离不开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教育理论研究需要实证研究提供事实支撑。教育研究应该保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张力,既要以教育目的与理念为指导开展实证研究,也要开展关注本土现实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从而实现教育研究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0.
一、享受价值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价值 从哲学的角度看,价值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范畴,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所谓的教育价值,便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主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作为知识性组织,大学内部存在着两种权力模式——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行政权力应该服务于学术权利。但是,在实际的办学活动中,两者之间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相距甚远。因此,有必要探讨两者之间应然关系的生成逻辑,以求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2.
教育目的实然与应然的背离是客观存在、长期存在的问题 ,这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协调好教育目的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关系 ,在应然与实然间找寻一种有效的转化机制 ,将使教育目的的梦想与现实更为贴近。  相似文献   

13.
一、明确的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既是客体,也是主体。有效的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作为主客体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应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正如沈壮海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一文中所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的接受主体意识。明确的接受主体意识是促成教育对象从应然的接受主体向实然的  相似文献   

14.
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与客体的情况而主动创造的。教育活动主体的主体性培养是教育价值创造的根本途径。教育活动中,创造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和谐环境,以利于主体意识的成长和主体性成长的内在激励机制的形成,引导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和积极的教育价值取向,以规范教育价值主体的主体性成长的方向等是教育价值创造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完善化,这其中包括着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人的价值问题。无论是教育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还是其文化职能、科学职能,都是以人的发展及其价值实现为前提的。教育本身也在人的价值实现中体现着自己的价值。叮见,教育和人的价值实现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价值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在研究价值的有关]司题时,都无一例外地要讨论主体、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三者是构成价值的基本要素。一定价值关系的产…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不少教育学者不是把实践哲学的实践概念理解为具体的行为活动,就是把教育实践理解为具体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对立,用教育活动的实然压制应然,造成对教育实践的实践本性的遮蔽,极大地冲击、消减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实效.因此,澄清实践教育哲学的本质及其基本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实践教育哲学是用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来审视、分析、思考教育活动中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实践和一般社会实践的本质特性及其相互规定性、教育实践中的主体与客体的本质特性及其关系、教育实践本身的表现形式和教育内容实践形式等.  相似文献   

17.
价值与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价值与主体——客体、价值与实践——认识、价值与真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价值与认识的关系,试图说明价值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文章认为,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对于价值的追求是人类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一般目的和最终动因。价直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事实认识而获得的,是较之事实认识更深入、更重要的认识层次。真理都是有价值的,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因而,实践检验也就包括认识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两个方面的检验。  相似文献   

18.
马力 《教学与管理》2009,(7):114-115
价值可泛指事物的“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我国著名学者王玉棵在《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中从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从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下来界定价值,指出“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是价值。”关于“取向”,在日常表达中,一般认为是对于某种事物的选择标准或路径,类似于“取道”。我国学者黄凯锋在其《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中指出,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政策价值是教育政策理论与实践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政策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尚缺乏对教育政策价值观的思考。从主体需要来说,我国未来的教育政策要重视其直接利益相应人的利益;要适当扩大教育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主体的范围;要重视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弱势利益和未得利益,做到共同利益与政治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强势利益与弱势利益、既得利益与未得利益兼顾。从客体属性来说,我国未来的教育政策要重视其公共性,做到政治性与公共性的统一;要提升教育政策的合理性,做到合法性与合理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加强教育政策的协调功能,做到管理功能与协调功能并重。从效应关系来看,我国未来的教育政策要提升其内在价值,做到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要重视教育政策应然价值,做到实然价值与应然价值的统一;要重视教育政策的隐性价值,做到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指教师接受培训和提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反映,是对继续教育价值功用和行为取向的系统认识和基本看法。它是一种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它因客体(培训的价值功用)属性以及主体需要的不同而形成相对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