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英国博士生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教育目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切性不强、学位完成率低、培养模式过于专业化等问题,介绍了英国政府和大学在学位类型、学位完成时间、技能训练以及质量监管和保障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博士生培养联合体是英国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是博士生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博士生培养联合体的设立是为了提高博士生的教育质量,规范“产学研”合作方式,回应英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视角,关注英国博士生培养组织场域(联合体)运行的合法性,并分析维持其松散联结的行动举措。从组织合法性的“强意义”和“弱意义”两个层面,分析了博士生培养联合体建设在制度保障、经费发放和区域协作中的合法性基础,并阐述了构建博士生培养联合体的具体行动方式。分析了联合体博士生招生、培养与准出制度,发现其联合体与ESRC和研究组织之间存在的三种行动举措,即规范治理下的权力让渡、“费边主义”理念下的“产学研”协同发展、高校高度自治下的政府干预。  相似文献   

3.
埃塞俄比亚博士生教育于1987年由亚的斯亚贝巴大学起步后缓慢发展,2010年开始迅速扩张。期间,该国博士生教育在培养单位数量和招生人数上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教育项目发展失衡、培养单位间差距大、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突出、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在中国与埃塞俄比亚教育交往背景下,埃塞俄比亚可借鉴中国博士生教育在多样化培养模式、多维质量保障制度和多元资助体系等三方面的发展经验,积极从调整博士生培养模式、完善质量保障制度和构建资助体系等方面改进博士生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政府推出“现代学徒制计划”、规范现代学徒制标准、完善学徒制法律保护、提供学徒制经费支持、强化学徒制质量保障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英国现代学徒制取得了吸引更多人员参加学徒制培训、提高英国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培训参与主体均实现利益诉求、建构较完善的现代学徒制体系等成效,但也出现了忽略行业特殊需求、中小企业积极性不高、合格率低于预期、性别上的职业隔离等问题。英国发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的得失,启发我国在发展现代学徒制时,需要增强学徒社会认知、加强学徒立法建设、确保学徒的培训教育质量、加快学徒制“双性”深度融合、强化能力本位培养、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愿景与目标的重要保障,博士生教育是满足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最佳渠道。东华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探索实施了“一核心二导师三全程四保障”的“1234”大纺织学科博士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瞄准博士生教育国际化这一核心目标,扎实推进国内外双导师制,深化科教融合“三全程”培养模式,打造国际化课程、奖助体系、国际交流平台和信息化建设四重保障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适应国际环境的博士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法国博士生教育职业化改革以“博士生教育作为一种研究型职业经历”和“基于学术能力基础上的可迁移技能”为逻辑起点,在实践中采取注重博士生可迁移能力培养,构建博士生院的博士生职业化培训机制,加强博士生培养的计划与落实,促进博士生与企业双赢的产学研合作协议等具体举措来推进博士生职业化改革。这对我国进一步改革博士生培养模式、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启示:政府应加强博士生教育顶层战略规划及相应的政策引领与保障;博士生教育机构需重申博士生培养理念,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博士生要加强自身专业理论自信,提高可持续发展和可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7.
英国大学自20世纪初开始发展博士教育,在博士教育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帝国理工学院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和英国著名高校,设置融合型博士培养模式,在博士教育中突出“融合”优势,强化协同培养、跨学科课程设计、国际化能力、可转移技术培训等诸多元素的整合。融合型博士培养模式的产生有着其特定的背景,在招生要求、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及质量保障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取得一定成效。帝国理工学院融合型博士培养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如何创新博士培养模式,推进博士生的跨学科培养,提升博士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博士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发祥地,英国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教育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历经数次变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世界各国的博士生教育提供了模仿的样板.从其招生模式角度考察,英国博士生的招生模式具有招生类型多样化、考查内容富有针对性和招生方式灵活等方面的特点,而我国的博士生教育长期坚守单一的招生与培养模式,英国博士生招生模式的这些特点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要适应当代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整体背景,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观念;优化博士生课程的设置,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模式;加强博士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0.
对20世纪初的若干德国大学哲学院的《博士培养条例》进行了分析,着重考察了《博士培养条例》在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在拓宽博士生知识基础和知识视野方面的制度性保障性措施,澄清了我国学界对德国博士生“师徒制”培养模式的片面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博士生培养要解决“博士不博”、博士生创新能力欠缺、博士论文缺乏原创性等问题,应落实对博士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的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11.
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兴起源于社会各界的问责,这是招生规模扩张、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和新管理主义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以来,全球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主要存在两种典型模式:一种是基于产品质量观、注重知识创新、秉持学徒制培养的德国模式;另一种是基于过程质量观、注重能力训练、秉持结构化培养的美国模式,其他国家则介于两大模式之间。近年来,随着德国模式的知识创新原创性标准逐渐遭受质疑,美国模式的人才培养高效率优势开始受到青睐,由此各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普遍朝着过程质量观转向。然而,我国博士生教育起步较晚、学术积淀不够且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贸然模仿强调实利功用、面向多元需求的美国模式,可能会导致质量的进一步滑坡。为此,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未来进路应是:在重塑学术导向的基础上,再去强调满足与适应社会需求,依此摸索与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学徒制的全面兴盛、高技能的需求、高级学徒生发展的客观诉求是英国高等学徒制发展的背景.英国高等学徒制的发展有着权威的法律保障、有效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组织保障.2013年,英国政府发布了《英国未来的学徒制:执行计划》,启动了包括高等学徒制在内的学徒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产业革命使英国的学徒制走向消沉,产业革命在带来经济活动自由的同时也导致了英国政府对教育的自由放任政策,这导致了19世纪下半叶以来英国教育危机的发生。二战以后,英国政府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职业教育责任,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与培训政策改革,到了20世纪宋“现代学徒制”的新起更是推动了英国教育的“职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作为英国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新内容,朋辈协作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英国高校推行朋辈协作的原因包括:传统的"孤独学者"模式不能应对英国博士生教育在学科、学位类型、招生规模及市场化发展等方面的变化;英国学界研究成果证实朋辈协作具有可行性;政府推行鼓励高校将"孤独学者"模式与博士生朋辈协作并置的政策等.目前,博士生朋辈协作形成了小组合作、学术协作、社交协作、社区协作等四种主要类型.英国高校采取创设研究生协作空间、制定导师指导政策、设立新的研究生管理岗位等措施,积极推行博士生朋辈协作.朋辈协作在缓解博士生的学习压力和其他心理问题、增强博士生学习热情、提高博士生保留率及学习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香港大学博士生教育管理的组织与制度融合了英美模式,现已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制度与服务平台,并以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为依托培养世界拔尖的博士生人才。本文将香港大学博士生教育过程与相对应的管理组织与制度规章相结合,探究其大学内部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架构、制度特征与权责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背景下需要博士教育的创新.近年来,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实施了一系列博士生培养项目,这些项目通过严格的机构选拔、灵活多样的资助形式、多途径监督培养质量等方式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并由此引导社会科学博士教育的变革方向:强调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明确社会科学博士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内容、鼓励跨机构合作增加博士生学习经历、关注博士生学习需求与长期职业发展.ESRC博士生培养项目的实施及其体现出的社会科学博士教育变革趋势对我国社会科学博士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德国博士生教育以“师徒制”为典型特征,自主招收、指导博士生以及评定博士学位论文是大学教授的“先天”权利,但这种制度也被认为缺少外部监督,效率低下,不利于博士生教育规模化发展后的质量保障及国际竞争力提升。新世纪以来,改进和优化导师指导成为德国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举措包括修订博士生考试条例建立权责相符的导学关系,签订指导协议强化外部监督,编写指南、开展培训促进导师专业发展,建立专业机制化解导学冲突。但这些举措或者主要针对新晋导师,或者基于自愿原则参与,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德国博士生导师制度的基本面貌,其优化更多依赖于学术共同体的自律,“增量”改革与传统模式并行成为德国博士生教育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8.
英国是较早推行学徒制的国家,学徒制几经沉浮。自1993年起,英国开始推行现代学徒制,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对接,扩大了社会参与,女性学徒和25周岁以上学徒比例明显增加,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困扰多数欧洲国家年轻人失业率高的顽疾。2015年,英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再增加300万学徒工的目标,为保证数量和质量,并向高等级学徒制迈进,英国正采取措施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包括立法保障、完善机构、征收学徒税等。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对于我国克服技能人才短缺、完成教育分流、完善学徒制、促进万众创业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遵从北欧国家“福利社会”模式下,挪威采取了引进新博士学位、建立博士生招生和培养制度、推动北欧区域合作、实现培养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创建博士生院、实施博士生培养经费激励政策以及先进水平项目等博士生教育改革措施,实现了博士生培养制度标准化、确立了博士生教育的资源战略地位、博士学位完成率提高、攻读博士学位时间缩短、博士留学生人数增长、博士生教育质量获得认可等改革成效。挪威博士生教育改革仍在继续,出现了关注博士生教育在传统优势行业学术研究影响力的提升、博士生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相结合、推进博士生教育数据一体化等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探索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基础上,比较德国传统"师徒制"与新型"结构化"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师徒制"模式重视博士生尽早融入导师的教席工作,旨在为未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积累经验,而"结构化"模式为博士生设立了跨学科、跨机构和跨国界的研究平台,目的是增进师生交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培养博士生毕业后应对更广阔就业市场需求的综合技能。传统"师徒制"模式和"结构化"模式相互补充,构成德国多元的博士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