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过程、人格特征、产品、环境四个角度入手,结合创造力测验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测验形式的研究进行述评,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托兰斯的创造性思维测验,以忻州市静乐县城市和农村四所小学的26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3~5年级小学生创造力不同维度上的得分进行比较,得出:1.城市、农村小学生的创造力在各个维度上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发展速度缓慢;2.从四到五年级,农村小学生的创造力在流畅性维度上有下降的趋势;3.在流畅性维度上,农村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水平高于城市小学生;在灵活性和独创性维度上,城市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小学生.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抽取117名小学四年级学生为对象,以TTCT(图画)和《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量表》为量具,运用创造性教学策略进行了为期3年的创造力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才能得到发展;培养创造力可以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创造力应该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加大对创造性倾向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4.
创造力的影响理论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创造力发展的各方面影响因素,阐述了创造力发展的心理学意义。通过论述创造力的影响理论,探讨影响教师创造力发展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教师对创造力的认识影响到学生创造力发展,教师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末,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技术课程的形式在我国中、小学推广,这表明我国开始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和个性创造力作为一项正规课程引入教育领域。探索出一条适合各年龄层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的教学思路是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所面临的新问题。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心理学教授阿玛比尔常年致力于创造性心理学的研究,她对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与归纳为我们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我们看到了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的普遍规律。在将阿玛比尔三结构理论应用到设计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思路时,我们发现以往熟悉的教学模式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学生玩兴与科学创造力的关系,丰富国内关于玩兴的研究,并为大学校园创造力培养的环境提供参考意见。抽取高校创新大赛参赛者和郑州大学在校本科生各100人,分别组成参赛组和对照组,团体施测成人玩兴量表( APS)和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进行相关研究和比较研究。APS得分男女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玩兴水平性别差异不显著;APS与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的皮尔逊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参赛组和对照组在APS和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得分上的t检验均达到差异显著。说明大学生玩兴和科学创造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关于创造力问题的研究 ,美国始于 2 0世纪 30年代 ,60年代初走向兴盛 ,并迅速产生了一系列关于创造力的理论 ,实践中也形成了一整套方法。这缘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政治背景 ,即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 ,致使美国人开始反思自己因教育的缺陷而导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种问题 ,于是开始着手创造性思维力的研究及实践。而日本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则起步较晚 ,但自从重视创造力培养之日起 ,无论是政府还是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人员 ,均致力于人的创造力研究与实践 ,并将创造力培养纳入教育培养目标之中。美国和日本均为经济发达国家 ,均致力于人的创…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以小学作文教学实践策略着手,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为前提,结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小学作文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与研究成果,综合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展开创造性教学的初步探讨。本文力图平衡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理论双向策略,从教学实践需求出发的同时,亦通过理论上对创造性教学深入分析其确定依据与内涵,从而概括与提升了优秀作文的教学经验,该教学策略的可操作性较强,使学生得到更加科学与全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技术创造力发展特点的测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中学生技术创造力测验”,对六个省的682名中学生进行了测试.测验包括技术常识、物体用途、空间想象、构成等式、图形分合、数学推理、技术改进与设计七个项目.测验结果显示:(1)用本测验来评鉴中学生的技术创造力是可信的、有效的;(2)技术创造力与数学成绩有显著正相关,而与语文成绩无显著相关;(3)技术创造力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4)男女生在技术创造力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造力的研究重视程度日益增强,而创造力研究也呈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趋势.伴随着创造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也有了极大的发展.本文对创造力的理论、研究方法以及近年来的一些进展加以阐述,以期能对创造力的研究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是一般创造力发展与科学教育的结晶。研究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 ,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创造力理论 ,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在科学教育中落实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本文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内涵、表现和发展以及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 ,旨在引起全社会对培养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2.
智力测验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形成了世界性影响,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针对传统智力测验的弊端,近年来,研究者们正致力于改变传统智力测验使之呈现出新的面貌:在测验依据上从考虑项目的鉴别性、区分性到增大其理论含量;在测验内容上从仅仅着眼于学业到测量更广泛内容;在测验形式上从静态的、回顾性的智力测验到动态测验;在测验的编制和实施上努力改善文化不公平现象;在测验的方法学基础上从经典测验理论到现代测量理论。随着研究的发展,未来智力测验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增加对元认知的测量;开发更有效预测创造力的智力测验;在有针对性地诊断、预测基础上提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对师范五年专科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以永春师范五年专科学生为对象,采用准实验研究法进行研究。其中实验组学生48人接受为期12周的合作探究学习,控制组学生49人接受一般分组学习。评价工具采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并将所得资料以SPSS程序进行相依样本t检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确实能显著地提升学生认知领域的创造力,但是无法显著提升学生在情意领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认知方式与创造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镶嵌图形测验》对廊坊市高中生进行了认知方式的调查,抽取每个班得分高的前30%和得分低的后30%分别作为场独立组和场依存组,并以此为被试施测《创造性思维测验》,分别考察两组高中生在创造力三个特性及创造力总分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两组高中生在创造力三个特性、创造力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2)分别考察场独立组、场依存组,发现每组学生均在创造力三个特性、创造力总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分别考察场独立组、场依存组,发现每组学生均在创造力三个特性上存在文理班差异,但在创造力总分上不存在文理班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采用艺术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方法。阐述了发散思维和观点支持理论与创造力培养的内在关系。举例说明了如何采用艺术教学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方法,也对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措施、提高综合效果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培养创新人才应具有的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也应努力致力于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也在于使学生树立创造志向,训练创造性思维,增长创造才干,开发创造力,成为各种层次的未来、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量表对北京城市学院的530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不同大学生群体创造力发展水平的特点。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年级、性别对大学生创造力发展水平有显著影响;生源地、独生子女的影响差异不明显;学习成绩排名与大学生创造力发展有一定相关性,学优生的优势显著高于其它学生。  相似文献   

18.
1991年,美国的Averill等人以社会建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情绪创造力(EmotionalCreativity,EC)的概念,认为情绪本身就是创造力的产品,为创造力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这里主要从情绪创造力的理论发展评、估标准及其与认知创造力、情绪智力、人格特征的关系进行阐述,探讨情绪创造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选取自尊与情感两个个体内部心理特征,探讨二者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自尊由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两类独立的自尊结构组成,外显自尊用问卷来测量,内隐自尊用内隐联想测验来考察;情感包括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用问卷法来考察;创造力也用问卷测量。结果发现外显自尊是情感的有效预测变量,它也是创造力水平的有效预测变量,而积极情感是创造力水平的有效预测变量。研究探讨了自尊与情感对创造力的影响机制,为创造力的培养与科学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国外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是国外创造力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普遍认为,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但如何培养,却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从创造力培养理论、创造技能训练和创造力培养教程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外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