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适应抗战需要,国民政府适时对国家中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颁行了一系列关于战时中等教育的法令、法规,这对战时人才培养、力量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中等教育政策的经验得失,无疑会对当今和平环境下的教育工作提供多元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教育立法怠惰是指立法机关负有积极履行教育法律、法规及规章的立、改、废的义务,但在有条件、有能力履行的情况下,并未履行立法义务而导致教育立法不到位的现象。教育立法怠惰一般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在依法治教进程中,教育立法怠惰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需通过调整立法政策、健全立法制度、提升立法能力等有效措施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3.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一方面地方性立法资源的闲置比较严重,另一方面,地方性政策和红头文件替代地方性法规调整了大多数地方民办教育现象。地方性立法知识和立法能力的欠缺也影响了地方性政策向地方性立法的转化。如果我们不进行地方性立法的制度创新,就将会影响未来地方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教育发展的十年规划提出,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要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高教法规体系,既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又需要合理的内部结构,应着重从制定《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之下的一系列专门性法规以及制定完善非高教部门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等几方面考虑。在推进高教立法过程中,适应我国国情。应采取多途径、多形式方针,并注意两方面研究:1、加速高教法制研究,掌握高教法律建设规律。2、提高教育行政执法水平,依法管理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5.
苏修叛徒集团上台以后,把教育紧紧地抓在手中为其推行修正主义路线服务。1958年赫鲁晓夫亲自出马,提出了改革教育的《建议》书,随后又据以制定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作为国家法令付诸实施。勃列日涅夫继承赫鲁晓夫的衣钵,为了适应社会帝国主义强化资产阶级专政和加强争霸实力的需要,1964年以后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改革学校教育制度。一方面继续改组学校体制,一方面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对人文学科和数学、自然学科的内容进行了改革。七十年代以来,又公布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以下简称《教育立法》)等教育法规,使苏修的学校教育制度更加系统地立法化。《教育立法》(1973年)规定,苏联的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6.
由上海高教研究所为主承担的“地方教育立法”课题,于1991年7日通过鉴定。这是全国第一个通过的教育法规课题。为宣传和加强教育法规的建设,上海高教研究所于11月举办地方教育立法研讨班。来自17个省市的人大教科卫委员会、省政策法规处代表研讨了地方教育法规的基本特征,适用范围,调整对象、立法原则、程序、技术等问题。上海代表就《上海青少年保护条例》、  相似文献   

7.
许丽丽  杨钊 《华章》2007,(6):101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是近代教育法制建设的一个高峰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育法规体系,确定了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全面实施对学校教育、教育设施、教育管理的规范调整,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较好的法制环境,从而使近代中国的教育在此阶段有较大的发展.本文中,作者试图探究南京国民政府从1927年至1937年间教育法制建设的立法动因、法规体系和立法的特色等,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发现可资借鉴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教育立法是加强教育宏观管理,保证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由于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有的立法项目适于先在地方试行一段再由全国颁行统一的立法。因此,客观需要形成一种既有全国性的教育法律、法规,又有地方性教育法规的教育立法体系,以适应教育工作有法可依。地方教育立法,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省、直辖市的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2)民族自治区地方的人大制定的教育方面的单行条例;(3)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的教育规章。为叙述方便,本文对上述地方性教育法规、规章统称为教育法规。  相似文献   

9.
公费制是国民政府战时创立的一种教育救助制度,主要目的是为救济战区流亡青年,后来由于战争的扩大,许多非战区的贫苦青年也可享受此待遇。公费制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贷金制。1943年,国民政府公费教育制正式确立,此后又对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公费制的实施对于维持教育的正常运转,救济流亡学生和保持整个中国教育的延续性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已将推进“终身学习法”立法列入日程,考察各国各地已颁之终身学习法,虽有内容设计简明扼要,相关法规连贯、配套,教育措施刚性,细化政府职能等特点,但也存在对终身学习主体的权利义务规定较少,对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很明确等缺陷。为此,建议我国终身学习法应扬长避短,在终身性、多样性、社会性、统一性等原则基础上,准确选择和安排终身学习法立法内容,以促进终身学习立法体系的构建和终身学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为了抢救战区学校,保存湖北教育的基础,将湖北战区各类公私立中等学校合并,组建“湖北联中”,统一迁往鄂西,鄂北后方各县。这是抗战时期湖北中等教育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和战略调整,也是湖北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本考察了这次内迁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经过。分析了其历史成效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多地少,土地问题积累的大量矛盾,常常引起整个社会动荡和不安。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共两党都对土地政策做了相应调整,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探讨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对国民党土地政策变化的影响,指出两党求同存异、良性互动,制定出合乎实际、行之有效的土地政策,对于维系统一战线,保证抗战胜利功不可没,其深远的社会影响亦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3.
奥登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状况和战争的诗歌,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写下十四行组诗《战争时代》。与奥登相似的政治时代背景使杜运燮在奥登诗中找到情感的共鸣,上世纪40年代中国诗坛的状况使他借鉴奥登表现时代主题的诗歌技巧和语言特色,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将现实与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杜运燮对奥登诗歌的成功借鉴,对纠正上世纪40年代新诗的不良倾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主义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意识得到理性的升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觉醒时期,表现为对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理性意识.在民族主义的感召下,中华民族奋起救亡,显示了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和前所未有的民族凝集力,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回顾和探讨抗日战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对于加快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晋西北抗日根据把安置移民和难民作为根据地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项长期而重要政策。这一政策的执行,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繁荣;形成了互助互济的良好社会风气;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动;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增强党的凝聚力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 ,创造性地解决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战略策略思想 ,并为我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酝酿、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新四军不仅重视武装斗争,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新四军在安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戏剧活动,组建了剧团,进行了广泛的演出,创作了大量剧本。新四军在安徽的戏剧活动具有抗战的时代性、环境的艰苦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戏剧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动员群众,鼓舞士气,统战和团结友好人士的作用,丰富了军民的文化生活,保存和改造了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18.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日军两次进犯广西,给广西人民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笔者以广西土产为例分析了它在抗战中的损失,认为抗日战争给广西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损失是全方位的。包括沦陷时所遭的破坏损失。也包括未沦陷时给土产带来的损失,以及战争带来的间接损失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