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我国全部劳动的比例非常低,但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却越来越难。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与转型期劳动力市场分割和高等教育的计划经济制度背景密切相关,章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工资竞争模式和工作竞争模式、工作搜寻理论,分析了工资机制失灵、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机理,最后提出政府制定就业和人才政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向荣 《江苏高教》2003,(3):100-103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将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不会出现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内部劳动力市场参与竞争 ,便出现相对于内部劳动力市场过剩的大学毕业生。本文提出了大学毕业生在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上几个失业理论假说 ,并依据我国内部劳动力市场竞争特点 ,实证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解决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市场机制和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政府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承担不同的角色。市场是进行最优资源配置的手段,能够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效率目标。但是市场制度运行的结果有时不符合社会公正的目标,同时市场制度也有失灵的时候,因此,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活动中,政府应当承担对市场机制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同时也要纠正市场失灵,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出现的“知识失业”只是一种假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因歧视现象而引发的“歧视效应”是产生这一假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右移;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者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选择。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毕业生“知识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其主要包括:教育深化引起的供需不平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劳动力保留工资的不同预期。而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知识失业”问题的策略,一是加强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控力度;二是减少劳动力市场制度性障碍;三是提供多方位的就业指导;四是帮助知识劳动力实现自我就业。  相似文献   

6.
十四大政治报告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①作为劳动力资源也不例外,由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这是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拟从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演变过程来说明这一改革趋势的必然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论高等学校管理的"学校失灵"及出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等学校管理中存在着三股基本的力量:行政力量、市场力量和学术力量。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实现校内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市场配置和政府干预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高等学校管理也会出现“学校失灵”。文章探讨了三种类型的学校失灵:学校行政失灵、校内市场失灵和校内学术失灵。针对学校失灵的表现和原因,文章最后提出了改革的出路之一是对高校进行社会经营。  相似文献   

8.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 ,并不是万能的 ,会产生“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应注意运用政府功能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 ,界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 ,把握好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国际经验看,当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通常会出现“知识失业”现象。“知识失业”的原因包括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增加、市场需求减少、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变化以及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解决“知识失业”,应从改善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实施大学生创业计划,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就业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明显的问题,一是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不同,有的专业毕业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获得工作,而有的则感到压力很大;二是高层次和高学历毕业生挤占较低层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状况严重;三是职业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操作技能水平低。这三个问题突出反映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不相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在体制、结构、内容、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与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当前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是要建立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竞争就业模式。这种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取向包括:劳动要素从行政配置转变成为市场配置,使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劳动力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建立和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对新生劳动力劳动就业前追加若干时间的职业培训与相关教育,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缓解就业压力;进一步推行学历文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就业制度,培育和开发劳动力市场,促进职业技术培训等。这种新型劳动就业制度的最终确立,对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只有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积极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就业制度相适应,才能释放出职业教育在就业压力缓解中应有的能量,才能获得自身的  相似文献   

11.
范春香 《江西教育》2023,(20):16-17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规模逐年攀升,每年毕业生人数也水涨船高。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高校毕业生对劳动力市场缺乏关注,不了解就业环境,往往随波逐流地被动就业,并且大部分毕业生存在“功利性”择业的现象,尤其是职业院校毕业生,一方面想要高质量就业,另一方面又往往脱离自身实际情况和企业需求,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2.
试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商品范昌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为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当前要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要“发展劳动力市场”等。社会主义既然要发展劳动力...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但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市场失灵要求政府权力的介入。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必要性源干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宏观调控行为须以尊重市场和维护社会公益为目标。宏观调控法的价值目标决定了宏观调控行为必须遵循基本的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4.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利弊影响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积极影响在于社会资本能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效率、增强职位匹配性、增加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的概率和提高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率,消极影响在于社会资本易妨碍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产生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不公平现象和诱导大学毕业生产生错误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5.
在加速变革时代,超越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教育质量等具象因素,从宏观且动态的角度探讨新技术驱动工作世界变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很有必要。在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催生“人工智能中的工作世界”以及“工作世界中的‘工作-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人才扶梯”失灵、人力资本贬值因素的严重影响。为在工作世界变革中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应重释“教育为人生”的改革真谛,并顺应以“变化思维”适应动态就业、以“乘法思维”跨界就业、以“双向通道”适度工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供给结构与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由于信息的不完全、结构的不对称等原因,造成了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矛盾局面,形成突出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为了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并透过现象认清深层次的原因,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贝弗里奇曲线对结构性失业和对劳动力市场运作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建立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模式。即: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投资,提高就业市场运行效率;健全就业市场的管理制度和法规;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提高毕业生自身资源配置能力;增强毕业生择业的“投资意识”,营造健康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8.
论西方社会规制的理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具备基础性作用,政府有必要进行社会规制。政府进行社会规制有其经济理由和社会理由,经济理由针对的是“市场失灵”所导致的市场效率的损失,社会理由针对的是市场主体对人类“整体利益“的侵害。政府进行社会规制的最终目标是要在保证人类“可生存性”基础上去追求资源配置高效率和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还不很完善。产品市场相对成熟,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严重滞后,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没有劳动力的商品化也就不可能有劳动力市场。但不管怎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教育向社会提供的毕业生,将通过劳动力市场就业已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教育如何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变与劳动力商品化不适应的一系列观念、体制与政策,以及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人们讨论劳动力商品化问题时,常常把毕业生要通过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03年北京大学课题组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使用由威尔斯于1974年提出的检验方法,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进行筛选理论的验证。实证结果发现,在中国的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中,高等教育作为“信号”的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