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任东华先生的学术新著《茅盾文学奖研究》运用了历史还原、整体观照和美学辩析等原则及"综合-创新"方法,对"茅盾文学奖"的外部与内部、部分与全局、要素与系统、成绩与局限等等均作了有分析有理论的研究,提出了"茅盾文学奖美学"的新概念,是茅盾文学奖研究的新收获和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陈望衡的学术追求及其环境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望衡的环境美学研究,是他的一些学术追求的必然结果.这些学术追求是:让美学成为切身的学问,让中国美学成为普遍的学问,构筑中西美学的会通平台.沿着前辈的路往下走,以促使学术之进步,我们就必须一方面注意他们"说了什么",还要进一步追问他们"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美学更应该从李泽厚"接着讲"。朱光潜先生本人的理论就是在自己"意象论"基础上"接着讲"的。李泽厚实践美学也是在自己理论上不断"接着讲"而形成的。当代其他主要美学思考也是接着实践美学讲。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在李泽厚实践美学基础上"接着讲"的成果之一。这一学理语境是学术生态自身淘洗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雷礼锡教授     
雷礼锡,1968年生,湖北天门人,1990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10月至11月应邀前往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开展"黑格尔美学与基督教"学术访问与交流,2011年至2012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从事造型艺术美学专题学术访问。  相似文献   

5.
文艺学作为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主干学科,学术传承悠久,学术积淀丰厚。几代学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使该学科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美学"、"文心雕龙研究"、"红学"及"民间文艺学"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较为丰厚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中,我的学术兴趣集中到美学领域,出版了几本美学论著,提出了具有自己个性的"生生美学"。我就根据这些经历,来与研究生同学交流一下"怎样研究美学"这个问题。诸君千万不要轻信,下面的内容是可以点石成金的"治学方法"!首先,怎样理解"学术研究"?这好像  相似文献   

7.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缺陷在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当代的美学格局中,"实践本体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是近年比较活跃的一个流派.它在学界的影响和在教材上的反映,都是明显的.在当今多元共生的学术条件下,作为一种推进性和探索性的研究,它的存在本是极为正常的.  相似文献   

8.
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文艺美学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兴"是中华古典文艺美学中最重要最具民族特色的基元性范畴,"兴"论美学是中华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文化原型,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生动的集中体现,"兴"论美学研究对于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文艺美学研究角度,以中华古典兴论美学为例,探讨如何深化文艺美学研究,实现兴论美学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而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中国生命美学的开拓者。他的生命美学融合了儒学、王阳明心学及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他视宇宙为一大生命,建立了"尽宇宙是一生活"的世界观,并系统地提出了人类文化的根源在于"意欲"的文化观和艺术的本质在于生命本性的流畅的观点。因此,梁氏生命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生命美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后,李泽厚的美学研究出现了新的转向:由原来的"工具本体"逐渐转向"情感本体"。发生这一转向是有着深刻原因的,而在此转向之后李泽厚本人的学术兴趣也逐渐由美学转向人类学。  相似文献   

11.
坂元昂先生是日本教育工学的奠基人,更是中日教育技术学术交流的“催化剂”,其代表作《教育工艺学简述》自1979年翻译中文出版后,给我国早期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不可替代的“模板”性作用。而后,坂元昂先生曾多次访问中国,参加我国与教育技术有关的各种学术研讨会,“中日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论坛”就是在坂元昂先生的提议下成立的,时至今日已连续举办4次,成为目前中日两国教育技术学术交流的重要纽带,探察坂元昂先生教育工学之学术思想,对处在瓶颈期的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学术文本中作者身份的体现一直受到抑制,学术交流不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直接顺畅地进行。近20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始重视到作者身份在论文中的构建这个问题。为了与时俱进,并与国际期刊接轨,国内的学术写作规范也应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essay, Liviu Andreescu examin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 certain category of aprofessional acts by academics (in particular, political speech) deserves protection against academic sanction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academic freedom. Andreescu discusses two alternative views of academic freedom (the extensive and the restrictive) providing different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He then examines some of the arguments advanced by the proponents of the more recent, restrictive theory of academic freedom against the broader, traditional theory, which in recent times has been on the defensive. Andreescu ultimately suggests that the choice between the two definitions of academic freedom is a question of sound policy in specific institutional contexts, rather than a matter of conceptual consistency.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就刘光第学术思想与其变法维新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评析。受时代精神的影响,刘光第的学术思想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如:依时据理发挥变易学说,倡言变革;从尊崇皇权观念到重国权观念等。不仅如此,刘光第还改进研究方式,深化对西学的认识,积极推动中学同西学会通。在此基础上,刘光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和方案。综观刘光第学术思想与变法维新关系的历程可以发现,是刘光第生活的时代造就了他,而他又为时代的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刘光第也和其他思想家一样,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所处时代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在图像时代的背景下,文学与图像关系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学界围绕文学的终结与再生产产生了巨大的争论,引起了"语-图"问题的出场。我们发现,在小说插图中,集中体现了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从小说插图的产生一直到其发展的高峰,其中的文字与图像始终存在着互文关系。通过对小说插图的研究,可以给当前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这种研究也就是学界所提出的"语-图互文"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之后,傅斯年和金毓黻各著述一部东北通史专著,他们的论述皆有经世致用的治学旨趣,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情感。但是,由于学术渊源和治史领域的不同,这两部著作在编纂特点上各具特色。文章以时代为背景,分析二者对东北史的编纂探索和研究动机,以展示三四十年代东北通史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明晰了中国文学史教学目的之后,开展融经典于中国文学史课堂教学,将经典作家、作品背景与时代艺术特征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处理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导读课程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提升学生对时代性文学特征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学术问责制是在学术危机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由于自身体系的不完善,它在现实的运用过程中陷入了困境,如内在学术问责制度供给不足,学术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学术评价制度供给不足等等,应通过加强内在学术问责制度建设,完善学术问责的法律法规,建立多元的学术评价机制等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19.
晚清理学名臣吴廷栋在咸丰后期不厌其烦与心学之士方潜进行辨学,时处内外皆忧之际,虽于补救时世作用不大,然因广涉理学主要命题,极判心性、儒释之辨,既展现其理学思想概貌,反映其心路历程,又成为理学界一段插曲,折射其时的学术态势。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从古至今人们对光的不断认识、研究和探索,论述了科学家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光现象进行的各种学说假设,以及不同时期的学术流派对光本质的学术争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