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以哲学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践论上始终坚持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与实践逻辑的特殊性,在本质论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特质与创新驱动发展,在方法论上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价值论上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性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如何建设美好现代性世界”的时代之问,呈现出具有“中国式”特征的现代性理念,为建构美好现代性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以“六个必须坚持”为基本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命题之一。这一命题从阐释“提出问题”的矛盾思维、“问题存在和把握问题”的整体逻辑、在实践中主动“应对和破解问题”的精神特质三个方面,展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脉传承”、“发展创新”的关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进一步明晰问题思维和问题意识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起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思维进一步分析“坚持问题导向”和“六个必须坚持”之间的逻辑关联,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阐释“坚持问题导向”、实现务实求真基础上主动应对、引领时代的实践自觉的精神特质,是把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三重维度,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后现代知识型,后现代知识型渗透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建构存在着研究缺陷化、来源本位化及定性化的问题,而当代中国处在与后现代社会的交汇点上。后现代社会的性质给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带来了启发,厘清后现代的渊源与知识型的概念,以后现代知识型在课程内容上注重文化性与价值性、在知识增长方式上注重批判性和综合性为借鉴,在当代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建构中以文化逻辑体现课程内容的本土性、以综合逻辑体现课程内容的批判性、以价值逻辑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助力中国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发展时代之需。  相似文献   

4.
文艺学的当代性转换归根结底应当落脚在对“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深入研究及其理论蕴涵的开拓上。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思想中所包含的对“实践的人”、“人的实践”的思考,对于我们推进文艺学的当代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建构意义。文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思想,深入探讨了它在文艺学的当代性发展中与新的文艺本体的确立、文艺学当代性转换的逻辑起点的建构以及重新认识文艺本身等重大理论问题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批判性话语的构建以主体间性、互动论为基本理念,以现实具体案例进行逻辑分析与讲解,强调在对"审慎选择的批判对象"的批判中实现对知识、价值观的建构。批判性话语代表了当代教育的价值理念和信息社会对于创新理念的现实诉求,连通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是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思想的践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在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彻底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通过共产主义实践建立真正的共同体,进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人民至上”蕴含实践性、历史性和超越性的内在统一,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和创新精神。深入探究“人民至上”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价值,对于领悟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教学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特指具有主体意义的学生,“本”则是指统领全部教学思想和教学活动的教育哲学观,其价值理想在于建构“生命化”教学、“收益化”教学和“人性化”教学,并具有批判性意义、导向性意义、解读性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历史唯物主义叙事,首先,要在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与现实背景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生成与时代方位,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世界历史”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的理论视野;其次,要在现实的群众主体及其历史创造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体与价值旨向,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人民群众”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依靠谁,又为了谁”的理论基础;再次,要在社会历史客观规律与人类主体能动选择的辩证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与中国特色,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客观规律”与“能动选择”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为何正确,又有何特色”的理论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逻辑。  相似文献   

9.
教学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特指具有主体意义的学生,“本”则是指统领全部教学思想和教学活动的教育哲学观,其价值理想在于建构“生命化”教学、“收益化”教学和“人性化”教学,并具有批判性意义、导向性意义、解读性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是个薄弱环节。对地方课程发展的检视,应聚焦于课程定位,关键是对“地方性”的再讨论,不妨将“地方性知识”作为课程支撑理论之一。但要从中国文化出发,进行时代转换,厘清“国家性”“民族性”与“地方性”,“一体”与“多元”,“和”与“异”等关系,把握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等关系。要在基于与超越“地方性”中,进行地方课程的再建构,将地方课程纳入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探索地方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从“理解、可视、过程、思辨”四个维度探讨师生共建《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理解”指向文本内容和文本语言层面,包括如何厘清叙述性概念、譬喻性概念和整体性概念三类概念内涵;“可视”维度从阅读方法和思维层面建构学生思维可视化经验,指向思维的可视性、有序性和延展性“;过程”维度从教与学活动、评价层面建构师生共读经验“;思辨”指向文本的深度加工与转化,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及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以期实现让学生的认知框架在话语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2.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经典论述,以列宁在《论国家》中所呈现的三重视野为方法论镜鉴,对“国家”问题进行再审视。在理论视野维度,要把握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之主题,理解国家的本质。新时代中国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及其时代践履,促进了国家与社会之间“二元分立”的深度弥合,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的创新发展。在历史视野维度,要把握国家的历时性演变之主线,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形态是国家在“归于无”的历史道路中不可逾越的特殊阶段。我国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光明前景。在实践视野维度,要把握国家的民主实践面向之核心表征,深刻认识中国历经艰辛探索所形成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呈现出了人类政治文明新样态。  相似文献   

13.
科学认知和价值规范是历史唯物主义内在的两个维度。从发展过程完成的结果看,不管是西方式现代化还是苏联式现代化,科学认知和价值规范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路都是不在场的。这也是西方式现代化危机和困境丛生,苏联式现代化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所在。作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遵循科学认知和价值规范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逻辑,经过百年奋斗,不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且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后发国家推动和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建构问题,一直是哲学界最为艰难的议题之一。孙亮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一个批判性建构》从"方法论澄明""话语分析""生成逻辑""中国问题与阶级范式"这四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给出了一个十分完整的清理,并且提出富有新意的论述。正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维度,上述理论任务的完成也必然是一种以"批判性"为关键词的反思与建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创新奠定了一系列社会历史条件;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方向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创新不断实现由“哲学-方法论”创新——“实践-方法论”创新——“理论-方法论”创新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一个是“化马克思主义”与“化中国”的统一,一个是“化马克思主义”与“化时代”的统一,根本上的共同点在于都包含着“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都强调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表述,体现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秉持全球眼光、国际视野,引领了人类社会发展,是具有时代意义、世界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理解为“化马克思主义”与“化大众”的统一,主要强调的是把抽象理论形象化、通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系列成果,若无法实现大众化,力量就很难发挥出来,就很难转化为实践。  相似文献   

17.
开拓创新是“与时俱进”方法论的灵魂。“与时俱进”的方法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着实践主体以实践为基础的创造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与时俱进”的方法论要求历史主体立足新的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规律,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正确发挥实践主体的历史创造作用,不断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8.
关于社会主义认知,邓小平运用了独具特色的方法论,即: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论,特别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认知精髓,科学运用历史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和实证调查法等,探索出一个“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新模式,为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指明了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这一变革的实质在于,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认识世界转向改造世界;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焦点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根本内容和当代意义之所在;历史唯物主义以现实的人为思维坐标,以实践为出发点范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从而建构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即批判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代名词,二者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实践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基本方法论。实践方法论要求以实践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话语符号、话语空间、话语过程和话语机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我们曾经以劳动方法论来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形成了以劳动哲学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曾经以生产方法论来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形成了以生产哲学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曾经以生存方法论来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形成了以生存哲学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从劳动方法论到生产方法论再到生存方法论,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方法论的自觉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