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诗最后一句,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的注解是:“末句意思说早晨日出东方,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宛如来自太阳出处。”笔者以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要了解这首诗的正确主旨,需要先弄清楚天门山的地理环境。天门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安徽省当涂县与和县的交界处。天门山是一个比喻性的名称。《舆地志》写道:“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这是就两个山来说的,  相似文献   

2.
朱熹注《诗》凡两易其稿,凡是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所称“朱氏曰”,皆其初稿(即前稿),后稿即现在通行的《诗集传》。这里试将朱熹注《诗》的前后稿在诗旨、词语训诂两方面作一比较,并力图挖掘朱熹诗学转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卖炭翁》诗中的“回车叱牛牵向北”,各种注本都解作:唐代长安市场大都在城南,皇宫在城北,所以叱牛车回转向北面去。我以为此说值得研究。首先,我们要辨清诗中的方位以及老翁的行状。老翁“伐薪烧炭”的处所是“南山”,即终南山。《雍录》:“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岐、郿、鄠、长安、万年,相去八百里,连绵峙踞其南。”可见终南山是在长安城的南面。老翁“晓驾炭车”向长安进发,直至“市南门外泥中歇”,结束这一段行程时,老翁仍处于长安城的南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饮酒》诗之五是历来被人们反复吟赏的名篇,其中“悠然见南山”一句俗本或作“悠然望南山”,自从宋代苏东坡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作了辨正之后,几成定论。然而,历来都把“悠然”一词解为修饰“见”的副词,意为陶渊明悠然地见到南山。这样的解释应该说是不够圆满的,因为如果仅把它理解为诗人单方面的悠然之态的话,  相似文献   

5.
霁山先生,即宋元易代之际平阳遗民诗人林景熙。 据元章祖程《题白石樵唱》,霁山先生“倡为古文,发为骚章”,著有杂文十卷,曰《白石稿》,诗六卷,曰《白石樵唱》。明吕洪《霁山先生文集序》说,霁山先生所著文,“一皆本于忠义之所发越,传诵江湖,脍炙人口。”中华书局一九六○年版《霁山集》收录诗三卷,文二卷。霁山先生杂文多为序、铭、记、说诸种文体,最能体现作者为人为文的,当是“二说”,即《磷说》与《蜃说》。前者以乡间的所谓“鬼火”为发端,借以揭示南宋所以亡国的内部原因,后者则以海市蜃楼的生灭无常、转瞬即逝来诅咒元蒙入侵者必将烟飞灰灭。  相似文献   

6.
陶潜在《饮酒》诗中写下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载以来一直脍灸人口,至今研究文学史和谈论美学的人们仍旧对它称道不衰。可是说也奇怪,人们对于“悠然见南山”的“南山”二字究竟应该作何解释,是作为特定的地名解呢,抑是象新《辞源》所说,乃是“泛指住地南面的山”呢?似乎很少有人理会它。也许有人认为读陶诗就只应该咀嚼其诗中妙趣,大可不必在此等问题上“过求甚解”。但我却认为弄清这个“山”以及与此相联类的“南阜”、“南岭”、“南岳”等应作何解释的问题,无论是对于陶诗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总是不无裨益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切实懂透诗意。  相似文献   

7.
过去,谈论先秦儒家诗学比较注重其伦理性内容,其实从孔子到孟子以致汉代的董仲舒,他们对《诗》的读解有比较浓厚的解释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春秋说《诗》“断章取义”的社会风气上的,当时赋诗者借《诗》言志,听诵者借诗以“观”志,这里的“志”是赋诗者所言之“志”,而非作诗者之“志”。赋诗行为的听者与诵者双方,所凭借的是“以类取,以类予”的思维方式,“类”即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在战国时期赋诗的语境不再存在,孟子针对“断章取义”之不足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方式,但“断章取义”在说《诗》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有论者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8.
李白《望天门山》一诗,注家多以为是山水景物之作,有人说:“这是一首单纯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是我们诗人满怀深情对祖国河山唱出的赞歌” (张燕瑾《唐诗选析》)。有人说:“此诗描写遥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奇景色”,“不仅把山川写得生气勃勃,而且抒发了作者自己雄放杰出的豪情壮志” (浙江师院《初中古代诗文助读》)。黄日强编著的《古文选讲》指出:这首诗“通过赞颂天门山的大好风光,表现了我国江山的雄壮奇姿,反映了作者热爱祖国和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这里点到作者“理想”“愿望”的问题,但究竟是什么理想与愿望,文章未能作出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9.
古诗文中有许多与“南”字相关的词语.现择要简释如下: 南山 ①终南山.又称太乙山、周南山等.在今西安市南,,如“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王维《终南山》)②祁连山。《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留岁余.还.并南山。”③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山东。④荆南山,也称君山,现称武夷山。⑤泛指南面的山。如陶渊明有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⑥指《诗经》中的篇名。如《诗·齐风·南山》。  相似文献   

10.
《望天门山》是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后注释①这样说道":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  相似文献   

11.
说《采采》     
《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毛传:“采采,事采之也。”朱熹注:“采采,非一采也。”两说虽不尽同,但都把“采采”视为两个动词的组合。这个解释基本上被后世说诗者沿袭下来。直至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方提出异议:“此诗及《芣苜》俱言‘采采’,盖极状卷耳、芣苜之盛。”然而现代学者多仍毛、朱旧说。如余冠英先生《诗经选》即注云:“‘采采’就是采了又采”。并将诗的首句译为“东采西采采卷耳”。陈子展先生《国风今译》译成“採採卷耳菜。”高亨先生《诗经今注》也说:“采采,采了又采。”北京大学《先  相似文献   

12.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许多人都熟悉和喜爱的诗歌。这首诗最早主要是随着南朝梁萧统所主编的《文选》和他所编辑的《陶渊明集》的流传而流传的。这首诗的第六句在《陶渊明集》的不同版本中,有作“悠然见南山”的,有作“悠然望南山”的,  相似文献   

13.
诗是什么?古今中外谈诗者各自下有一定的定义.难以一一枚举。就我国文学史而言,大致意见集中起来有二: 一是“诗言志”。《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永言。”这是“诗言志”的最早出处。其后《诗·大序》继承和发展这一观点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二是“诗缘情”。此说出于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在时间上,它至少晚“诗言志”一千年以上。此说是对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其后,这两种意见时有碰撞,在诗歌创作上却都有深广的影响。汉、魏乐府的“饥者歌其食,劳…  相似文献   

14.
一、王之涣《凉州词》(其一)《全唐诗》卷二五三著录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中第一首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全唐诗》在“远”字下有注云:“一本次句为第一句。‘黄河远上’作‘黄河直上’。”按照此注,这诗即为: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这样,这首《凉州词》在内容上就出现了两种文本,我们姑称前者为甲诗,后者为乙诗。又,闻一多《唐诗大系》录是诗时,第四句的“春光”作“春风”,如此,这诗就又出现了第三  相似文献   

15.
<正>诗歌是诗人内心思想情感的抒写和表达。《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是诗的国度,现代诗是中国诗歌史中的重要一员,又称“白话诗”“新诗”。艾青在《诗论》中说:“新诗是‘五四’运动的产物,……新诗是和共和国一同进入胜利的拱门的。”[1]  相似文献   

16.
《尚书·舜典》说:“诗言志。”《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随所接触的事物而生感,不期然而然地要唱出来,这就是诗歌的起源。所以诗歌的产生为时最早,是在生人之初,也就是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诗歌。但那时还没有文字,自然是口头创作。诗歌一产生就绵延不绝,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打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开始发达而又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鲜明标志的应推《三百篇》即《诗经》。自此以后,没有哪一个时代没有  相似文献   

17.
在《小雅》的七十四首诗中,被前人视为政治讽谏诗的有十余首。这类诗着眼于对国政的针砭和讽谏君王或上层执政,《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就是其中的力作,是我国政治讽谏诗的奠基作品。通过这三首诗,可以略窥《小雅》中政治讽谏诗的一般特征。 政治讽谏诗产生于西周濒将灭亡之际,厉王、幽王之时。郑玄《诗谱序》说:“厉也,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坏,众国纷然,刺怨相寻”,《汉书·礼乐志》亦说:“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显然,政治讽谏诗的产生背景,是由于西周末世政治昏乱、国君荒淫无道、上层统治者骄奢横暴所引发的。透过这些政治讽谏诗,人们可以看到西周末世的政治社会兴衰败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欸乃”一词,始见于唐人诗句.唐·元结《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唐·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唐·刘言史《潇湘游》诗:“闻歌欸乃深峡里,欸乃知从何处生.”元结《欸乃曲》题下注:“欸:音袄;乃,音霭.棹舡之声.”(见《四部丛刊》本《元次山文集》第一册卷三第3页)宋·黄庭坚“稚川既得官都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飞来峰》诗:“飞来山上千寻塔。”宋人李壁注道:“兴化军仙游县有大飞山,临安钱塘县灵隐寺有飞来山。介甫未尝入闽;若又以灵隐飞来峰,则无塔,兼所见亦不远:恐别一处也。”近来注此诗的,或即以为是杭州灵隐寺的飞来峰,这是漫无根据的。秦观的《淮海集》和三处说到飞来山。一、卷十六《录宝林事实》说:宝林禅院始于宋元徽中,梁大同中赐号宝林寺,唐会昌中废,乾符中复兴,更号应天寺,宋代因之。其地在越州,“其山一名宝林,一名飞来,一名龟山。上有鳗井,岁旱祷雨辄  相似文献   

20.
读诗札记     
韩愈《岐山下二首》,其用意亦犹孔子寄慨于“凤鸟不至”。《国语·周语》云:“周之兴也,(狱鸟)(族鸟)鸣于岐山。”(狱鸟)(族鸟)即凤之别名,岐山在凤翔。韩愈于贞元八年至十年之间,尝至凤翔,而作是诗。诗云:“朅来岐山下。”朅来,一作聿来解,朅来即来,诗用此义。一作去来解,陈迩冬《韩愈诗选》(以下简称陈《选》)此诗注取之,不合。又《杂诗》云:“古道自愚蠢,古言自包缠。”意为学古道则不能容于今世,因而往往有志莫遂,所以说是愚蠢的行为。但他在《答尉迟生书》里说过“古之道不足以取于今”,在《答李翊书》里说过“志乎古必遗于今”的话,都是持肯定的态度,可见所谓“自愚蠢”,并非真愚蠢,而是一句幽默话。古道要表现在言辞中,所以他又说:“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他以古言包缠自己,正说明他好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