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骆驼祥子》是京味小说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小说的四个英译本为切入点,从称呼语、诅咒语、地名三个方面分析体现"京味"文化负载词、词组、俗语的翻译,并通过具体实例,对比四英译本中不同译者在北京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以及译文效果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异化翻译为主的翻译策略对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译者在进行中国经典作品外译时,应重视作品中传达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的转换翻译,文化负载词是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能够直接体现整部作品的翻译水平。本文针对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习俗文化等文化负载词,结合杨宪益、戴乃迭《祝福》英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以探讨文化翻译视域下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霍小玉传》的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指出两个译本在文化负载词处理方式上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关于文化负载词翻译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包含了大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文化负载词。由于英汉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拟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从《论语》三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讨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即译语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相似文献   

6.
藏族格言诗高度融合了藏、汉、印三种文化的智慧,是很有价值的精神文本。因此,藏族格言诗的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间的复杂交流,译者应充分注意到中西文化之间的转换,尤其要注意集中体现藏族文化的"佛"类字眼的翻译。将藏族格言诗三个英译本中"佛"类字眼的翻译进行比较,从文化转换的角度分析其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并从宗教文化、译者身份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在诠释学视域下对《红楼梦》中部分文化负载词英译本进行赏析,基于读者感受与传播传统文化等为翻译标准,分析霍克斯译本与杨宪益译本在部分文化负载词上的翻译差异并从诠释学角度分析其根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道德经》继续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既可以展示中国文化,又可以丰富英语语言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共存。但《道德经》的某些英译本,当涉及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很多文化意义不是丢失就是被曲解。作者比较《道德经》两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发现理雅各(James Legge)较好地处理了《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与其相比,威利(Arthur Waley)则略逊一筹。  相似文献   

9.
论文基于文化负载词定义的基础之上,围绕着英译本《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归纳总结了译者在对《围城》中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如何使用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提出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基于译者翻译目的、译者生活文化态度及读者的关注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源自认知心理学的图式是用来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过程。翻译作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就是译者文本理解图式的再表达。本文用图式理论对《聊斋志异》中的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研究,从两种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下的图式构建对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证实图式理论对宗教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化负载词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是特定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其形成与使用都与特定的国家和民族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目的论原则指导下,依据纽马克对文化的分类原则,对鲁迅《呐喊》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对不同译本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究。在对比杨宪益夫妇版本与汉学家莱尔版本的基础上,分析译者基于异化翻译策略与归化翻译策略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法,揭示了文本翻译目的论的指导功效以及文化负载词的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根据,对《围城》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按生态、语言、宗教、物质和社会五个方面进行了归类。通过分析《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文章认为为使目的语读者顺利理解原文内容,译者应选择顺应译语读者文化背景知识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理雅各《礼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理雅各英译的《礼记》为蓝本,对其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理雅各采用了一些主要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脚注、音译和释义等方法来翻译文化负载词以实现其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译入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从而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困难。本文从文化翻译观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离骚》两个英译本中涉及到植物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主张将直译、意译及注释等方法有机结合去对待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小亚 《海外英语》2014,(13):126-127,148
文学作品中通常包含许多文化负载词,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对发展翻译事业,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意义重大。基于直译(音译)、直译(音译)加注释、直译(音译)加意译、意译、省译五种翻译方法,该文对《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五类进行描述性分析,指出林语堂针对每种文化负载词所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自近现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典籍不断传往国外,而典籍英译的目的只为弘扬特色鲜明的中华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往往很难确切展现。然而在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却译得恰到好处,体现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目的论的共通之处。本文以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探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多种方法。为了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译者在翻译作品时既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要保证准确地传达源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弘扬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生死疲劳》这部长篇小说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其中包含了大量文化负载词。本研究从葛浩文的英译本中统计出相关文化负载词,并将其进行分类探讨,总结出在《生死疲劳》英译实践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文化负载词是最能反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内涵的词汇。当今世界,文学翻译是全球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文学翻译的跨文化交流目的。以《色,戒》英译本为案例进行文本分析和语言考察,研究发现蓝诗玲对文化负载词的归化翻译能够使得译文清晰流畅,意译法等翻译方法减少了跨文化交际的阻碍,但是面临源语文化内涵走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各国的语言文字是其文化的载体,翻译就是把不同两种的语言文字进行相互转化,使其文化能相互交流,译者之所以在翻译中会碰到难题,大部分原因是,原语所承载的文化的文化信息不同于译语的文化信息。例如,两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以及地理环境不同。因此,从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角度,以贾平凹的小说《浮躁》英译本为例,探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讨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比较角度研究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方法,考察来自源文化和目的文化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共同的文化差异问题,探索其中带有规律性的翻译原则与方法。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应当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以使源文化成功融入于目的文化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