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非对话的语境中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字记载历史,是中国史学传统的一种特殊笔法。《史记》和《春秋》都有不少这样的“我”字。对《史记》这类“我”字作穷尽性检查,并与《春秋》的“我”字比较,可以了解《史记》这类“我”字的特点以及与《春秋》的“我”字用法的分别。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3.
何捷 《小学语文》2011,(12):26-27
我一直有听“音频信号”的习惯。年幼时,每次甜蜜入睡必须有妈妈的故事相伴。小学时,我每天准时在收音机前收听“小喇叭”广播.孙敬修爷爷讲的故事伴我度过数不清的有滋有味的中午。再长大些,我开始有意识地收听长篇评书连播,《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薛刚反唐》《杨家将》《岳飞传》《七侠五义》《穆桂英》……我能一口气说出十几部评书连播的曲目来。后来,我购买了MP3、多媒体电脑,我便开始了听读。我喜欢聆听名家散文诵读:丁建华、乔榛、赵忠祥、焦晃、唐国强、孙道临、张家声、鲍国安……我的阅读积累很大一部分便源于此。  相似文献   

4.
我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还是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就课外读完了《水浒传》和《西游记》。读书伊始,难免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读得多了,慢慢地也就看得懂了。如此,我读书的兴趣更加浓厚。于是,我“目睹”江姐、许云峰等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的岩石(《红岩》)。经过一场《暴风骤雨》的洗礼,知道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来,我“结识”了八路军侦察员肖飞(《烈火金刚》中的人物),和他一起“深入”敌后(《敌后武工队》),过了一把“打”日本,“除”汉奸的瘾。  相似文献   

5.
“石生人”母题的起源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先民对石的想象,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包括少数民族和边远部落的祖先来源神话传说,这一母题正式发生与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明清章回小说《封神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红楼梦》中都有对“石生人”母题的运用,分别为“石生人”母题的“妖化”、“魔化”、“仙化”及“人化”演变。探究文学作品中有关“石生人”母题的运用,不光揭示着这一母题强大的生命力,更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自觉地从中国传统小说中汲取营养的小说家。她非常推崇传统世情小说,自述《金瓶梅》与《红楼梦》“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还说“《醒世姻缘》和《海上花》一个写得浓,一个写得淡,但是同样是最好的写实的作品”。同时,  相似文献   

8.
《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根据儒家诗论系统,结合《毛诗序》合理的理解和解读《诗经》中所蕴含的思想,从“人伦礼仪”、“天下之乱礼乐王道”及“天人阴阳谐和”三个逐渐深入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从现实层面阐释《诗经》的要旨一“《关雎》之道”的文化内涵,便于《诗经》以本来面目走向大众.  相似文献   

9.
重视学习主体的质疑问难,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亮点,《学记》、《论语》、《朱子语类》等经典中,有关论述随手可拈。但是,我们的民族化中毕竟是少了点“我爱我师,但更爱真理”的那份执着,“师道尊严”下的学生质疑问难,毕竟带着太多的战战栗栗,所以,“亮点”的逐渐黯然也就不足为奇了,“满堂灌”、“填鸭式”至今仍随处可见,便可资证明。  相似文献   

10.
诵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我国自古就有诵读的传统,尤其对诗歌的诵读更加重视,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诵读,但也同诵读一样,“都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中国的吟诵传统是与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同开始的。《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话。《孟子》也说:“诵其诗,读其书。”孔子堪称我国古代第一位著名的诗文吟诵专家,《庄子》里就有记载:“孔子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屈原《渔父》中有“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说法。其他如《孔雀东南飞》有“十六诵诗书”句,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四)有“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句。  相似文献   

11.
节选自《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其中有句“以戏弄臣”,看似容易;《教师教学参考用书》译文为“以此来戏弄我”,翻阅其他版本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此句或不译,或语焉不详,大同小异地译为“来戏弄我”。  相似文献   

12.
喜爱山水和旅游的我,一讲《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这些课文就会特别投入。我对学生说,古人是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相似文献   

13.
《史记》“近于圆而神”,《汉书》“近于方以智”,这是马班比较研究的传统论点,但历来谈及此问题的学者都本于章学诚,很少注意到顾炎武也有相似的论点。我们从文献学的方法出发,对《汉书》和《史记》进行比较,钩稽出《汉书》对《史记》做了挪置的材料,对顾炎武的论点进行了再阐释,从叙事手法的角度重新论证了《史记》“近于圆而神”、《汉书》“近于方以智”的传统论点,使其更加充实有据。  相似文献   

14.
看《收获》     
自20世纪70年代始,具有典型“张洁风格”的小说总是以逼人的“情”字见长。在《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无字》等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中,她始终坚持不懈地在不同语境下探索着爱情之于女性认识男性和自身的意义,其中那些虔诚而圣洁的向往与追求、深重而惨痛的幻灭与伤害,都曾是张洁作品提供给我们的独特味道。本期《收获》刊登的《知在》(长篇)显然接续了张洁小说的这种“传统”,但又分明试图为此“传统”添加进“新”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四十多年前,我是秦牧的“粉丝”,尽管那时候还没有这个说法。他的《花城》和《艺海拾贝》,是我爱读的两本书。  相似文献   

16.
《母婴世界》2013,(10):114-115
广义上来说,“国学”泛指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而狭义的“国学”则特指《诗经》、《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等众所周知的中国经典名著,它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了解“国学”的入门著作,在中国古代是蒙学教材,在现代则是孩子初步感知“国学”的启蒙读物。  相似文献   

17.
秋风     
爸爸说我是“小书迷”。是的,我一有空就看书,《童话集》、《十万个为什么》、《笑话》、《幽默》,什么书我都想看,而且“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书里的精彩段落我都会背。  相似文献   

18.
孙奇逢科学地将《易》区分为天地之《易》(“本来之《易》”,“《造化之《易》”),圣人之《易》(“圣心之《易》”,“《易》书之《易》”)和“在我”之《易》,主观模写客观。天地之《易》则化而为圣人之《易》。“我”学《易》求端天地,正为打开《易》书《易》的大门。从而,不仅是化《易》书之《易》而为“在我”之《易》,亦势必化天地之《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以之为指导,具体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探寻事物之纷繁,求索事物之几微;钩取深奥,推致远大。借为治身治家而治国平天下也!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对《诗经·伐木》四个句末“我”字,迄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向熹先生的《诗经词典》甚至没有这四个“我”的注解。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认为“我”当为“哉”,形似而误,其说因为缺乏论证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该文作者认为高说可从,为其说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先生写了本《我是农民》的书,其中有一句“我吓得拉着堂兄的后襟”。王亲民先生看到“后襟”这个词.觉得生疏.就查了《现代汉语词典》,说“襟”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衣服只有“前襟”而无“后襟”,贾平凹的“后襟”用错了.因此写了《“后襟”在哪里》一文,发表在《咬文嚼字》2002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