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有人认为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研究性课程 ,因为当初“研究性学习”就是作为一个课程名称提出的。随着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现在看来 ,研究性学习并不仅仅是一个课程名称 ,它还是 (并且首先是 )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课程固然是以这种学习方式为主 ,就是在学科课程中也应该大力推行这种学习方式。目前 ,我们正面临着改革传统的化学教学的艰巨任务 ,研究性学习可以作为改革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化学课程中推行研究性学习方式这能行吗 ?研究时间不够怎么办 ?化学知识学习受影响怎么办 ?找不到研究课题怎么办 ?学生不会…  相似文献   

2.
《宣武教育》2003,(12):44-46
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性学习的界定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作为独具物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它在实施过程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是我们教师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5.
《教育科学论坛》2002,(3):26-29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面对这一“新生事物”,人们不禁要问:“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是什么?怎样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时代特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研究性学习”在现实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哪些偏差?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实现预期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6.
张彩冰 《教育导刊》2003,(10):44-4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启动后,中学将开设“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学会在“问题研究”中获取知识。这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亮点。如何认识生物学科中开设的研究性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又如何去具体地落实?需要我们去思考、探索和实践。一、有关高中生物学科研究性课题的认识在高一、高二年级课程设置中开设了研究性课程,而高中新教材中又安排研究性课题的学习,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在生物教学中设置研究性课题有什么意义?生物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课程概念只在1999年前后才浮出水面。但“研究性学习”课程何以在短暂的几年时间内就成为课程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且迅速进入中小学课程计划?进入中小学课程计划之后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面对这一"新生事物",人们不禁要问:"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是什么?怎样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时代特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研究性学习"在现实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哪些偏差?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实现预期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的高中课程计划的颁布实行 ,“研究性学习”便日益成为中学教师关注的焦点。那么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为什么提出研究性学习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 ?本文试图对以上问题做一探讨 ,以求正于方家。一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 ,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 ,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 ,就是研究性学习过程。它以学生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宗旨 ,是一门适应新世纪新需求的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旨在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  相似文献   

10.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种载体,正在全国各学段研究推广普及。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开发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建立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教师评价体系。一是要分析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教师评价的现状;二是要努力完成研究性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三是要探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教师评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探索和研究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具有确证美育课程定位、推进美育课程内容完善、助力美育功能实现三个方面逐级递进的价值。构建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标准应遵循循证实践逻辑、实践范式逻辑、人的“未完成性”逻辑。通过协同多方评价主体,增强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整合多元评价内容,探索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制定多维评价标准,追求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优化多种评价方法,探寻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适切性与创造性,建构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杨新宇  侯新杰 《培训与研究》2009,26(2):104-107,111
文章简要地回顾了我国课程评价改革和物理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状况,对国外课程评价改革和科学课程评价改革的概况作了介绍。将国外课程评价改革和科学课程评价改革的状况与我国原有的课程评价和物理课程评价状况作了比较。指出我国课程评价改革和物理新课程评价改革刻不容缓,一线物理教师应该积极支持,加强实践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使用正态分布评价高校课程成绩合理性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本文对高校课程成绩正态分布规律进行了重新认识,分析了高校学生成绩正态分布的功能、局限性和不良影响,提出了大学教师在课程考核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阐述了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边际行为。提出了建立课程考核指标体系,设置课程分类评价标准,有效加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适度处理课程考核原始数据,实施教考分离政策等改进正态分布标准的措施。建议高校要加强课程标准建设,增强课程考核的系统性和发展性,强调因材施教,分类考核。  相似文献   

14.
论课程政策评价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政策评价研究是课程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课程政策的审查、执行、完善以及课程政策资源的配置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政策评价的CIPP模式、过程模式、整体分析模式及回应模式等四种模式可以为我国课程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表层化实践是当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一个突出困境,主要表现为课程地位的边缘化、课程目标的模糊性、课程内容的去知识化、课程成效的虚无化。这一困境究其原因在于学科课程至上倾向、普适性目标取向、课程统整意识欠缺、忽视课程评价的作用。为此亟须确立课程地位、制定精准性课程目标、超越学科边界、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以保证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徐秀华 《天中学刊》2007,22(1):12-14,61
课程评价的历史就是课程评价发展的历史。课程评价的发展性主要表现在课程评价内涵的发展、课程评价功能的发展和课程评价方法的发展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课程评价含义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评价,归属于更为一般的方案评价。界定课程评价,首先应该剖析课程的内涵。课程不只是静态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动态的课程活动。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活动的组成要素和过程环节作出评价。课程评价不等同于学业评价、教学评价。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动态地、全面地评价课程。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师学生对考试体系评价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莉  高永德 《教育科学》2006,22(2):48-51
为适应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高师院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而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评价的主要形式是考试。当代课程理论规定了,要充分体现评价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对现行考试体系的评价在课程改革起关键性作用。我们对学生评价考试体系做了调查,本文从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功能、学习与考试的关系及考试行为等四个维度,来研究高师学生对现行考试体系的评价,以此为基础提出某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现代课程评价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课程评价模式。不同课程评价模式的思维方式甚至思想方法的变化,都内含着不同的课程评价框架结构。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课程评价模式,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发展性课程评价的自身特点,借鉴混沌理论的启示,形成了由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课程结果评价相互交融的开放的三螺旋结构,作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0.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课改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整体改革的成败。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标准,这必然就要求课程评价从各个方面都发生转变,以适应改革的趋势。一直以来我国的课程评价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缺陷,在此简要分析与评判以往的课程评价,并在新课改的视野下重新认识和厘清课程评价,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课程本身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