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学目标 :能认识长方体的实物 ,会看长方体的立体图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特征 ,能说出长、宽、高 ;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长方体特征的认识与空间观念的培养。一、引入新课1 (投影出示)说出下列平面图形的名称。2 (出示画在厚纸上的长方形)这张纸上画的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第2题后 ,教师剪下画在厚纸上的长方形 ,再用若干同样的卡片重叠起来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它的厚度 ,并提出“重叠后的图形还是不是长方形?为什么”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得出 :由于有了厚度 ,它已不是一个平面图形 ,而是一个立…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空间与图形”的核心价值目标就是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探索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策略非常有必要。本文将从创设问题情境、立足生活经验、借助演示实验、加强实践操作、重视实际应用、注意反思总结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关键点是引领学生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反复跳转,让其在螺旋式跳转中逐步建构起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认识。根据这一认知规律,教学中要把握好三个阶段:“经验储备”阶段、“理性分析”阶段、“检验应用”阶段,并沿着“形象→表象→抽象→形象”的轨迹,不断地循环下去,从而促使空间观念获得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为什么总有科学生混淆“周长”和“面积” 教学中常见这种现象:图形的“周长”“面积”都学完之后。尤其到高年级,在做题或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有学生混淆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例如求“周长”时学生套用“面积”公式,周长与面积的“单位”相混淆.面积单位不写“平方”等。是学生马虎吗?学生马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小学阶段几何形体知识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利用一些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空间形式和简单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计算一些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在几何形体的教学时,围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做了以下几点。一、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获得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6.
王守玉 《宁夏教育》2011,(10):42-42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少家长也问:“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每天刻苦学习十几个小时却没有国外学生有创新精神?”“为什么中国六十年拿不到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7.
“三角形的面积”作为一节典型的面积计算课例,如何跨越“等积转化”到“倍积转化”的认知断层,发展空间观念呢?本文尝试以核心大问题为引领,以关键问题为驱动,在图式相融、方法勾连中,跨越认知断层,亲历转化全程,进而实现三角形面积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8.
与同事交流,经常会说起彼此的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是啊,学生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的问题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呢?  相似文献   

9.
C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当孩子的问题变成句号后,一些教育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孩子不愿动脑是一个被忽视的更为突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缺乏孩子动脑的“时空”,缺乏开发孩子思维的“家庭作业”,一些学校只注重对具体解题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换句话说,重视“答”的训练而忽略“问”的培养与指导。其实,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应当成为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问题意识只应该是其基本意识。问题还可以激活思维,思维被激活了,课…  相似文献   

10.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少家长也问:“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每天刻苦学习十几个小时却没有国外学生有创新精神?”“为什么中国六十年拿不到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为什么是“你听懂了吗”,而不是“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们的教学为什么吝啬给学生自由提问的空间或时间?  相似文献   

12.
学生在怎样成长?这种成长是如何通过主体性的学习来获得的?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学习的进步从先进的观念成为有效的操作?大量的实践证明,教师必须从更多关注“教”转变到更多关注“学”,把教程转变为学程,给学生权力、给学生条件、给学生问题、给学生空间,激励学生学习心理“跃动”,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任景业老师在他的博客中,转引了云南王发林老师教学“体积和容积”时的一个疑问:“容器的体积包不包括容器的容积?以烧杯为例,容积是指烧杯内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体积是指玻璃所占空间的大小,还是玻璃所占空间及其容积之和呢?”对于王老师的问题,任老师提供了张奠宙先生的观点以及他所了解的一些争论,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有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强调“一切从学生出发”,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初中数学中“面积等分线”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立足点之一.教学中,构图过程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问题的分析又具有思维跨度,因此是近年各地中考的热点.笔者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问题化学习”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教学构想、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一并呈现,与大家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15.
<正>《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学习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体积”与“容积”是两个比较抽象且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应该先抓住“体积”展开教学。学生若仅从度量的角度认识体积是比较简单的,这与长度是单位长度的“拼接”、面积是单位面积的“覆盖”道理相同,即体积是单位体积块的“累加”。然而,这种靠直觉建立的概念表象并不能让学生对体积的本质——“所占空间的大小”获得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6.
陈士高 《考试周刊》2012,(81):73-7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苏教版上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通常把握住三个方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这一目标的制定是不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相似文献   

17.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体积计算问题的开始,它肩负着使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飞跃、形成正确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概念的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有关体积问题的基础。根据教材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空间观念;(2)学会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认真阅读课本去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重要任务。笔者曾到单县实验小学听过马永利老师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数学课,马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借鉴。现介绍如下: 一、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体积”的概念,学生理解“占空间”很困难。上课时老师拿了一杯水和几块大小不等的石块,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  相似文献   

19.
一、整体感知 人教版教材在“空间与图形”这一块的编排上很有特色,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过去的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主要侧重于计算,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课标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为此,新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并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随着大师的远去,似乎一下子成为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沉重的话题。其实,“钱学森之问”同样也是“温家宝总理之忧”。温家宝总理曾在多种场合表示:“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