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往的教育价值观以“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为主流,这种认识存在着缺失。从关注生命、关注自然的角度出发,需对教育的价值作重新的审视。“生态价值观”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它以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生态价值观”是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超越与提升,教育活动以此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是教育价值观基本问题中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表现在教育活动中就会有偏重个人或偏重社会的不同价值取向。绝对的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是不存在的,两者各有其长,也有其短。在新的历史时期,应着力于寻求两者的融合,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极大实现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3.
教材,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一种特殊载体及表现形式,其核心问题反映为教育价值观。当前,“满足学习者学习需要”成为教育教学领域内彰显的基本价值取向,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价值观讨论经历了基于不同视角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素质本位”“人格本位”,乃至“生命本位”等的纷争,但一个基本共识是由“传授为本”转向“学习为本”。教育价值观的嬗变,伴随当前课程与教学领域理论的新进展以及网络教育与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驱动着教材结构由既往的“教程式”向“学程式”转变。  相似文献   

4.
“教育有无目的”是针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这一命题提出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在“教育作为工具”和“教育作为生活”这两种不同语境中加以理解和把握。“教育目的”理论充满着价值判断,“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之争,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家所持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对立与冲突。在当今时代,二者应该实现统一和融合。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的角度看教育中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是教育发展史中的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着的价值选择。任何国家、任何时 期的教育都要在实践中有选择地实施某种价值观。这种选择都是有其具体的历史条件的。因此,我们不能简 单地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现代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这两种价值观正在走向融合。我们的策略选择是在 坚持教育的“社会本位”的同时,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确立“素质本位”高职教育价值观,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特别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构建高职教育“素质本位”价值体系,探索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理应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确立“素质本位”高职教育价值观,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特别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构建高职教育“素质本位”价值体系,探索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理应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在后现代主义发展的过程,出现了生态主义的思潮。有机性和内在关联性、整体性和具体性、共生互动与自我生长是生态哲学的基本价值观。依据后现代生态哲学的价值观,我们对传统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二元对立进行分析批判。笔者认为,二元归一于“生态本位”,由此进行教育目的生态价值观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对个人本位目的论和社会本位目的论两种教育价值观,不同流派的教育思想家长期以来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影响深远。教育目的的价值应尽最大可能使人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趋向一致,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使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现实条件下达到完美的融合。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应遵循统一性原则和偏移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论高职院校素质本位教学价值观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遐 《教育与职业》2005,(12):54-56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不可回避对教学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构建。在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应构建素质本位的教学价值观。构建素质本位教学价值观必须实施多元性教学。本文并提出了构建素质本位教学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善恶、美丑、利害分别表达了某种价值评价。这些价值评价包含着两个共同的内容:主体的主观性因素和客观事实。这决定了价值评价的双重特征:主观性特征和客观性特征。主观性特征表现为:它们表达了主体的主体性元素,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主体性。客观性特征表现为:它陈述了某种客观事实,以及主体本身对客观现实的依赖。在价值评价中,不仅表达了主体的元素,而且陈述了客观事实。价值似乎有两个载体,即价值物和价值评价。由于价值评价本身包含了价值物,因此这两个载体合并为一个载体:价值评价。价值依托于价值评价而存在。在经验层面,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这些价值评价,而看不到价值,因此,事实上,价值等同于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12.
试论教育价值判断的合理性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哲学价值的下位范畴中,教育价值判断的合理性标准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一定条件下的统一。教育价值判断合理性标准的确立对目前我国选择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里存在着三各不同性质的判断:解释教育现象的实然判断,规范教师行为的应然判断和兼有实然,应然双重性质的判断,从反映论和辨证论的角度分析,教学具有教育性就是一个具有解释教育现象,规范教育行为两种作用的双重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除权判决系非讼程序中法院基于申请人的申请作出的一种临时性司法推定,在普通民事诉讼程序中并不具有实质既判力,当合法持票人在法定期限内提起普通民事诉讼的,无须先行诉请撤销原除权判决。合法持票人可以选择提起票据利益返还之诉、确认票据权利之诉或票据侵权损害赔偿之诉。公示催告程序本身的不足,导致了除权判决所确认的权利与合法持票人权利的冲突。完善公示催告程序的运行,有利于减少此类冲突的发生,规范票据流通秩序和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在音乐界一直存在着对“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审美价值大小的议论。从美学原理上看,对于审美价值的判断是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主体感觉的适宜性是其核心依据;在审美活动中,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感受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事实。本文试从时间的角度和音乐流传的角度分析经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在价值判断有效性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诚信原则是人类道德或人类理想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体现,也是变动的自然法的缩影。现代意义的诚信原则是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实现平衡。现代诚信原则的价值基础是由市场环境、市场主体、立法--司法模式等影响其本质变化的因素所决定。其价值判断包含社会妥当性、实质正义、公法手段介入私法合理化等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与化建构二之间存在着整体性,相悖性及互动性,化的是化衍生交融的过程,其核心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认同是化建构的基础,而人们对化的理解方式则是化建构的前提,因此,转型时期对化的理解应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即变异质化的不可通约性为可通约性,变化的冲突对立论为化的融合整体论。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 ,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 ,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考试的工具价值可分为由估价目的引起的工具价值和由估价结果引起的工具价值。前者,考试是一种测评工具,考试的工具价值由估价目的决定;后者,考试是一种获利工具,考试的工具价值能左右估价目的。当考试作为获利工具的价值大于其作为估价工具的价值,且作为获利工具的价值对主评者与受评者双方都“有利可图”时,考试才会既成为教的目的也成为学的目的。有两种考试,一种是决定机会的考试,一种是提高把握机会能力的考试。后一种考试为前一种考试所决定。它在应试教育里成为一种教育手段,即通过频繁的考试所引起的竞争,提高把握机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学史写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价值标准的确立。目前出版的两部有影响的文学史分别代表了学术界两种不同的文学史观和价值立场。有人认为文学史应当采取一种客观、冷静、中性的立场,尽量“还原历史情景”而不作价值判断。但是,文学研究的性质不仅要求文学史写作者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历史事实的描述,而且要求研究者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对文学现象和作品作出价值评判,因此,只有站在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才能发现以往文学史所不能发现的优秀作品,才能找到文学作品潜在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