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贯穿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一种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珍惜之情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青年》上刊文指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人性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三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道德敬畏:个体道德养成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在对道德产生崇敬和畏怯的基础之上,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在现实环境中,对道德敬畏的回归,不应该只是外界强加给个体的善恶标准、行为规范、伦理标准等,而应该是基于主体内心的道德需要,把外在的道德法则逐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在当代中国,重塑个体道德养成中缺失的道德敬畏,唤起道德主体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和惧怕之心,并予以自觉地遵从,同时经过持续化的自律行为,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才有助于个体道德的成长和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秩序的维系.  相似文献   

3.
感恩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却日渐呈淡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辛勤养育无怜惜报答之意、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无友好感激之情、对大自然和社会给予的一切无敬畏回馈之心等三个方面,这将不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不利于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与和谐校园的构建、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地成长与成才,因此,高校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以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4.
人格是文化在人身上的烙印和凝结。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射在人格上,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人格特质。近现代社会,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形成了与特定历史时期相适应的待定的人格。而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建立健全并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的人格塑造应当发生转变。建立科学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格体系,是中国人格发展的根本方向。现代人格的塑造,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人格的优秀基核,又要吸取西方人格的现代意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格。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是毛泽东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论而形成的。毛泽东以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意识与脑的关系,认为意识是客观物质反映到脑中的理性认识,说明了人的社会实践对人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唐跃 《湖南教育》2010,(11):49-49
中学生处在社会建设预备队的位置,是一支新生力量,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否,决定着将来国运之兴衰,非可等闲视之。新华网11月20日在京发布的《中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显示,胸中有爱、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发展是当今中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总体精神风貌。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一些学生缺乏感恩与敬畏之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严重,“利他”观念淡薄,习惯于索取。因此,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本来,说到大学,笔者有着由衷的景仰和敬畏,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是文化的繁盛之地,精英的荟萃之所,更因为她肩负着继承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担,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可是近些年来咱们大学的一些表现,却着实让人没有办法把她和心目中的美好形象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8.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是整体的社会系统工程,各司其职而又相互联系,任何一方面的失误或者失职都会造成文化缺陷,形成社会发展障碍。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强调人性理性。只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力合作,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现代意识和人格特征,才能构筑社会公平和谐的基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连接和联系、协同作用完成教育年轻一代任务,使之不仅能接受和继承优秀文化,并且能为文化改进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上的家族社会结构,派生出伦理差序关系,影响波及后世熟人文化、人情文化和平均分配理念,造成对社会法律公正持怀疑态度。因为传统儒学文化具有显明的现世思想,社会缺乏神性宗教和神性敬畏,实用主义色彩浸染了民众心理。朝代不断地更替,国家心理被动。依赖文化传统,我国延续了悠久的历史文明,形成了民族多元化和思想包融性。认识历史文化对国民性影响之深远,有利于历史文化的批判继承、理解当今社会存在问题的历史根源、国民性之改变和未来社会的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展现;对"发展理念"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是合理形态之新发展思想的中国表达;对"发展战略"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表达;对"发展目的"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是"一切为了人民"价值指向的守正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阿尔贝特·施韦泽是当代人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是施韦泽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思想。敬畏生命不仅敬畏人的自身生命,还要敬畏生物界的一切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施韦泽认为,生命意志的自我分裂是敬畏生命伦理的原点,生命的休戚与共是敬畏生命伦理的内在依据,敬畏一切生命是敬畏生命伦理的终极价值目标。今天,技术理性依然甚器尘上,敬畏生命伦理从生命价值维度出发,构建生命伦理共同体,对于技术理性的反思和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志怪体善书《桂宫梯》和《青云梯》,反映了古代“敬惜字纸”的民间习俗信仰。这些故事叙事简略,情节单一。借用佛、道教义,运用小说艺术手法,以宣扬敬惜字纸的民俗信仰。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传统美德,也符合封建统治者清除异端的文化策略。在某种程度上,还对文化遗产造成了破坏作用,并且不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selected a sample of 1,296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a mean age of 14.7 year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dolescents’ values and dispositional awe, using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based on CVQ and D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adolescents’ dispositional awe was above a moderate level (M=4.75), with females’ aw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males’ (4.80 v. s. 4.70), that adolescents scored higher significantly in values of self-discipline, public interest, ability and pragmatism, law-abiding and conformity, and human relations (M=5.13, 5. 05, 4.75, 4.69, 4.24), indicating a pro-social orientation, that adolescents’ value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dispositional awe, and that the pro-social values was predictive of adolescents’ positive dispositional aw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ultivating adolescents’ cherished pro-social values would help enhance their dispositional awe.  相似文献   

14.
Sufficient engagement in studying promotes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ability to compete in the job market.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 the role of future focus and dispositional awe in stimulating college students' study engagement. To examine our hypotheses, we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237 students from a national college i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uture focus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tudy engagement and that self‐esteem mediates this relationship. Moreover,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esteem is moderated by dispositional awe such that the mediation relationship is weaker when the level of awe is higher. Implic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课堂是大学中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神圣殿堂,学生对这个殿堂应该有强烈的敬畏感。但是由于教师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学校学生处、团委和教务处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又要求过松,导致了学生对课堂敬畏感的缺失。为了重塑大学生对课堂的敬畏感,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师生互动,学校学生处、团委和教务处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学生也应该从内心认识到课堂的重要性,敬畏课堂。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敬畏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君子三畏”思想之中。孔子在前人敬畏思想总结的前提下重构而成,深刻地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于“天命”神圣性的体悟,对于“诚”的理解和深化,以及对敬畏思想的内化。  相似文献   

17.
敬畏感对于规约个人行为和构建有序的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但由于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以及西方科学主义和多元文化的冲击,现代人越来越缺失了敬畏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加强大学生的秩序感、联系感和和谐感的哲学思维意识的培养,以期逐步树立大学生的敬畏意识。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study sought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for individuals who experienced awe while in the presence of wildlif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was adapted that integrated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learning with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In-depth interviews brought into focus the resultant learning stemming from experiences of wildlife-inspired awe. Learning manifested through pro-environmental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in which participants’ career choices were affected as well as their advocacy for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within their community of friends and family. In the process of chronicling participants’ stories, we develop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s in which people make sense of and ultimately learn from experiences of wildlife-inspired awe.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鼻祖和经典范本,其“中和”精神更是帮助理解《诗经》的重要情感因素。本文从现实主义精神、情感表达的中和化和戒惧敬畏意识等几方面详细论述了《诗经》的“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20.
千百年来,人性善恶问题因没有考察人性情感之敬畏而最终成了无谓的探讨。敬畏是人性善恶的基础。敬畏的缺失是祸之首,恶之源。人要为善,必须有所敬畏;有所敬畏,就有所善举。弃恶扬善是社会有机整合的实现条件,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