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是针对当前学术界、理论界关于学生评教的几个争论比较多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对于每一个争论性问题,在充分阐述、辨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二是就如何改进我国高校的学生评教工作提出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教育产业化是近年来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直接原因是教育经费紧缺、内需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为市场机制的冲击及教育体制的落后。 一、争论与误区 围绕教育产业化,理论界对此争论颇为剧烈。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是不是产业。有的学者从需求、资本、产品、成本、收益等诸方面论述教育具有产业属性。但也有的学者从生产的物质性、教育产品的不确定性等角度论述教育不  相似文献   

3.
远在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家孟子(公元前三七二年至二八九年)、荀子(公元前二九八年至二三八年)等,曾围绕着“人性”善恶问题,先后创立了各自的学说,并进行了学术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郭沫若同志在《十批判书》中《荀子的批判》一文里,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郭沫若同志认为“要求比较圆通,倒是‘性可以为善,可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它又是学术界颇有争论的问题之一。本文立足于思维与语言的联系密切这一观点,从中西思维模式在模糊性与精确性、整体性与构造分析性、具象性和抽象性、归纳性和演绎性等方面的不同,解读中英语言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真理愈辩愈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直以来是我们历练学术暨政策的方针与对策,关涉原则问题和实践中不同做法问题上的争论是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的动力之所在。邓小平的不搞争论不是反对一切意义上的争论,而是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贻误时机、脱离实践的无谓争论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搞争论凸显的时代价值就是要通过改革发展自己,突破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聚焦当前创新兴皖、实现安徽崛起之宏图,更需要思想解放、不搞争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现代性的角度,根据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伦理学争论,分析了美国关于品格教育的争论.文章认为,这场争论是美国道德教育的两条道路之争;其思想根源是伦理学上的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其性质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产生的道德教育的现代性问题,即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学校的契约性与社群性、道德观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主体性与规范性、教育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矛盾关系的割裂.  相似文献   

7.
真理愈辩愈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直以来是我们历练学术暨政策的方针与对策,关涉原则问题和实践中不同做法问题上的"争论"是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的动力之所在。邓小平的"不搞争论"不是反对一切意义上的"争论",而是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贻误时机、脱离实践的无谓争论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搞争论"凸显的时代价值就是要通过改革发展自己,突破"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聚焦当前创新兴皖、实现安徽崛起之宏图,更需要思想解放、"不搞争论"。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不争论”思想是针对执行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的,是为了集中时间搞改革开放,邓小平还有个“要争论”的思想,是针对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讲的,是为了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不能把“要争论”用到“不争论”的问题上,也能把“不争论”用到“要争论”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以下概括为“不搞争论”)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仅就“不搞争论”的实践观问题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马克思主义历来都主张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不搞争论”的提法是否有悖于这一精神?我认为,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四年的经验时,提出“不搞争论”的主张,前提是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全党全国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都已经很清楚了.而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的事业和实践,对于具体的做法、步骤等等,需要不断探索,不必急于争论,不要让无休止的争论延误了大好时机,还是让实践的结果来说话.这就是:不搞争论重实践,不搞争论搞试验,不搞争论争时间,不搞争论允许看.  相似文献   

11.
“不争论”是邓小平同志对待许多事情一个专项的发明,他认为争论坏我们的大事,有些事不宜争论,有些问题不必争论,时间不允许争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要争论”,我们存在可以“争论”的前提;当然这种争论是对话式的,我们要有所准备,感受“共同话题”;我们还将继续对话,因为对话让理论与思维融合,思想与实践靠近。对话是两个自主  相似文献   

12.
闫学老师上的六年级《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不期然地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是侧重教语文知识还是有的课文的教学也可以重在人文熏陶的争论。这个争论,不过是语文教育中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的翻版。本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议已经偃旗息鼓,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去落实两者的统一。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教师们碰到了更为棘手的问题:到底如何统一?真的能够统一吗?没有人能给教师有说服力的答案。什么是语文知识,什么是有效的语文知识;什么是人文性,语文课如何渗透人文性,这是教师在每天的教学中都要碰到的基本问题,但我们对此并没有进行多少令人信服的扎实研究,遑论真刀真枪解决两者如何统一、融合的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根本的问题没有弄清楚,我们的判断就容易左右摇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据说这是一些以前大力提倡人文教育的学者的观点。我们不知道这些学者听过日常的真实的中小学语文课吗?看来,闫老师这节课引起的争论,是必然的事。严肃的学术争论是好事。因为这样的争论,不仅让教师做出更理性的选择,也将激发有抱负的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关于语文实质的争论,并没有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的深入人心。而日趋消歇。这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并且还将继续争论下去的重大问题。它决定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及对许多基本问题的看法。如果我们不囿于争论中的种种观点.而洞察争论背后的实质。那么就会发现:这种种争论实际上是对“我们究竟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认识:而“我们究竟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背后,又涉及到整个基础教育必须要回答的“我们究竟要给学生什么样的基础”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建银 《教育科学》2006,22(6):19-24
近一二十年来,对民办学校来说,产权问题一直是极具争议并且悬而未置的问题。当前在民办学校产权问题上究竟存在着哪些争论?这些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争论?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这些问题是如何规定的?进而又应该如何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解决这些产权问题?本文试图从产权概念的理解出发,然后综合现实案例、理论研究和法律法规等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类构性"正在受到学界关注。日本文化的诸多范畴的背后广泛存在着一种类构性,这种类构性可以用"超语境识解"这种概念模型加以描述,它是这些范畴的潜在动因,并导致学界围绕其中的部分范畴争论许久、莫衷一是。这些范畴及相关争论包括日本文化的形式至上性、集团主义说与个人主义说之间的争论、"甘え"、看似矛盾的行为模式,以及"和魂洋才"与"中体西用"的结果为何不同等。  相似文献   

16.
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不朽的话题,其原因有二。第一、风格的分析与传译是译者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第二、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长期争论、却无定论的话题。本文认为相关争论主要源于在"可译性"与"可译度"这两个概念上产生的混淆,并据此首先从宏观上确定了风格的可译性,事实上这也是之所以进行翻译活动的意义之一。其次,论文承认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而明确了译者的任务是在实践中提高可译性的幅度。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不搞争论的主张,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邓小平不搞争论的思想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邓小平同志不搞争论的思想,主要是指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战略相关的政策、实践问题上不搞争论。一是指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上不搞争论。首先是“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到底。”因为“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其次,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不搞争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利用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技术和经验,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18.
"语言符号"和其"所指意义"之间是否具有理据性,语言学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论。当前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分歧就是这一争论的延续,两派分歧的实质是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是否具有非任意性以及非任意性是否应该处于支配性地位的问题。索绪尔在强调任意性为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的同时,不否定非任意性的存在。象似派认为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主要是象似性。由于任意性和象似性两种理论所强调的层面不同,以及它们所具有的动态性特征,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态度去回答"哪一方该处于支配性地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 关于时空究竟有限还是无限,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课题。本世纪六十年代,大爆炸宇宙理论问世后,这个问题的争论就更为激烈。在我国,近几年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参加这场争论的有天文学界的、物理学界的、哲学界的、自然辨证法界的。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引起如此众多的人感兴趣呢?因为它涉及的不仅是科学本身的问题,而且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些重要原理:其中包括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世界是可知还是不可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也想对这个问题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对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孰轻孰重的争论,是我国语文教学界由来已久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笔者既无力、也无意对此争论下一妄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