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历次体制之变均缘于教育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应聚焦于建立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教育投入机制。农村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其投入机制应是财政拨款的机制,这是建立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应实行各级财政分担,要认真解决各级政府投入“边界不清”的问题,以逐县核定财力为基础,以因素法为核心,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必然是依法运行的机制,要依法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供给方面,政府间的委托代理产生了两大问题,即下级政府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反向选择、下级政府义务教育投入行为不能被监控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收益的不一致,二是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供给契约缔结过程中的代理人缺位.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必须构建相应机制,具体包括建立义务教育财政信息披露机制、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供给状况考核机制、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供给决策参与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一费制”收费办法为规范教育收费、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政府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应与其财政能力相匹配,建立有效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一费制”的各项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义务教育具有纯公共物品性质,需要各级政府共同承担供给责任。由于政府间事权模糊,从而造成了各级政府之间财政职责的结构失衡。为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进程、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应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责,构建中央、省、市、县和乡(镇)级政府分别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基础建设、教材费用、公用费用、教师福利的各级政府间财政分工与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证,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这项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经费供需矛盾突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合理的具体问题,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办学”新的投入机制,为求村义务教育持续均衡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与资金保障。[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费制”收费办法为规范教育收费、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政府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应与其财政能力相匹配,建立有效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一费制”项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7.
税费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费改革是继土改运动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新中国农村的第三次重大改革,对整个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改变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如何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不低于税费改革以前的水平,受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界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收入与支出失衡、经费投入结构失衡、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模糊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二要规范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制度;三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效益;四要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选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公平的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体制,完善相关保障措施,规定和落实各级政府的具体管理责任、权限。  相似文献   

10.
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的重要原因,这种乱收费在农民与学校之间扮演了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治理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必须建立规范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变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政府分担主体重心偏低的局面,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边界,变学校收费为国家收税.  相似文献   

11.
农村义务教育应对税费改革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税费改革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投入主体财力偏低、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仍然存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依然短缺、农村“普九”欠债未还、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差、农村仍有不少贫困学生需要资助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应对策略:建立与税费改革相配套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修改和完善教育立法;广辟财源,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税费改革后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力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2.
刘宝生 《教育科学》2008,24(1):6-10
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省级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的软、硬件办学条件及教育经费投入实现相对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标准、均衡化,在省域内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初步实现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公平。针对制约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济、政策、制度和管理等因素,推进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对策包括:一、明确各级政府在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二、建立科学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三、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促进均衡化;四、在省域范围内统一教师工资标准;五、建立城区教师定期流动长效机制,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六、加快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步伐,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七、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八、加强督导评估,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素质低下是农村经济贫困的重要根源,要改变农村“知识贫困”的面貌,必须从农村义务教育抓起,而教育投入问题始终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举办农村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应当由政府财政支出作为保证。只有采取措施,完善政策,切实强化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才会改变目前的弱势状况,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由以乡镇为主发展到以县为主,但总体上仍存在投资重心偏低、投入不足、效益不高、地区差异明显的缺陷,导致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受阻。因此,应通过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重心,调整教育投资结构比例,建立规范的逐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义务教育资金的科学管理,鼓励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多元化,建立对农村贫困学生的教育资助制度等途径,建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保障体制,以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我国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体制为立足点,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探析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义务教育后缴费时代,家庭依然是重要的教育投资主体,但不同社会群体的家庭教育投资具有不同特点。调查发现,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村家庭的教育重视程度偏低,教育投资总量偏小,辅助性教育投资项目所占比重较高。政府部门肩负的公共责任要求其进一步完善对农村义务教育适度倾斜的差别化投入政策,进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在更高水平上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农民与农村教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村教育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应把农村教育提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重新定位农村教育的目标与方向,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使农村青壮年能在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进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从而为农村地区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农村义务教育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当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保证;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呈现的不合理性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文化学视角分析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现状以及影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因素,即政策因素、管理因素和个人因素;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疏导途径,包括加大农村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改革教师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教师工资差距以及增加对农村教师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与之相适应,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也存在严重缺陷。因此,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必须进行创新:义务教育的投资以中等县水平为基础,不足部分由国家财政补贴,并且实行多元投资渠道,从而保障义务教育的资金来源;随着投资体制发生转变,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应与之相适应,在县域内成立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委员会以及在乡镇一级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实现义务教育管理的责权利相统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