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一)小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概念小学生心理问题是小学生在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失衡、失调和失误等心理状态不良、不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现象。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心理问题。通常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具有暂时性、不确定性和普遍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实现心理调适。因此,一般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前提。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的许多心理问题,凭个体主观能动作用难以或不能自我调节,又不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帮助、引导和教育,就会呈现出持续性的不良心理症状,产生心理偏差、情感偏差、人格偏差和行为偏差,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小学生健康的成长,我们把这种消极的心理现象称为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2.
王超 《学周刊C版》2021,(16):109-110
小学生正是心理、生理快速成长的关键期,因此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小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成长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众多调查表明:影响小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还是学校。为此,教师可以当前形势下小学生心理、生理健康状况为基本出发点,分析和探讨学校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职业学校中许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中不良或不当的影响使得他们对接受教育有一定的心理障碍。通过真实的教育案例,阐明问题学生需要更多地理解和关注,教师要以宽容之心关爱学生。  相似文献   

4.
当下学校教育的种种偏差,包括教育理念的偏差、课程设置的偏荤、教育行为的偏差、教育评价的偏差、教师功能的偏差和教育管理的偏差,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创造心理的发展,创建创新性国家,亟需大力推进中小学的创造教育。  相似文献   

5.
教师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社会认知又称教师的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教师同行颁导等的交往接触中,对其心理和行为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由认知者──教师、认知对象──学生及家长、教师同行、学校领导等、认知情境──学校教育情境三部分构成,这三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复杂多变,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教师的社会认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给教育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分析认识教师的社会认知偏差,对防止和克服教师因认知偏差产生行为偏差有积极的作用,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在工作…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小学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这其中既有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又有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和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应有意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如:协调与家庭的关系,关注孩子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小学生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取措施提高他们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以增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成就水平的目的,并促进他们自我评价能力及自我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所谓家校合作,即围绕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目标,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协调好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以及各个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和谐、互补的关系,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1]据权威调查表明,我国有10%左右的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发展受到认知水平与心理调剂能力的制约。现实情况是小学生不知道如何处理个人与父母、同学、教师之间的关系,不知道如何有效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很容易产生困惑、紧张、焦虑不安、浮躁易怒等不良心理情绪,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宣泄,学生的性格就容易扭曲,就容易冲动,就容易做出一些危害自己与社会的行为,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高度关注。作为小学生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学校与家庭一定要通过合作,共同努力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小学生的积极心理,真正使小学生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当前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主体和场所,同时也承担着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和价值引导的义务,应该借助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高水准的心理教育。基于小学生体现出的认知能力和探索兴趣,学校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将多种教育资源纳入教育引导中。家庭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需要关注的资源,应该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强化心理教育的质量,给幼儿带来更好的行为引导和思想教育。主要思考家校合作在心理教育中呈现的重要性,分析有效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希望提高心理教育的最终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认知过程中,人们通常会根据对方的外显行为判断对方的心理状态、动机和目的,这样就容易产生一些人际交往能力的行为偏差.因此,了解这些偏差的表现和特点,有助于我们预防及矫正人际交往能力的行为偏差,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加强学校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有必要引起学校的关注与重视,尤其小学生在环境和心理方面表现出的种种新问题,使得加强心理辅导教育更加有必要.根据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语文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心理辅导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赋予学生更多地真实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育中要适时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在促进学生语文技能的提高同时,更加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以及良好的品德教育,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广泛关注的内容。德育教师作为德育的核心,要发挥好自身在班级管理和德育中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小学生思想、行为、品德和素质的全面良好发展,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小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文章立足于小学德育教师角度,针对性讨论了提升德育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更是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在素质教育推行以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尤其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十分关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本文即将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个角度来分析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职学生由于受多种不良因素及中职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出现了很多偏差行为.如果不加以干预,这些偏差将对其个人的成长、学校的管理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仔细分析查找学生偏差行为形成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矫正这些偏差.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无疑会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和人格发展产生影响,而心理状态反映的是隐藏在小学生内心的深层问题。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所受到的心理影响,并据此加以积极引导,值得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深思。  相似文献   

15.
当前,职业学校由于受普高热的冲击,生源萎缩,大多数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或"双差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较,有很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些初中阶段的后进学生进入到职业学校学习,汇聚在一起,使平静的中职校园一下子变得沸腾起来,再加上职校学生特有的心理状况的影响,极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这些偏差心理和行为如果不及时矫正,对个人的成长,学校的管理乃至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中职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对待这些情况,分析学生心理和行为偏差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策略,矫正中职生的偏差心理和行为。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个案研究法,对一名小学四年级的男学生进行访谈,探讨学校因素与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关系。结果表明:学校情境中学业负担、教师的教育行为、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造成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虽然自卑感的形成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相互制约,但小学生处在人生早期的不成熟阶段,外部世界对他们的评价和态度,对其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作为教育专门场所,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应预防和纠正学生的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17.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少研究表明 ,青少年学生中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是相当高的 ,如江苏、浙江两省1985年对1095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 ,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的比率为16 53 %。立足于目前孩子的心理状况 ,展望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 ,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为此许多市区的学校尝试着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在全校开展 ,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结出了累累硕果。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已呈现出了“教师愿意、学生乐意、家长满意”的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在实践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商榷。一、课程意识太强 ,不利…  相似文献   

18.
学习不良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问题行为,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那些妨碍本人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也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某种不良后果的行为。学习不良小学生有持续的慢性低水平抑郁、不适应感、孤独感、挫折感、过分依赖和低自尊等现象。对学习不良小学生来说,学校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因素,体验到不断增长的压力,会影响学习不良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而且学业失败更会加剧学习不良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萍 《中国教师》2009,(Z1):552-552
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校生活,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倦、抵触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方式和生理现象上的不良表现。有报道称,北京市约有30%的中小学生有厌学行为,教师和家长为此大伤脑筋。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小学生厌学心理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0.
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特别是在帮助个别学生矫正心理偏差方面.其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用“心”观察和多揣摩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交流、沟通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