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拜读刘德辉先生《楹联学论稿》,以为很有一些亮点,在我说来,是顿觉眼目一新的。例如对联的文体性质。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主编过一本用于湖南党校系统的《新编实用文写作》(中央党校出版社),编有对联写作一章。自然是把对联归于实用文(应用文)体的。记得当时也觉得不很妥当。对联有它的实用性特点,但又同其他实用文体的“实用性”很不一样。反复考虑,给它加上了“文学性”这样一个以示区别的定语。仍然不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现在看到《论稿》所下的定义,觉得就其文体性质的揭示而言,应当说是很为得当的:在指出它的应用价值的同时,明确…  相似文献   

2.
对联 ,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对对联有许多讲究 ,写谜题对联难度更大 ,要十一、二岁的从未接触过对联的现代小学生写出对仗工整的对联 ,行吗 ?出乎意料的 ,我班学生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而且还啃得津津有味呢 !一、什么是对联 ?“什么是对联 ?”学生用好奇的目光问我。我不慌不忙地边写边念 :“问生意如何 ?打得开 ,收得拢 ;看行情怎样 ?醒的少 ,迷的多。”告诉他们这便是一副对联 ,继而神秘地说 :“上联和下联要我们各猜一样商品 ,能猜出来吗 ?”孩子们说 :“是伞和酒。”还回答了理由 ,在回答中 ,学生明白对联要抓住所述事物的特征。“比较上…  相似文献   

3.
对联,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古人在学习语文时,把它作为一种词语的基本训练;解放前,不少农村学校还沿袭这一教学方法;可解放后,在中小学几乎无人教学生学习对联。因此,许多人仅知有对联,却不知其特点。以致在年节婚嫁时,门上虽贴了对联,开会时,会场上虽挂了对联,大多不合其要求,它只能叫作标语。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4.
咏皮妙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对联让国人深深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我这里引用二副咏史联,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5.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品种,有着悠久的历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对联以它强大的生命力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新时代新生活中令人注目的亮点。一、对联融入人民群众的褒贬爱憎。山东省临沂市九曲乡农民顾延泽曾三贴春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他辛酸地写过一副春联:“吃一斤  相似文献   

7.
福州林则徐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显而易见,这副对联旨在告诫人们:留钱给子孙,或损其志,或增其过,害处甚多,并非上策。那么,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短小精悍,蕴含丰富,堪称最耐咀嚼的青橄榄。有趣的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曾留下过一些添字对联。下面辑录三则,以飨读者朋友。  相似文献   

9.
前奏:大年三十刘珂辛:卖对联的幸福生活腊月三十这天,吃过午饭,我和楼上的赵爷爷拿着写好的对联,在最热闹的中心花园练开了摊儿。  相似文献   

10.
<正>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中国文学独有的一种体裁。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充分展现了汉字简洁优美、内涵丰富的特点。为了从对联这一经典文化形式中学习语言,我带领孩子一起开设了对联课。为了激发孩子学习对联的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诵读对韵《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是古人学习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读起来朗朗上口。为  相似文献   

11.
往事悠悠     
每到春节,我总喜欢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去看各家门上的对联。一读到好的对联,加上好的书法,就好像得到一次莫大的精神享受。这几年都不例外,送走了闭哄哄的大年初一,初二一大早,我便跨上自行车出发了。车轮子在沾满爆竹皮的水泥路上随意滚动,我一路浏览着街道两旁的春联。忽然见到一排旧平房,大概是等待拆建吧,连过大年也不加修饰,没有灯笼、花卉装点。只有一家门上贴着一副红对联,我定神看去,这副对联却一下把我吸引住了。它是用苍劲的颜体写的,全联是:“为文有术唯勤勉,处世无奇但率真。”这副老对联和这一手颜体字,触动…  相似文献   

12.
我从小就喜欢对联。那时家里穷,特别盼着过年。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贴对联。对联一贴,年味儿就浓了。我跑到大街上看对联,读读这家的,瞧瞧那家的,心里甜滋滋的。大年初一拜完年,我又跑到大街上看,遇到好对联,一遍又一遍地读,对那些字写得好的,还摇头晃脑一笔一画地模仿。  相似文献   

13.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常开不败的奇葩,如果说诗词曲赋都过了她的鼎盛时期的话,那么对联至今任生命力旺盛。名胜古迹、陋室书斋、豪门庭院、寺院庙宇、闾巷商铺、政府大厦、婚丧嫁娶、节日盛会、网络游戏……都能见到她的身影,近年来,它又成为高考试卷青睐的考察对象。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对联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蔚为大观,对联又是一个人综合学养的集中体现,古今很多学者、文学家又是著名的制联大师,要写出一副好的对联确实需要丰厚的积淀,灵巧的思维,必要的训练。  相似文献   

15.
高华 《语文知识》2014,(2):27-28
近年全国各地高考题还经常考到对联题。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异彩纷呈的艺术百花园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它语言精炼,含义深刻,韵味隽永,格律严谨。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答好对联题并不容易,创作对联的要领是什么呢?要领是掌握对联的一般特点。(1)时代性对联产生于一定的时代,必然受时代精神的熏染,为时代服务。如"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彭云端的这副自题联打上了明  相似文献   

16.
对联是我国文学百花园里独有的一枝奇葩。它短小精悍,蕴涵丰富,堪称最耐咀嚼的青橄榄。有趣的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曾留下过一些添字对联。下面辑录三则,以供读者朋友参考。添两个虚词,画一副嘴脸传说明朝的洪承畴深受  相似文献   

17.
假期里的一天,我看到姥爷在红纸上写着许多优美的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缠着姥爷教我写对联。姥爷拗不过我,便对我说:“学对联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啊!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不仅要对仗工整,而且平仄都有一定的规律。你有信心学吗?”“有!”我响亮地回答。  相似文献   

18.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事迹非常感人。让我们来写副对联歌颂他。同桌可先讨论一下,想一想应当怎样写,最好能押韵。”  相似文献   

19.
在从教 40年中 ,我先后教过高中语文和初、高中历史。在教语文时 ,我就作过把对联引入教学活动的尝试 ,后来改教历史 ,就做得自觉了。我将楹联作为美育渗透的手段 ,创造了诗化教学的氛围和诗话教学的契机 ,取得了成功 ,写出了论文 ,发表于《历史教学》等报刊 ,并集腋成裘 ,出版了楹联集。今天 ,楹联教学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 ,特别是江苏省教育管理部门在全省小学普及对联知识、开设对联课的决策 ,使我倍受鼓舞。所以 ,写成此文 ,对促进教书育人工作的革新 ,也许是有益的。  一、把楹联引入教学活动   (一 )引联入课1.以联讲清史实 :初中…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种文学样式。为帮助学生既获得一些对联知识,又温习了课文,我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举办了一次活动,名日:“对联与课文”大观园。我采用了分组抢答形式,学生反应热烈,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现将内容稍加整理,以献给读者。一、写出下面对联的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