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入职培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需要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职后提高一体化。而在我国,现有师范教育中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相分离的情况仍然存在。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的建立不仅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之间形成了一个过渡阶段,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本拟从我国教师教育中实行这种培训制度的必要性、具体实施以及积极意义等方面加以阐述,希望我们真正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并把它看做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阶段.逐步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论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教育一体化有两层含意:一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一体化;二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师范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当前制约实现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进程的因素有:政策制度、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要以教师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使培养模式具备接触小学教育实践的职前培养特色和接触大学教育的职后培训特色。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目前,要逐步实现从旧三级师范到新三级师范的过渡,提高教师教育办学层次;积极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举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或开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将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学院并入师范专科或本科院校,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方向,不断完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改革中存在的短视行为和急功近利现象,建立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适合各地情况的教师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4.
德国中小学教师培养与发展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的教师教育闻名世界。教师培养的三个阶段:职前培养、见习阶段和入职后的培训,是德国教师质量高的一大法宝。另外,德国教师的资格认定、聘任和待遇也是颇具特色。通过德国教师制度探析,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步沟通,不应是两个机构的简单合并,而应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并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在关注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以后,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对新教师开展入职教育。我国开展对新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已经多年但并未形成制度,近年来教师入职教育呈现出以学校为中心的新趋势。这一趋势产生的原因在于中小学校在师资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国外校本入职教育的影响,形成的特点主要是以改善教学行为为主要内容、以"师徒结对"为主要形式、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今后的发展要全面规划校本入职教育的内容,避免片面化;完善校本入职教育的模式,避免单一化;建立多方参与的入职教育体系,促进校本培训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教师知识是一个持续不断地生成和成长的过程。入职前教师形成的"前科学"知识和"生存"知识是教师知识成长的最初阶段,职后生成的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部分。通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等方式可彰显和升华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构一套与职前培养对接的职后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关键。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的调查表明,"实践能力"模块的课程最受欢迎,"理论素养"模块的课程最不受欢迎;工作1~6年的教师学习欲望最强烈,工作9~12年的教师最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因此,构建高效的教师职后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课程设置应与不同阶段教师的学习需求吻合;二是重要课程应贯穿教师发展多个阶段;三是职后教育课程的开设应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功能;四是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五是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在职教师脱产进修。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既是当今教育制度改革的热门话题,也是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教师教育体系创新的关键,一是教师教育制度的创新。制度保障体系是教师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二是教师教育职前模式的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是推动教师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三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课程的变革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四是教师教育职后体系的创新。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职后教育是教师教育特色的具体体现;五是教师教育团队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一体化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着眼于教师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专业发展,强化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连贯性。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点和重点,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也是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和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一体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詹姆斯报告》中的教师教育“三阶段论”:即个人教育阶段;准备教育阶段;在职教育阶段。其中,个人教育阶段与准备教育阶段又被称为教师的职前培养,是教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职教育阶段又被称作在职培训,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校企一体化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区域化的前提条件、知识经济的动态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是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企业、大学在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高职院校与企业通过产学研的有效对接、共建研发中心,高职院校与大学可以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强化师资培训、转化科研成果的互动,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已在各高校普遍开展,但受师资、环境、经验等因素的限制,职业发展教育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尚不高。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势必会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者的研究课题。结合班集体活动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一种必要和可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确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之后,以往高职教育只能是专科教育而不能有更高层次教育的观念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部分高职专科升本科成功。但高职教育的更高层次教育该由谁主办的问题又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因此通过对部分高职专科升本科实践的研究,总结其优势与问题,有利于建立一个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准入制度,形成一个规范的高职教育的管理体系,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7-2012年是辽宁省高等教育由“数量”向“质量”过渡的关键历史时期。这期间,辽宁省高等教育机构发展迅速,高等教育招生总规模适度增长,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提升到48.0%。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也取得显著成效,研究生、普通本、专科生培养比例日趋合理。在师资队伍方面,普通高校的生师比略有下降,师资紧张状况得以缓解,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职务结构进一步优化,高职(专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显著提高;在办学条件方面,在总量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地方属高校生均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本文通过基础数据统计分析,以期能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在发展战略研究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焦点问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必然条件。完善职教教师管理制度,实施“产学研”结合教师素质培养途径,强化职教教师培训与进修,职教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职教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等是实现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实际,贵州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黔中经济区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错位,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地方本科高校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地方本科高校应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三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构建本科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各大高校逐渐加大了礼仪教学的重视度,旨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内在修养,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因此,加强对高职教师礼仪教学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基于以上情况,文章从落实教师示范工作、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做好实训教学工作、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入手,为高职教师礼仪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也为高职院校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为新升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但也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升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须尽快转变观念,从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以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朝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长文 《成人教育》2011,31(11):14-15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是构建以国家示范院校为引领、国家骨干院校为带动、省级示范院校为支撑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我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内涵发展建骨干,在骨干院校建设上做了前瞻性的探索和实践,与兄弟院校交流共享。  相似文献   

20.
教师资格制度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基本保障,高职教师既有高校教师的共性,又有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特性。高职院校实行"双师"资格制度,对建设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