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流派的出现是语文教育繁荣的产物,彰显着时代的意蕴和色彩。新粤派语文在语文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形成,迫切需要产生一大批为社会公认的“语文名师”。语文特级老师群体是社会公认的“语文名师”。3月29日,本刊在广州市铁一中学成功召开了广东省新粤派语文特级老师学术研讨会,30多位语文特级老师、香港、澳门中国语文教育官员、语文教师及广州市200位语文骨干教师欢聚一堂,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及华南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共商建设新粤派语文。会议的重要共识之一是语文名师工程是建设新粤派语文最重要的基础。为推动新粤派语文建设,本刊从本期起开设专栏“新粤派语文·语文名师”,每期重点推介一位语文特级老师,以点及面地显扬一大批在全国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新粤派语文名师”。  相似文献   

2.
刘云生老师是我的导师,也是我十分熟悉和仰慕的渝派名师之一。生活中的他儒雅、澄净、低调、平和,言语不多。然而,一旦走上讲台,尤其是发表教育演讲时,他整个人一下子就被激活了,“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宇之前,舒卷风云之色”,就像他生活的城市重庆那样“显山露水”。  相似文献   

3.
文蒂 《今日教育》2009,(1):19-21
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委副主任刘云生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渝派名师’。也许因为坐拥巴山,濒临渝水,与绿树作伴的缘故,从教20余年来,他一直迷恋‘根’的意象,信奉‘根’的哲学,是一位特立独行而又魅力十足的教改名师。  相似文献   

4.
《重庆师专学报》2007,26(6):F0002-F0002
由“渝西画派”掌门人、重庆文理学院美术系教授张咏清编著的《渝西画派第二届展览作品集》一书,已于近日由辽宁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作品集共刊载堪称渝西画派主力的重庆文理学院美术系师生的优秀版画作品120余幅,还刊登了数十位国内外美术名家对“渝西画派”的祝词。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长江先生题词说:“……令人可喜的是,年轻的‘渝西画派’通过地域性题材和风格鲜明的木刻版画样式,展示出了不俗的整体面貌和创作潜力,看得出,张咏清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和劳动,成绩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5.
《广西教育》2008,(17):8-8
为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师业精、师能强的高素质名师队伍,近年来,北流市教育局加大“名师培养工程”的力度,实施“推名师、育名师、用名师”的名师培养管理机制,为名优教师的发展创造提高、拔尖的有利环境:一是开办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班,吸纳全市各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培训研修;二是开展多种教学比武,增加理论研讨、教艺切磋的频度与效度;三是建立进修深造机制,  相似文献   

6.
黄静梅  何娟  张丹 《四川教育》2023,(24):34-37
为了培养“四有”好老师,成都市针对名师名校长队伍所存在的“三多三少”现象,以“培养高素质名师,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愿景,以中小学名师名校长的培养为抓手,搭建起了名师培养递进阶梯,形成了“选、培、管、用”四位一体的名师名校长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崇高教育使命感、深厚专业功底、卓越教育教学成就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教育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论述名师工作室引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核两翼三步”策略,即以名师工作室为核心,以“首席名师培养工作室成员、工作室成员培养非工作室成员”两条工作路径为“两翼”,通过“三步走”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振兴四川区域教育。营造高质量的区域教育生态,打造一批能“冲出四川、走向全国”的名校、名师、名校长,本刊特辟“打造‘川派教育”’栏目,为“川派教育”鼓与呼。履行好“媒体之责”和“教育担当”。  相似文献   

9.
培养名师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加快名校建设步伐的一项重要工程.打造名师团队,学校应成为名师发掘的“伯乐”,名师培育的“摇篮”,名师成长的“阶梯”,名师展示的“舞台”,发挥名师效应的“红娘”.  相似文献   

10.
“名师工作室”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产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名师工作室”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形式,为发挥名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打造学科骨干队伍,促使新的名师不断涌现,不断壮大名师队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主要从内涵、价值、作用及运作策略等方面对“名师工作室”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对北京市实施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十年来的成果进行梳理,形成如下北京经验:构建URG名师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引领名师成长,确定“研究引领,学术涵养”为核心理念进行顶层设计,明确“211”作为名师培养的显性成果。北京名师培养工作还存在培养层次单一、工学矛盾突出、理论和实践培养协调性不够等问题。未来应从健全高层次人才培养梯队、统筹整合名师培养工作、注重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结合、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等几方面持续完善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2.
名师工作室是十年课改期间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它以一位名师领衔,传承中华民族固有的师徒授艺“同门”群体形式,既是一种新颖的教研工作组织,又延伸了教师培训的特定职能而活跃在中小学教育界。名师工作室的个性特征是“名师”,由名师带导名优教师进行专业研修。名师工作室的专业特质是它的聚合性、建构性、前沿性、辐射性和品牌性。名师工作室的效能特性在于把名师工作室建成一个“家”——温馨的“新家”;一个“场”——互动的“气场”;一个j‘堂”——自由的“讲堂”;一个“台”——起飞的“平台”;一个“型”——提质的“范型”。  相似文献   

13.
名师是一种稀缺资源,帮助更多具有发展前景的优秀骨干教师成长为名师尤为重要。2011年,四川省教育厅启动实施“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计划”,从全省中小学教师中遴选出1000名优秀教师(以下简称“准名师”)进行3年系统培养,促进其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型。为何这批教师能从71万名四川省教师中脱颖而出?这成为开展中小学教学名师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名师的成长经验体现在成长历程、成功课堂和发展窘境三个层面,文章通过对名师的成长路径和特质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名师成长之“道”与“术”,发掘名师培养的规律及范式,为教师成长、名师发展为卓越教师探寻路径。  相似文献   

15.
“名师”因何而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尤其是“科研兴校”、“特色化学校建设”、“教师发展学校”、“校本课程”、“校本研究”、“校本培训”等一系列新理念的兴起,不仅变革了传统的学校观念,更是前所未有地把教师推向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与核心位置,教师角色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期待。正因为这样,以培养“名师”、打造“名师”为主题目标的“名师工程”成为各地和各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与目标。那么,“名师”因何而名?1.“名师”是倾其所爱为教育的奉献者为教育倾其所爱,无私奉献是名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圆点     
《今日教育》2008,(12):4-5
教育专家将来渝参加首届师德师风建设论坛;中小学课外生活“网游”副作用最大;赠机助学“打响”5年揭幕战;听“课堂教学艺术”报告,看名师成长经历;武汉严禁幼儿园“小学化”。  相似文献   

17.
考察古今中外高等教育的状况,我们发现高等教育具有如下8条规律。这8条规律也就是当前发展高等教育所应遵循的8点指导思想。现分别论述如下。一、适应社会需要教育理论有两大派:一派是以19世纪法国教育家海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另一派是以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传统教育”派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生活作准备,教育的职能在于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进步教  相似文献   

18.
《政治课教学》2014,(2):1-1
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以“教学主张”为引领,要求每一位名师培养人选都努力提炼并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突出自己的教学专长与鲜明的教学风格,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名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呼唤名师,教育改革催生名师,于是各地各级中小学名师评选活动便应运而生。最近几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非常注重名师队伍培养,都在“打造”名师。然而,名师热背后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抓好名师的评选、培养和使用对于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理念超前、业绩卓越的教师队伍,意义是深远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评选的名师都具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无论是师德修养、教学艺术和水平、教科研能力都是一流的,是名副其实的名师。然而,有些学校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对“名师”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够,急功近利,评选与考核名师的政策不科学,致使评选出来的“名师”名不副实,不仅起不到示范带动作用,反而冷了不少一线教师的心。笔者认为,校级名师评选与培养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华 《四川教育》2013,(7):23-23
2011年。四川省教育厅启动实施“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计划”,从全省中小学骨干教师中遴选1000名优秀教师进行三年系统培养,帮助他们成长为特级教师和有较大影响的教学与学术领军人才。今年是我省“名师培养计划”实施的第三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立项课题“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的现状调研与培训模式研究”、四川省教育厅立项课题“四川省‘国培计划’农村教师培训的项目设计与实践研究”、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四川省教学名师的成长与研修模式研究”对此先后开展了调研。本期专题特组织了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