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多诺对启蒙时代以来的教育观念的反思与黑格尔遥相呼应,两人都将近代以来的教育成果诊断为"异化的精神",同时又将异化精神的克服诉诸一种真实的教育。教育本质上是近代主体的形成,包含着矛盾与分裂。黑格尔从思辨哲学的角度考察教育,认为近代教育危机源于知性的有限性,其克服只能借助于绝对精神自身的教育。阿多诺则从社会学角度考察教育,认为教育已然产生出伪教育,其克服只能诉诸彻底的批判,而这种批判源于某种教育,即"走向成熟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近代化"相辅相成,近代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而中国近代化进程又不断作用于近代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了近代教育的萌芽、发展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并对近代教育在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教育学会登上历史舞台,既顺应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客观形势,又反映了教育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它构筑了教育专业人员的"学术共同体",搭建了教育学术研讨与交流的主要平台,并藉此集教育家群体之力深入教育学术的研究,从而极大地加速了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在"新政"时期进行的教育改革,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其新式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以袁世凯的新式教育思想为主线,探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并对其新式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予以系统全面的梳理和阐释。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其中"美育"即指"审美教育",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学者梁启超也称之为"情感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的中国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教育作为"开启民智"和"救国新民"号召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在民国诞生的新传播媒介——报刊上所刊登的"教育小说"这一颇为新颖的小说形式恰恰反映出近代教育思想的变迁与发展。报刊业的兴盛繁荣和小说这一文体独特的通俗性与叙事性的双重特征都是近代教育小说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我...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教育期刊是展现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窗口,是近代教育研究成果交流、传播的重要平台。对外国教育思想的引进和近代中国教育思潮的兴起,以及对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文章通过考察中国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理论传播的历史,总结出教育期刊传播的主要教育理论内容及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新教育》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教育杂志之一。它积极宣传杜威、孟禄等的教育改革思想、推动"六三三"学制的酝酿形成、倡导"教育独立"运动等,成为当时中国教育改革的思想源之一,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由"模仿日本"向"取向美国"的转型,影响了当时的舆论导向和教育政策的制定,调适了政府与民间的教育诉求,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演进。  相似文献   

9.
俞启定 《教育研究》2021,42(6):62-69
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及文化渗透,使具有高度稳定性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被近代教育所取代.近代教育在缓慢发展过程中的几次跨越式突进,均出现在中国与列强的战争遭受重大失败和耻辱之后.其发展线索是:由举办专业技术教育开始,与传统教育并行发展;到拓展至普通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造;最终形成近代教育体系和废除科举,传统教育在体制上消亡.在此过程,西学东渐导致的教育思想观念起到先行的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后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学校产生的方针.从师夷的"技"到"术",再到"学",最终归为"中体西用",成为清末近代学制体系建立的宗旨.  相似文献   

10.
从科技进步的角度考察,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与古代社会的"经验科学"和"生存技术"相适应的"神本"教育、与近代社会的"物性科学"和"物化技术"相适应的"物本"教育、与现代社会的"人性科学"和"人化技术"相适应的"人本"教育.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会的学术研究泛及近代中国教育的各个领域。教育学会从事学术研究,既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教育诉求,又折射着新式教育勃兴的急切呼唤,由此使其学术研究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纯学术研究。依托学术研究的开展,教育学会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历史进程中一股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加速了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1886年,来华传教士卜舫济正式监管圣约翰书院。他严格学业标准,全力推行英文教育,调整学科体系,注重"三育"发展,改善校舍建设,培育出的"圣约翰教育制度",启发着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功。然而,圣约翰大学在移植西方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难以摆脱西方教会对近代中国人才培养的影响,致使卜舫济教育理念由灵活走向守旧。在突遇内外政治局面动荡的艰难时期,其保持圣约翰基督教性质的努力,以及对学潮迭起的隐忍,亦难以获取执政当局与公众对教会学校严守中立信条的同情,正是这种"圣约翰大学政治立场"与"国难"之间的冲突升级,最终使得卜舫济在处理圣约翰立案问题上选择"坚持独立"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圣约翰大学的后来发展及其命运,也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转型时期,卜舫济教育理念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课程变革与近代"新教育"探索密切相关。从洋务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近代课程在课程观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践上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反映出近代"新教育"五方面的探索:一是培养具有"新人格"的国民;二是推行普及教育,提倡男女教育平等;三是崇尚实学真知和生活能力养成;四是关注儿童兴趣和个性特长发展;五是注重教学方法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荣庆从1905年被任命为清末首任学部尚书后,积极领导并参与"新教育"运动,对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荣庆的教育思想主要源于其教育改革活动,同时也对清末的"新教育"实践起到了理论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于 186 8年创办庆应义塾 ,教授“洋学” ,传播西方文明。他的近代教育实践的开始也正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 ,福泽谕吉的近代教育理念与日本迅速完成教育近代化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战斗的教育思想,对传统封建教育进行了无情批判,欲为教育变革扫除障碍;它对"教育救国"论进行了批评,摆正了革命与教育的关系,指出了近代教育发展的正确路子;它促进了革命事业的发展,并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推动了近代教育的演进,使民初的教育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7.
古代日本的"和魂汉才"、近代日本的"和魂洋才"、现代日本的民主重建及21世纪生存能力的培养目标预示着日本教育和谐发展的走向。和谐发展是日本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惟一归宿,为此,日本教育必须正视和解决日本教育发展过程中与东亚和世界教育的冲突与不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丹  郭强 《文教资料》2008,(14):90-92
秋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女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毕生关注女子教育,把教育看作是实现广大妇女"自立""自活"、从而争取男女平权、促使自身获得解放的关键.秋瑾在其革命与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女子教育思想,在当时极具进步意义,时至今日仍灼灼生辉.  相似文献   

19.
蔡元培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有着自己一系列的教育观点,本文拟从"教育独立"思想的内容和其精神的延伸两方面来分析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科学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超越了伦理道德教育。学校培养的人富有知识,而缺乏德性,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针对教育的变化,本文省察了教育的历史,分析了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古代和近代以"人格完善"为旨趣,现当代以"科学理性"为依止。未来教育应当使人格完善贯穿教育的始终;回归各民族圣贤的经典,谛思它们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