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弗洛姆的消费异化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首次集中地论述了消费异化。他的消费异化论内容丰富,他从物品的获取方式、使用方式及其消费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弗洛姆在“全面改革、建立人本主义公有制”的思路上,提出了“人道化消费”以及“健康消费”的设想,以此来扬弃消费异化。他的消费异化论有助干我国建立正确的消费伦理,可以为解决现实中的消费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职务消费货币化极易导致人们的心理失衡,使正常的价值观念紊乱和引发职务消费者的“不作为”。因此,应重新诠释职务消费的理念,强化对公职人员的思想教育,完善制度体系,让职务消费走向科学规范。  相似文献   

3.
妨害公务罪的保护客体是公务,其行为客体是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公务人员,包括人之要素、事之要素、时之要素和地之要素。人之要素为国家公务人员;事之要素为依法执行之公务;时之要素为依法执行职务之时;地之要素为依法执行职务之区域。  相似文献   

4.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揭示了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是“生产和驾驭社会符号的逻辑”,由此建构的是一个符号编码控制的虚拟世界,现代社会正面临着社会生态平衡丧失和人类精神异化的危机。因此,反思现代消费社会的价值异化及其困境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消费社会虽然最初在西方产生和发展,但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东亚国家不可避免的加入到消费社会的大军中。现阶段东亚消费社会主要存在从本质消费到异化消费、从使用价值尺度到时尚价值尺度、从单纯消费水平的增长到等同于幸福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问题。因此,必须对东亚消费社会进行转型。转向以生存论为基础的“合理消费社会”、以使用价值为尺度的“有限消费社会”、以“人类利益”为最终目标的“适度消费社会”。  相似文献   

6.
以马克思的商品消费异化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消费异化论、后马克思主义消费符号论为理论工具,剖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体异化、消费客体异化、消费方式异化等异化消费的症状,旨在引导大学生养成消费文化自觉意识、建立消费文化的中国身份和构建网络消费文明.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繁荣,消费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发展的稳定器。但是,西方的异化消费观念也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消费异化现象已经成为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消极文化现象。本文从消费异化现象入手,围绕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摆脱消费异化的路径展开研究,从而达到对消费异化现象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职务消费与个人消费间的界限模糊,经济人“理性行为”的恣意延展,体制、制度的不健全与监督约束机制的不完善,使得职务消费行为扭曲,致使国有资产流失,职业道德沦丧,管理功能弱化。为根治职务消费泛化,应构建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重塑监督机制,加大惩处力度,从根本上杜绝职务消费行为的泛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渎职犯罪主体的特点分析,将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放在渎职犯罪的环境下进行探讨,认为司法实践中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成为渎职罪主体需要满足三个特定条件,分别是“从事公务”、“委托行为”和“行使职责”。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们已经处于一个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社会,随之带来的是消费社会的来临,在消费领域当中,商品属性发生背离。文章从异化入手,分析了消费领域里的异化现象,重点阐述了消费内容、消费途径、消费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呈现的异化现象。异化实际上是对可持续发展的背离,要合理消费,达至消费理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唐·德里罗的一部突破性作品,小说《白噪音》中所展示出的消费异化现象让读者印象深刻,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的观点,从学术和消费这两个维度深入剖析小说中的消费异化现象,揭示小说中学术的商品化、强迫性和补偿性消费异化的根源。从消费异化的角度解读小说,也会对认识当代美国的消费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消费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属性之一,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消费社会“人为物所役”,消费偏离最初满足人生存需求目的,发生异化消费。十八大报告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对消费提出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模式。理性消费、消费伦理道德能有效正确反映市场供需状况,调节市场资源配置,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师职务晋升政策起源于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声誉和社会地位,后来演变为以职务名称制度鉴别教师,再后演变为以职务评聘制度界定教学岗位。随着此项政策与教师聘用制度、教师福利待遇的融合,政策异化现象明显。教师从关注专业发展异化为重视职务晋升,高级别职务限额让教师专业发展受挫,职务等级升迁的不可持续性使教师过早放弃专业发展,在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上的指标配置让教育发展失衡。为此,真正实现评聘分离,调整并延长职务等级,用不同能力类别而非能力大小来设置职务等级成为此项政策变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征鲜明地呈现出异化消费的典型症状。新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克服异化消费理论,可以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异化消费的现状,深入了解大学生异化消费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于探索大学生克服异化消费现象的实施策略具有重大作用,可以指引大学生进行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构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女性消费异化的表现形式进行概括,描述了消费异化给女性自身带来的主体性缺失、幸福观的扭曲等危害,并对导致女性消费异化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父权制、资本主义体系是导致女性异化消费的终极原因,进而针对异化消费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帮助女性早日摆脱消费异化的处境。  相似文献   

16.
从消费社会的社会立场来看,亚历山大·布佐的《根深蒂固》一剧表现了现代人在消费社会中所经历的异化过程,具体表现为消费控制对身体的异化,规训性权力对身份的异化和非生产性的爱对人格的异化。  相似文献   

17.
消费对于个体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异化消费的出现又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复兴带来了负面影响。异化消费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满足自我欲求为目的的消费形式,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异化消费具体体现在侧重物质消费、颓废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符号化消费等几个方面,它给社会、国家和个体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要走出异化消费带来的阴影,必须提倡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18.
消费主义的盛行,使人们的真实需求和消费行为不一致,出现了异化消费。异化消费,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补偿劳动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缺失,其根本原因是受虚假需求的干预。异化消费具有反生态性,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要克服异化消费,就必须使真实需求与消费行为回归,在全社会推行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9.
《莆田学院学报》2015,(1):27-33
指出公务人员考试和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是台湾地区官方现行最重要的两大考试,虽然两者在考试性质与录取标准方面均有不同,但台湾地区建立了一套专技人员转任公务人员的制度。研究了转任制度的实施背景、适用对象、转任职务的职系和等级、实施现状与相关讨论等,指出了转任制度的意义及其对祖国大陆相关制度完善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美好生活作为唯物史观的应然理想,深植于日常生活的现实土壤之中。日常生活的拜物教特征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面貌,个体“自我异化”实质在于资本剥削人们生产的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导向消费领域,社会层面的符号拜物教就此出现。数字化时代,个体生活面临着平台技术与资本剥削共谋的数字规训。从劳动异化到数字拜物教,个体“自我异化”的加速反映了日常生活的沉沦现状也预示了推进其变革的可能。东欧马克思主义者赫勒曾提出了变革拜物教的“激进需要”主张,认为个体需要的满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要从个体之维深化自为领域的日常生活变革,实现自在领域的美好生活建构。有鉴于激进需要的日常生活批判,新时代美好生活应从“人本生活”“艺术再创造”“审美体验”几方面实现对资本主义旧生活的超越,进一步彰显唯物史观“社会—生活—人”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