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病变,以溃疡糜烂为主。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但倾向性意见是UC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所涉及到的自身抗体主要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抗结肠抗体(ACA),另一类是抗人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本文就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学发病机理及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加以阐述,以便为UC病因学和诊断学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溃疡性炎症,简称“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的“泄泻”范畴。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腹泻、腹痛,大便中常伴有粘液和脓血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症状。每日大便2~4次,严重者可达10次以上。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病人往往表现营养不良状态、消瘦贫血。  相似文献   

4.
溃肠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症性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以溃疡病变为主.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遍及整个结肠及末端回肠.[1]UC在欧美发达国家多见,亚洲国家发病率远低于欧美国家,近年来,很多国家报道U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肠腔狭窄和肠梗阻是此病的并发症之一,但发生机率很低,而且随着近年来对此病的内科治疗进展迅速,绝大多数病情经内科治疗都能有效控制,原则上不需外科手术.近两年来,我科共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所致的肠梗阻3例,术前均误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资料提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在国内外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际肠病学家的关注,所以建立接近于人类的稳定的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常用的诱发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化学方法及评价,以期为基础与临床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1992年以来,在我科门诊与住院病人中采用中药锡类散、云南白药与氟哌酸、地塞米松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活动期、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性溃疡性结肠炎25例。 25例均按照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所规定的溃疡性结肠(UC)诊断标准诊断。初发型9倒,慢性复发  相似文献   

7.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结肠炎,以溃疡为主,病情复杂,目前现有西医治疗仅能缓解病情,未能使本病痊愈.为了进一步探究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发病相关因素,本文探讨了针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护理方法及效果,以便更好地预防病情复发、减轻患者病痛、提高护理效果.通过对一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发病诱因、具体临床表现的观察,并且经过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中医治疗护理四个方面的护理过程,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并有所改善.说明提高各方面的护理工作水平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治疗乃至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血清学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DE-52离子交换层折及cNBr-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技术从人结肠粘膜组织中提取一种蛋白组分,经10%SDS-PAGE、IEF、CIE及Westem blot技术,对该蛋白分子量、等电点及免疫学等进行鉴定。结果 产物PI为5.8,分子量为40KD,免疫学鉴定发现其主要与UC患者血清起反应。结论 人结肠40KD蛋白可能是UC的一种自身抗原,血清中ACA可以作为UC的一个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以及恶唑酮(oxazolone,OXZ)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方法:12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n=30)。Ⅰ组、Ⅱ组参照Morris及Walter的方法制备小鼠TNBS模型:Ⅰ组(TNBS溶剂对照组),50%乙醇0.1 m L灌肠;Ⅱ组(TNBS模型组),0.6%TNBS溶液0.1 m L灌肠;两组灌肠给药一次后在d 1、d 2、d 3、d 5、d 7每组处死6只。Ⅲ组、Ⅳ组参照Heller方法制备小鼠OXZ模型:Ⅲ组(OXZ溶剂对照组),皮肤涂抹100%乙醇0.1 m L,每天一次,连续2 d,d 7以50%乙醇0.1 m L灌肠;Ⅳ组(OXZ模型组),皮肤涂抹1%OXZ溶液(100%乙醇溶解)0.1 m L每天一次,连续2 d(致敏),d 7以0.5%OXZ(50%乙醇溶解)0.1 m L灌肠;两组灌肠给药一次后在d 1~d 5每天处死6只小鼠。观察Ⅰ~Ⅳ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组织大体损伤指数(colon macroscopic damage index,CMDI)和病理组织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PS),并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结果:两种模型组小鼠DAI,CMDI和HPS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变;TNBS和OXZ诱导的结肠炎均可导致MPO明显上升,TNBS结肠炎TNF-α明显上升,OXZ结肠炎IL-4明显下降。结论:TNBS及OXZ均能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两种模型各有特点,其中TNB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以辅助性T1(helper1,Th1)型炎症反应为主,OXZ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以辅助性T2(helper2,Th2)型炎症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是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会影响患者的一生,并伴有多种并发症。小鼠模型对于从肠道共生菌群、免疫反应、遗传等方面揭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本文主要从炎症性肠病概况、斑马鱼模型在炎症性肠病研究中的优势、常见的斑马鱼炎症性肠病模型构建及其局限性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对斑马鱼炎症性肠病模型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国内外多用免疫抑制剂及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治疗,患者需长期服药,往往不能耐受,且有较重的副作用。我科于1984年5月至1992年12月应用三七珍珠散治疗136例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观察情况及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194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深化本病认识并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3月已确诊的194例UC患者的临床特征,结肠镜特点和病理学特征。结果:UC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30—39岁最多发。本组患者临床特点以腹泻(93.8%)、脓血便(82.0%)、腹痛(77.8%)为主,这些临床表现的发生率随病变范围加大而增高,发病部位以直乙结肠型(30.4%)多见,病变呈连续性,严重者可累及全结肠。结论:UC有较明显的临床特征,其病变范围与病程关系密切且由结肠远端向近端发展;结肠镜检查和病理学特征有助于本病诊断。  相似文献   

13.
慢性结肠炎是消化内科一种常见病,近年来本病似有增加趋势,本文收集1997~2001年收治慢性结肠炎48例,采用综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8例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在20~51岁之间,平均年龄34.5岁;20~30岁4例,30~45岁39例,45岁以上5例。 1.2诊断标准 48例患者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根据1987年全国肛肠学会溃疡性结肠炎学术研究会通过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进行判定,①有慢性腹痛、腹泻,尤其在左下腹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配合地榆汤保留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60例,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同时配合地榆汤保留灌肠 对照组60例,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口服柳氮磺胺吡啶配合地榆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河西学院学报》2015,(5):62-66
目的:观察风药对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免疫功能紊乱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W 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痛泻要方加风药组、痛泻要方组、痛泻要方去风药组,每组10只,采用病证结合法复制U C大鼠模型后,分别给予痛泻要方加风药、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祛风药灌胃治疗,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4周后,检测各组血清T NF-α、IL-2含量,结肠黏膜C AT活性、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对照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 NF-α和结肠黏膜MDA显著升高(P<0.01),血清IL-2含量和结肠黏膜C AT活性显著降低(P<0.01);经药物灌胃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加风药、痛泻要方和痛泻要方去风药组大鼠血清T NF-α和结肠黏膜MDA含量下降,血清I L-2含量和结肠黏膜CAT活性升高、其中尤以痛泻要方加风药组有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风药对U C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可能机制与调节免疫和清除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16.
慢性非感染性腹泄是临床常见病,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且易反复发作。近年来笔者应用中药补牌益肠九治疗扣例本病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0例均为非感染性炎症所致腹泄,其中住院病人28例,门诊病人22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1岁-57岁,平均38岁,其中以24岁至44岁发病率最高。病程最长11年,最短1.5年,平均4.5年。其中以过敏性结肠炎27例,溃疡性结肠炎19例,慢性胰腺炎致腹泄3例,结肠激惹综合症3例。以上所有病例均为结肠镜检查确诊。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以腹痛、腹泄、脓血便为主要症状,其中以大便次数增多…  相似文献   

17.
康复新液联合思密达灌肠治疗34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张可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6):104-105
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予0.9%氯化钠注射液20或50ml加康复新液20ml及思密达3g保留灌肠;对照组26例,予0.9%氯化钠注射液20或50ml加思密达3g保留灌肠,均2次/天.治疗1月后复查结肠镜,观察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97.1%,对照组总有效率73.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新液联合思密达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肠造瘘后造瘘口狭窄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结肠造瘘口狭窄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结肠造瘘口狭窄除1例直肠破裂患者行狭窄部位切除,对端吻合,造瘘口关闭;1例因结肠癌多部位复发行结肠切除,回肠右下腹重新造瘘外,余16例患者均行狭窄切除,原位造瘘术,术后3个月均内排便通畅,无一例复发.结论:造瘘口狭窄的病因多见于造瘘口周围炎、造瘘口周围网膜或肠管疝、造瘘口周围出血或异物反应、原发造瘘口过小等因素.此外,造瘘管过短、造瘘肠管血运障碍、肿瘤复发等诸因素亦占一定比率.行造瘘口狭窄矫正后,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腹腔注射丁酸盐对防止乙酸性结肠炎的疗效。创新点:首次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丁酸盐,通过与直肠灌注和口服比较,探索三种不同给药方式对预防乙酸性结肠炎的疗效差异。方法:以40只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分组进行连续7天的腹腔注射、直肠灌注和口服100 mg/kg丁酸钠(SB),第8天进行乙酸(AA)直肠灌注,48小时后处死。记录实验大鼠的临床症状,包括体重减少、腹泻、便血等。对结肠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最后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论:腹腔注射、直肠灌注和口服丁酸盐均能明显缓解大鼠乙酸性结肠炎的炎症,其中以腹腔注射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方治疗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5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常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中药灌肠方加锡类保留灌肠,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100mg强的松龙生理盐水100ml,锡类散保留灌肠,2组均连续治疗30天为一疗程,中间休息10天,结果:2组间完全缓解率、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灌肠方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能明显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