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先秦汉语的“有+名”式名词中的“名”可以是族名、国名、朝代名、水名和一般名词;在具体语境中,“有+名”可以解释为族名、国名、地名或朝代名。“有+名”中的“有”,可以解释为“大”,以此解释“有+名”,便一通百通。  相似文献   

2.
长生不老     
长生不老,过去中国历史上,颇有一些人追求这个境界。那些炼丹服食的老道们不就是想“丹成入九天”吗?结果却是“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最终还是翘了辫子。  相似文献   

3.
"共工"、"女娲"、"大壑"神话与战国时期的宇宙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工”、“女娲”、“大壑”三则神话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完整系统,它是战国秦汉之际人们用神话思维对宇宙天地自然现象的不断解释。这些神话都是前赋文化的各种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综合下的产物,不能一概解释为原始人类的创作。21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应该摒弃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另辟蹊径,采用文化要素分析法,用中国文化解释中国神话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敦诚诗《赠曹雪芹》有“举家食粥酒常赊”句,其中的“赊”字,一向解释为赊欠,买酒付不出现钱,欠下酒债。本文以“赊”字在古人诗词中的用法,对流行的解释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5.
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使得语言运用像一个万花筒,一不留神,一个新词语已“浮出水面”,在传媒中频频出现,这就是“浮出水面”的使用。根据笔的观察,“浮出水面”的解释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典》对“匠”的解释有两层含义,即“工匠或在某方面有造诣的人”。虽然工匠中也出现了李春、鲁班、李虎这样不朽的名字,但因国情所至,人们普遍对各种“匠”怀有轻视之意。同样对历史悠久的教书匠这一称谓,词典解释说的也是对教师“含轻蔑意”。在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很多领导、课改专家都要求教师不做经验型的教书匠,  相似文献   

7.
“顿”是《马氏文通》中论句读的一个术语,但是由于《马氏文通》没有给它立界说,解释也不够清楚,所以人们对它的性质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过“顿”与“读”、“句”的比较,解释“顿”是马氏论句读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的下位概念,其句法作用略同于现在我们所说的短语,与书中的“读”是同一级语法单位,虽然在形式上似乎有交叉之处,但是它们之问实际上是对立和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近年来的认为中国文化和文论已“失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解释,认为“五四”运动功不可没,“失语症”的提法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在Np”句中“在Np”语义指向不落空原则,描写“在Np”语义指向类型,并解释影响“在Np”语义指向的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教读《(论语〉(孟子)选读》(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政者.正也”一章.课上学生发问,“子贡问政”中“信”解释为“信任”依据何在.为何于丹教授会解释为“信仰”?笔者这才知道电视学术明星的言论对普通受众的影响力有多大。“信”在此解释为“信任”还是“信仰”.  相似文献   

11.
对法国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一书“红”与“黑”的解释,众说绘纭。根据作家当初对书名含义的回答,“红”与“黑”的确切含义应该是:不成功便成仁。  相似文献   

12.
崔小春 《教书育人》2006,(12):13-15
教育,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教导和培莠;教育事业,是指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事业,主要是指各级学校的工作。所以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盲人。按道理说,这样的解释是非常清楚、明了的。可观照教育现实,你会发现由于教育理解力的“不到位”,导致教育执行力“错位”,让原本应该是高尚、快乐的教育事业偏离轨道、迷失方向。如果把“培养人”“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归宿,那么,要让教育真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有必要提醒教育人重拾教育理解力这个原初的、基本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大学中文系各版本教材及参考资料中,对《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中“盈盈一水间”中“盈盈”二字的解释均为:水清浅的样子。这种解释很难服人。《文选》五臣注:“盈盈,端丽貌”应是符合原诗作者意图的注解。“盈盈”二字在古代诗词中均有运用:汉魏时多为仪态美好的意思;唐宋以降,多为充盈以及清澈、晶莹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溜溜”在官话方言区普遍被使用,它在各地方言中的共时存在反映着它的历时演变。本文立足于方言材料,探讨了“溜溜”的起源及词义引申的状况,并从韵律学的角度解释了“溜溜”使用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5.
“A是A,不过(就是)B”是一个固定格式,相当于“虽然……但是……”。在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其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韩愈以“是”、“异”二宇论文,比较集中地见于其《答刘正夫书》。“是”、“异”的辨证运用是韩愈文论的核心,其精髓,贯穿在文论、体现在创作实践之中,无论从内容、风格、语言还是表现手法,都可以看到他对“是“异”的重视与实践。历来论者对此缺乏深入论述,清人刘熙载虽有解释,但语焉不详。文章试就此作一番辨察,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阐释学家赫施提出,文本解释有“意义”与“意味”的区分。我们认为,对“意义”与“意味”的翻译可分别称之为“意义翻译”与“意味翻译”。造成“意味翻译”的动因有很多,主要有文化差异、个人气质、阐释学倾向等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刑法解释论上对伤害"胎儿"行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若行为人没有损伤孕妇,而仅仅只是恶意伤害胎儿的话。按照刑法通说的解释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对此应从罪刑法定角度出发,立足于胎儿的独立性与非独立性的双重特点加以解释。孕妇和胎儿作为一个整体是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对象,对危害结果的考察也应当着眼于对该整体的衡量,行为人用暴力迫使孕妇服食致病药物的行为就是伤害的着手,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相似文献   

19.
许多同学对《口技》中“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句中的“惊觉欠伸”是读“惊觉(jiào)欠伸”还是读“惊觉(jué)欠伸”拿捏不准。笔者多方查阅资料,以为此处应读作“惊觉(jiào)欠伸”。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都注明:觉,解释为“觉悟、省悟,感觉到、觉得”时都发“jué”音;只有解释为“睡醒”时才发“jiào”音。两部书中都明确指出在古代“睡觉”没有睡眠的意思,只表示睡醒。因此,《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 苦”,《孟子·万章》“天…  相似文献   

20.
理解“以毒逆志”论题的含义,不可忽视从古至今对此论进行解释的历史本身显示出来的逻辑与方法。这就是重构语境,借助语言学工其,解读论题的意义。“以意逆志”论题的含义是由语境限定的,而语境是由解释者建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