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学徒制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立足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以技能训练和职业知识学习为基础,通过岗位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满足生产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建国以来,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发展,经历了技工教育、半工半读教育发展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等形式,形成了自身的表现形态、突出特征和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未来国家经济发展对技能的需求,英国、澳大利亚分别发布了《英格兰未来的学徒制:实施计划》和《共同责任:面向21世纪的澳大利亚学徒制》指导本国学徒制的实施。为了了解两国学徒制的实施现状及其未来走向,介绍两国新政策发布的背景和两国学徒制新发展的内容,分析两国学徒制新的实施手段,总结英国、澳大利亚学徒制新发展的特征,以期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职学校是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十分重要。当前部分学校受自身条件所限,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因此现代学徒制成为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首选教学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学校的知识,也需要跟随师傅学习岗位知识。而传统的教材在实践方面存在缺失,为此学校就需要着力开发活页式教材,以进一步提高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地方,教学活动围绕就业开展,依靠学校理论教学和岗位实习,让学生可以快速的适应岗位要求。当前中职院校在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上,应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机制,学校和企业成为了教育学生的两个主体,对于学生岗位的胜任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探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如何实现对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对近15年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与内容归类分析,发现目前的现代学徒制研究侧重于从宏观角度探讨各项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忽视微观层面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开发。现代学徒制的开展离不开工作场所学习,两者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理论,从确立动态课程开发理念、形成多层次课程开发模式、组建多元课程开发主体团队与建立弹性选课制度四方面探讨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策略,以期为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是基于工作本位的学习。现代学徒制是在改革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本文从默会知识理论的角度,探讨动漫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并研究其实施的主要框架内容。  相似文献   

7.
唐文君 《职教论坛》2006,(24):17-18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把岗位训练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烹饪工艺专业学徒制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学徒制教学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学徒制是融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企业教育需要企业课程的支撑。职业教育课程形式最早存在于古代的学徒制。"基于工作的学习"是学徒制企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实施学徒制企业课程的实施条件和保障。学徒制企业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内容具有特定的针对性,学习具有灵活的适切性。企业课程需要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在结构上可分为企业文化素质课程、企业岗位课程和默会知识课程。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让专职教师以及企业师傅联合传授职业技能的模式。它将实际岗位工作与职业教育融合,为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顺利过渡奠定基础。作为操作性、技术性较强的《汽车构造》课程,在教学时更需要借鉴这一理念。教师结合现代学徒制的理念就《汽车构造》课程的实施阐述了看法,并分析了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10.
李小琴 《职教通讯》2017,(29):14-17
以宁波地区电子专业为例,一方面,分析和比较了宁波地区高职院校电子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几种模式;另一方面,通过与合作企业和学生进行交流、访谈,了解公司和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找出现代学徒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求建立更合理更科学的高职现代学徒制模式。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索出了多样化现代学徒制模式,以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满足行业企业对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以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第二课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第二课堂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模块的方式集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功能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逼真的情景、有效的协作方式和教师的在线指导等,较好地把各种第二课堂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  相似文献   

12.
工学结合模式的理念与实践偏差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理论和实践偏差,总结国内外经验,可以从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来完善现有的"工学结合"体制。政府层面,应提供宏观的政策支持;学校层面,应进行相应的教学与管理改革;企业层面,应参与到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的组织与信息平台之中。  相似文献   

13.
生态观赋予共同体理论新的内涵和特点,构建生态化大学班级学习共同体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方式,需要教育者提供真实的专业实践情境,创建学习者互动协商平台,促进班集体成员身份转化,营造班级和谐文化氛围,开拓全方位资源流通渠道。在实际构建过程中,应注意共性与差异相结合、经验与反思相结合、认同与协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工学结合的开展不可忽视其中的权利安排。如果课堂与工作现场原本为同一权利主体所支配,教学组织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只是内部的有效协调问题;而若涉及的教学场所分属不同的主体,为了克服校企自发合作的障碍,一般需要相关的制度以及从事沟通和协调的组织。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在具体形式上将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或者形成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或者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15.
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就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结合目前师资队伍现状,提出机电专业校企合作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为同类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服务学习是一种通过社区服务来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其本质内容是社会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各种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提供真实的学习经验。本文通过对服务学习理念的阐述,提出在高职思政课中引入该理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专题讲座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理念、一种学习方式渗透到各个学科课程教学、各种学习活动中才会有更广阔的空间和价值。基于这种认识来理解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理解学科课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融合,以学科课程教学为基础,结合各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研究性学习,并通过不同途径实现学科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8.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启发功能;这一吸引力与学习过程的结合将有效促进游戏与教育的双赢.本文以动机为研究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深入研究网络游戏参与动机与学习动机的匹配关系.结果显示,社会学习、自我肯定的游戏参与动机与求知成就、个人前途的学习动机存在正相关关系;娱乐猎奇、逃避归属则与外部期望、物质激励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阐述了当代远程学习的变化特征,其中包括学习的情境化、学习共同体与实践者共同体的结合、混合培训的运用等;同时,本文还对传统远程学习和现代在线学习环境下的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各种模式进行了介绍.本案例中,学习资源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即存在的技能、持续性的更新,以及全球化技能的发展.结合中小企业本身特点以及上述所提及的方面,为我们发展和清晰地表达一个中小企业持续性专业发展的框架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个框架,在线学习共同体与离线的实践者共同体相结合,可以促进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专业认同度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attempts to review and re-examine whether conventional learning and teaching approaches are still useful or relevant. Lifelong learning institutions have grown in number and scope, and now fulfil a significant function i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what traditional formal education systems provide and what the rapidly changing labour market requires. Lifelong learning is a mode of seamless learning, whereby informal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acquired in various settings can be converted to recognised learning, thereby helping to systematise the various learning experiences into knowledge formation, knowledge building and knowledge cre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certain features of the 21st century such as the knowledge economy, diversity and plurality, and equity. Communities now need to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everyone to learn for their individual needs, especially when societal changes are happening at a fast pace and in an unpredictable manner. Anticipatory learning for the unknown will become a significant agenda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new times, and thus, the availability of lifelo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will be essential for preparing citizens of the new times to meet the changing needs that confront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