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智能时代,借助人工智能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针对人工智能与教学实践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过度依赖、浅表化学习和教育功能弱化等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教学实践融合的具体策略.通过人工智能与教学实践的融合研究,以期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技术》2019,(2):12-18
教育人工智能承载着教育和社会的深切期望,文章从其两大发展目标——构建智能自适应学习环境、揭示学习发生原理与机制入手,剖析了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首先,人工智能已经逐步渗透到"教、学、考、评、管、治"等系统层面。其次,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助推教学变革的"利器"之一,深刻影响着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与管理等具体教学环节,彰显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精准化、适切化、智能化、协同化、多元化和全面化等特点及优势。最后,文章认为教育人工智能应从思想、应用、推广和合作四个方面建立未来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学智能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二者充分融合对提升思想政治教学实效具有重大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泛化、深化与智化,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助力.通过优化智能育人生态、创新智能育人方法、提升智能育人技术、完善智能育人平台,促进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4.
思政课教学精准化是以精准思维视角,在教学全过程实现各要素各环节的精准对接,形成高效协同的教育新形态。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发展,为破解教学现实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内在机理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嵌入促进了思政课教学矛盾运动发展,驱动教学内部各要素有效协同,提升智能化育人实效。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的实施路径包括实施科学精准的教学工作、推送个性化的精准教学内容、创新人机交互的精准教学方式、开展客观精准的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升教育方式、水平和创造成果,将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有力支持和补充.通过智能系统对智能教学模式、智能备课、智能教学、智能定制化进行研究,并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定制化学习等过程进行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风格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基于此,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以“课程”形态推进落实人工智能教育逐渐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并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针对目前高中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目标浅表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评价简单化等问题,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改进的新视角。基于深度学习的思路,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单元需体现智能工具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教学活动需强调智能社会真实情境的参与,教学目标需指向智能工具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品质的提升,学习成果需产出智能工具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物化成品,教学过程需渗透智能社会责任的引导。由此,从单元学习主题、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活动和单元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探索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人工智能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并以“走进人工智能”单元教学实践为例加以详细阐释,彰显人工智能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正在重构高等教育形态,智能化是工程教育在“数字-智能时代”的变革趋势。本文在阐述工程教育智能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之后,提出工程教育智能化是依托新兴数字智能技术,变革和创新工程教育,构建面向未来“数字-智能时代”的工程教育新形态、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工程教育教学新方式,并且将其内涵具体诠释为智能技术在工程教育中的有机内嵌和深度应用以及支撑并赋能工程教育的系统转型和体系重构。在此基础上,系统解析了工程教育智能化所具有的技术集群耦合、资源多元集成、平台一体智联、人机协同交互、时空开放泛在、教学精准高效、学习个性自适、实践虚实贯通、评价数据驱动等基本特征,客观分析了工程教育智能化面临的教育教学环境智能化升级、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转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革新、重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打破教师与学生惯性惰性、优化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等诸多挑战,以期为工程教育智能化的相关研究及系统设计与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是实现个性化、智能化、情境化教学的重要技术支撑,其实施手段和应用效果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人机交互关系主要包括静态反馈、动态反馈、混合反馈三类,其交互主体本质上均以机器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面向人类智能发展的未来,增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反馈性、智慧性、迁移性特征,促进学习者的主体性发展,重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生态,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本研究在归纳国内外学习者反馈素养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感知反馈、认知统合、评价判断、采取行动、情感管理、动机调控”六类核心要素,通过搭建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多元支架,构建面向智能教育应用的人机双向反馈机制模型,探讨解决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面临的人机关系困境的路径,为未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智能互联教育应运而生。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使教师课堂教学评价面临着重大挑战,主要包括教学评价空间的泛场景化,教学评价内容的多维度化,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智能化。文章分析了智能互联时代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影响和挑战,梳理了当前以课堂教学分析为主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提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需要持续优化和改进的方向,主要包括有机融合多元多维度技术手段、丰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及重塑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精准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机遇.智能时代精准教学逐渐呈现出理论创新化、技术智能化、内涵丰富化和指向清晰化特征.基于智能时代精准教学的特征,探索构建基于智能技术的精准教学模式,教师要借助智能技术手段精准衡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评估学生优势潜能和最佳学习方式,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案,探索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精准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重要路径就是以智能教学系统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支撑和辅导。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以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将智能教学系统整合到常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显著而正面的促进作用;对于非正式的在线教育,智能教学系统对学习者的适应和帮助不仅体现在知识和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在情感和态度、方法与过程方面。本文以参与一个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的三所学校的数学混合式教学实践为例,详细阐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路径及其影响效果,指出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人工智能语境下劳动教育的适应路径是对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教育以劳动认同、劳动思维的培养为核心目标,以协作劳动为主要组织形式,以劳动实践为关键路径,力求在具身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情感。为应对城乡、设计者与参与者、生生间的数字鸿沟、教师教学能力孱弱及大众传媒把关不力等一系列挑战,将人工智能的优势贯穿于劳动教育教学、管理与资源建设中,在"亲职教育"和"亲子教学"过程中转变家长观念;以典型劳模为载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凭借"云教学"模式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并以区为项目、以校为单位,建立学校劳动教育智能监测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3.
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推动现行教育系统的变革,个人定制化的智慧教育模式终将取代传统的教育模式。智慧教育模式的应用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变革,需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完善考评体系、构建英语学习智慧平台以及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等改革策略,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的诸多方面,并引发了学生学习、课程与教学的系统变革。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自适应学习、人机协同学习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直接推动了课程与教学范式的转变。就课程而言,课程的技术性范式越来越突出,藉由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帮助,在课程取向上,更加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及融合;在课程形态上,开始由静态、纸质、单一性到动态、在线和网络化的转变;在课程内容上,逐渐从一种固定、统一、有限转向了私人定制、无限和开放;就教学而言,在教学目标上,更加注重学生软技能(Soft Skills)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开始聚焦于新技术、新媒介的融合和应用;在教学内容上,转向了对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关注和教授;在教学评价上,更加注重评价的过程性、精准性、数据化和个性化,等等。基于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考量,未来的课程与教学宜重点把握以下几点方向: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教育;注重对学生创造力、沟通、合作以及批判性思考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加强全人教育以及课程与教学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教学质量颇受质疑的主要而又隐蔽的原因,是课堂教学中学术精神的稀少或缺失,师生还不习惯于把教学上升到主动创造的学术层面。课堂学术在性质上属于模拟创造,课堂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一种具有生成性的探索过程。高校课堂学术性应当采用智能生成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运用智能并发展他们的智能。  相似文献   

16.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教育教学一站式平台是对教育变革的一次有效尝试:平台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理念,通过第一版本的一站式平台第一期选修的学生数达到240人,学生反映课程内容编排紧凑,先导课程与主要课程安排合理.通过平台课程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人工智能行业动态.对比计算机专业同层次的其他选修课程,无论是选修人数、课程满意度都有明显提高,证明了一站式平台是切实可行的,符合现代智慧教育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将人工智能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对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普及全民智能教育、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接着梳理了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和我国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现状,然后总结了国内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框架,以期为促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给社会各领域带来冲击变化,就高等教育领域而言,其在教育观念、资源平台、学习方式、教学模式、教师角色、教学效果等方面带来一定的教育变革,成为破解教育不均衡等教育难题的"利器"。智能技术在带来高等教育变革同时,也有不变的基石,教育本质不变、教师不被AI取代、教育情怀坚守、生命成长关注,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变与不变的平衡体并生成适合、科学的教育方式、教育途径、教育手段和教育评价,高等教育价值才能更好地凸显。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人工智能教育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重视。从文献分布、关键词词频、关键词聚类、突现关键词等4方面,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1984-2019年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911篇中文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发现,国内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研究起步早,但缺乏实践经验。要将人工智能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宏观层面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规范数据共享标准;微观层面需对相关教师及教学资源开发人员进行培训,构建合作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社会。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人工智能通识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人工智能通识化教学面临的挑战,研究如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人工智能教学。首先将人工智能的通识化教学目标定位为“开视野、知体系、拓思维”,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支撑关系;选择形象化教学法和案例启发式教学法落实教学目标;探索多元化考核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