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盲人,晚上出门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有人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什么还要点灯? "盲人笑而回答曰:"我点灯当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为了给别人照明,让他们能看见我 ,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相似文献   

2.
“瞎子点灯——自费烛”这句歇后语几乎是家喻户晓。我也一直以为是这样。可后来读了一则很有哲理的故事,我才认识到自己的肤浅和狭隘。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一个漆黑夜晚,一个苦行僧走到一个村落中。他看见一盏晕黄的灯正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起来。苦行僧走近才发现是瞎子在挑灯。他百思不得其解:盲人挑灯,岂不可笑?僧人于是问:“施主,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为何挑一盏灯?”瞎子说:“黑夜里如果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如我一样是‘瞎子’,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原来你是为别人啊?”“不,我是为自己!”“为自己?”“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  相似文献   

3.
康松 《青年教师》2006,(3):10-11
一、善于学习 先给老师们讲个故事,一位学者去向一位高僧求教。这位禅师请他坐下,然后给他倒水,水已经满了。沿着杯壁溢出来,可他还在倒。学者说:“大师,已经满了。”这时,禅师停下手。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思想就像这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如果你不先把自己杯子里的水倒掉,教我如何对你说惮?”为什么给老师们讲这个故事呢,因为在学校听课、评课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别人善意地提出自己对一节课的意见时,个别执教的老师总是爱打断别人的话,反复强调:“我是这样想的。”别人刚有一句,他已经有十句话在等着了。有自己的想法当然好,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思想。可是,先让人把话说完。先听听别人有什么想法,别人的想法有没有道理不好吗?  相似文献   

4.
修养     
有一位将军,向大慧宗杲禅师要求出家:"我早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慈悲!收留我出家,跟你做和尚吧!"禅师语重心长的回答说:"你还有妻子,有家庭,社会习气也太重,还不能出家,慢慢说吧!"将军苦苦哀求:"师父啊!我现在什么都能放下,妻儿家庭我部能放下了,你即刻收我出家吧!"禅师还是摇头:"慢慢再说!慢慢再说!"  相似文献   

5.
幽默之页     
自省一天,有位学者向一位著名禅师问禅。禅师先是以礼相待,却不说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客的杯子,杯子里的水已满,但禅师还在继续注入。这位学者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终于不能沉默了,大声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能再倒了!”“你就像这杯子,”禅师说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让我如何对你说禅?”禅师是有道理的。有时候,如果我们只抓住自己的东西不放,就很难接受别人的东西。对于有些人来说,放弃不是失败,是智慧。取舍医生问病人是怎么骨折的,病人说,我觉得鞋里有沙子,就扶着电线杆抖鞋,他妈的有个人…  相似文献   

6.
如何做人     
吴礼鑫 《高中生》2010,(34):51-51
一个青年去请教禅师如何做人。禅师说:"你先看看我,再看看自己,就知道怎样做人了。"青年问道:"我怎样看您呢?"禅师说:"你看我有几个脑袋、几只眼睛、几只耳朵、几个鼻子、几张嘴巴、几只手、几条腿?"青年说:"大师,每个正常人都有一个脑袋、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两只手、两条腿,您也一样呀!"  相似文献   

7.
正儿子:妈妈多想拿起电话向你说声对不起,可是,我没有,尽管我想那样做,但我没有超越自我。我在想,这对你也是个锻炼,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不管别人有没有自我认识,有没有向你道歉,你都要尽快调整自己的情绪,做一个能快速让自己走出阴影的人。妈妈在为自己的不理智寻找借口,我不是个勇敢的妈妈,不能及时面对自己的错误而让你陷入恐慌之中,妈妈深深地自责,我是一定要向你说对不起的。  相似文献   

8.
推陈出新:第一,不仅从屋外观灯,还增添从房内看灯;第二,不仅写"灯明",还增添"灯灭";第三,不仅写"家人为‘我’点灯",还增添"‘我’为家人点灯"。此文还需要升格:对"‘我’为父母点灯"一事展开写写,"我"点灯的情节,写父母看到灯光的神情。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禅师,收了一个年幼的徒弟.这小徒弟很聪明,也特别喜欢别人赞扬他如何聪明.不管他有什么好的想法,做了什么好事,他都会去告诉所有的人,目的是得到别人的赞扬.他的确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 有一天,师傅送他一盆含苞待放的荷花,对他说:今天晚上,你观察这盆里的荷花,看它们是怎样开放的.  相似文献   

10.
一一个生活平庸的人带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您说真的有命运吗?”“有的。”禅师回答。“是不是我命中注定穷困一生呢?”他问。禅师就让他伸出他的左手指给他看,说:“你看清楚了吗?这条横线叫做爱情线,这条斜线叫做事业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然后禅师又让他跟自己做一个动作,他手慢慢地握起来,握得紧紧地。禅师问:“你说这几根线在哪里?”那人迷惑的说:“在我的手里啊!”“命运呢?”那人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命运是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请以“命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800字左右。二这是…  相似文献   

11.
晒蜡僧     
晒蜡僧是近代中国佛教界的一个不起眼僧人的绰号。他的本名或法名叫什么,我并不知道。晒蜡僧是个寺院香灯师,负责给大殿里的佛像上香和点灯。他自小天性驽钝,实诚。别人说什么听什么。有天正逢“六月六”,是翻晒衣物和书籍的好日子。寺院里的其他僧人想逗逗他,就说,我们都晒东西了,你负责看管的那些蜡烛也拿出来晒一晒才行啊。  相似文献   

12.
我知道     
一般人的最大缺点,是常常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富兰克林我知道,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高明。我知道,在很多场合,许多人喜欢说:“我知道!”我有一个朋友,看了别人的文章,不屑地对我说:“写的是什么呀,我比他写得好多了!”但是,我没有见过我的朋友的一篇文章。我真不知道他写的比别人好还是比别人差,因为他从来没写过。我知道,很多人都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许多,但命运却冷落了他们。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没有给他们更多的财富和荣誉。所以,嫉妒成了人最大的流行病。这种病,在人很小很小的时候,就…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教师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很长,没有什么机会与工作以外的人交往,感觉自己人际交往的面比较窄,视野不宽。""同事说我比较有个性,其实就是说我与大家不同。我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总担心自己的言行引起别人的不满,不能与同事维持很好的人际关系。""我很怕领导,与领导的关系是敬而远之,工作中有困难也不会向领导求助。"人际关系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每个小学教师都希望生活在温暖、  相似文献   

14.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个僧人经过一个村庄时,看见远处有人挑着灯走过来。一个村民说道:“周瞎子过来了。”僧人听后很纳闷儿:盲人挑灯岂不可笑?于是便走上前去询问:“请问施主,你看不见,为何还要挑一盏灯呢?”盲人答道:“天黑大家都一样看不见路,所以我就挑了一盏灯。”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亮啊!”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为自己?”僧人很惊讶。盲人问僧人:“你是否因为天黑看不清而和别人碰撞过?我就没有。虽说我看不见,可我手里挑着灯,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又为别人能看见我而不会撞到我。”僧人顿悟:为别人就是为自己,…  相似文献   

15.
<正>什么叫"放过"?如何"放过"?答案很简单,就是人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临行前,父亲对我说:"一个人出门在外,要懂得放过别人,知道什么叫‘放过’吗?""放过,就是让别人通过,放别人过去。"我说。父亲说:"一个人如果内心充满了对别人的恨、对别人的怨,又怎么可能让别人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说:"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应该说"不迁怒"是每个人都要努力达到的修养,但是古代的闺中怨妇、天涯游子、谪居诗人、悲情离人是管不住自  相似文献   

17.
<正>计划经济盛行的时代,中国人多生活在单位文化里。陌生人见面,或是办点什么大事小情,难免会被问及"是什么单位的"。单位无所不在,正因为此,当刘震云将单位文化描述成"一地鸡毛"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我曾说,一人即一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疆土,它区别于自己所属的疆土。同样,区别于"你属于某个单位",每个人更应该回答的是"自己是什么单位"",人是什么单位"。有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单位之中""。因为我们担心不被别人承认  相似文献   

18.
柴静 《教师博览》2014,(1):40-41
<正>一成成有一米七高,大咧咧伸出手,自我介绍说,"我是一个影帝"。我问:"你演什么?"他说,"我以前演一个有钱又霸道的坏蛋"。他12岁,幼年被诊断为智力发育迟缓,家人给学校出钱,得以让他在私立学校的普通班就读。他上课时乱跑,抢别人的书,别人骂他"傻子",成成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尊:"我是有钱人,等有一天我把你们都买下来,你们都得听我的。"  相似文献   

19.
禅师说:“人生有三种东西具有毁灭性:愤怒、贪婪、自大。”
  弟子说:“该怎么办?”
  禅师说:“需要四种境界,能将毁灭变成创造。”
  弟子问:“哪四种?”
  禅师答:“无我,慈悲,智慧,真理。”
  把自己当成别人是无我,把别人当成自己是慈悲,把别人当成别人是智慧,把自己当成自己是真理。达此四种境界,创造性就来了。  相似文献   

20.
我的儿子,凡事无论大小,都只管张嘴问:"妈妈,这个怎么办?爸爸,那个怎样做?"哪怕洗完袜子晾在什么地方、出门穿什么鞋等芝麻粒大小的问题,他都会拿来问。发展到后来,连爷爷奶奶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我自然是加紧地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儿子遇事需自己解决,不要总问别人,但儿子却不服气地说:"哪里有什么别人,你们是我的亲人啊。""那你也不能总在我们身边啊,将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