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患者长期处于社会排斥与社会隔离之中,他们饱受歧视与压抑,成为丧失部分权利和地位的"身份受损"群体——污名群体.本研究对北京市某高校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认为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成长阶段以及影响性知识、艾滋病知识获取的主客观因素显著干预高校学生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并指出艾滋病的"内部可控性"和"消极符号化含义"对延续艾滋病患者群体污名化处境具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处在一个隔离、拒绝和歧视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生活处境是十分底层的.在一个日益凸显尊重、理解和平等、自由的文明社会里,艾滋病患者的权利、身份与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他们作为弱势群体,也应有被尊重、被保护的权利,体现的是每一个生命都应被珍视的价值观;但在现实中艾滋病患者受到社会的普遍歧视和排斥.本文从艾滋病防治的现状、以及患者的社会支持角度着手分析,揭示患者所面临的社会处境及其原因,进一步对建立一个公平的、尊重的艾滋病预防机制与环境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使中国的"三农"问题更加突出,同时也使农村女性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利用2010年4月在河北省X村进行的农村调查资料对农业女性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立足于社会资本视角,从功能性排斥、结构性排斥和社会排斥的再生产等方面对农村女性存在就业问题的原因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4.
农村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是一种致死性传染病。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其社会涉及面广.传播途径独特、传染源隐蔽,流行迅速,病死率高。1985年中国发现了首例艾滋病病人。据专家预测.2001年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5万人。疫情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血液传播(包括静脉吸毒和输血)、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等三种传播途径均有报告。据统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疫情涉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但以贫困地区最为严重.80%的感染者发生在农村。艾滋病对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农村群众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人,短短几年已进入艾滋病快速增长期,200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近84万人,其中艾滋病患者约8万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青壮年为主,大多在农村。从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规律看,中国艾滋病疫情已经处在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散的临界点,防治形势非常严峻。已报告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绝大多数为农民,艾滋病患者中,15岁到29岁的约占60%,农村年轻人正成为艾滋病最大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其对农村犯罪的控制是通过谴责和社会互动中的社会排斥实现的。社会舆论时农村犯罪的控制力与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排斥视角下幼儿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排斥对幼儿教育公平性的影响包含了显性的排斥制度和隐性的排斥机制的影响.显性的排斥制度包括户籍制度排斥和组织制度排斥,隐性的排斥机制包括社会网络排斥和空间区隔排斥.追求幼儿教育公平,应该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消除制度性排斥屏障;应该增加财政投入,理顺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应该明确幼儿教育性质,使幼教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以减轻社会排斥因素对幼儿教育公平性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一个三本院校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分析发现,一方面农村女大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精英情结;另一方面,社会排斥在具有阶层和性别“先赋型”双重劣势的女大学生身上明显存在.这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认知的冲突,抉择的困难.为此,需要理性看待农村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精英情结,合理设计反社会排斥的就业制度,以实现女大学生自身的性别突围,达到就业机会公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国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人,短短几年已进入艾滋病快速增长期,200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近84万人,其中艾滋病患者约8万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青壮年为主,大多在农村。从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规律看,中国艾滋病疫情已经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艾滋病感染者遭遇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在法律层面上是由于法出多门、立法层次较低、内容不完善、法律可操作性不强、执法监督力度不够,从而法律不能充分保障艾滋病感染者的就业权利;在社会层面上,由于人们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对艾滋病及其感染者心存疑虑和恐惧,因而表现出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排斥和歧视。  相似文献   

11.
农村弱势群体遭受社会排斥、被边缘化的问题日渐显露,并已成为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人教育是提升农村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解决和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的有效途径,应通过出台成人教育的政策与措施,大力开展成人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成人教育环境、拓展成人教育的功能、培养农村弱势群体的自强意识等等途径,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2.
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欧洲自上世纪末以来出现了贫困人口的“社会排斥”现象,在反社会排斥的实践中社会融合的概念也立即得到了欧洲各国的广泛认同。而欧洲社会的成人教育与培训则有效推动了欧洲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当前欧洲把成人教育视为解决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大力加强欧盟内部成人弱势群体的学习合作与交流。欧洲各国促进弱势群体通过成人教育融入社会的丰富经验,对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促进社会融合也应是我国农村弱势群体成人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丁辉  李想 《继续教育》2010,24(3):24-26
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欧洲自20世纪末以来出现了贫困人口的“社会排斥”现象,在反社会排斥的实践中社会融合的概念也立即得到了欧洲国家的广泛认同。而欧洲社会的成人教育与培训则有效推动了欧洲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当前欧洲把成人教育视为解决弱势群体社会融合重要途径,大力加强欧盟内部成人弱势群体的学习合作与交流。欧洲国家促进弱势群体通过成人教育融入社会的丰富经验,对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促进社会融合也应是我国农村弱势群体成人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传统农村家庭教育的双系结构、乡土性、双系抚育主导性受到了冲击。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的变迁给子女社会化带来了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流动儿童的乡土认同减弱、自我评估普遍偏低、留守儿童的情感生活出现很大缺陷等。要减少和消除这些不利影响,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化解城市社会中对流动儿童的排斥和边缘化,为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团聚”创造有利条件等。  相似文献   

15.
尽管我们在理论上能够阐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证农民基本生存和福利的持续、体现农民群体的国民资格、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意义,但是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实践中,我们却必须要首先摆脱诸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导向、对“福利病”的畏惧、城市偏向、“赢家通吃”、制度化歧视、社会排斥、农民负担偏重等因素的制约。否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将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数字在不断攀升,并呈现出由高危人群逐渐向普通人群蔓延的趋势。与此同时,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与排斥也越来越严重,导致了各种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从山西运城、临汾等地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所进行的面对面访谈情况看,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污名和社会歧视,是这一群体产生隐藏病情的畸变心理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艾滋病低流行区农民特别是村干部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在实施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前后的变化,为探索适合农村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若干村,以该村所有村民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并对干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艾滋病预防基本知识正确率村干部由74.18%上升到94.96%,村民由72.44%上升到89.64%,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正确率村干部由59.56%上升到71.68%,村民由51.74%上升到62.99%。结论:干预后研究对象对HIV/AIDS相关知识,态度认识水平有明显提高;先对村干部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再通过村干部对全体村民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的方式,在农村防控艾滋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农村弱者受义务教育权的主体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零散性的两大类。农村弱者受义务教育权存在着机会、过程、结果的不平等。保护农村弱者受义务教育权是平等原则的基本要求和人权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农村弱者受义务教育权的法律原则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和消除社会排斥原则;具体法律制度构造为在立法方面对其进行倾斜保护.在行政执法方面对其主动积极保障,在司法方面对其广开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世界范围的广泛的城市现代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挑战,实际上它排斥了对农村发展问题的关注。农村教育问题实质上不但是教育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在城市现代化的浪潮中忽视了农村社会不同于城市的需求,漠视了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使农村教育处于艰难状况,这意味着也威胁到城市的发展。而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其中的一部分。如何使农村的义务教育更加适合农村的实际与发展,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农村的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是解决农村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种种问题的一个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错综复杂的情况,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素有社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个人两个方面的因素。社会方面主要包括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缺乏社会保障以及城市社会的排斥;农村剩余劳动力个人方面主要包括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和缺乏实用技能。要突破这些障碍因素,成人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促进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的消除、加强舆论宣传,改变社会的偏见以及与各机构密切合作,构建政府、企业、学校及社区共同参与的培训模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个体功能,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以及城市适应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