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以科学的认识论、系统论为理论依据,提出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将心理教育、生理教育与伦理教育进行"三理"整合;将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进行"三课"整合;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进行"三教"整合的教育模式,把这"三个"整合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并将其统筹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体现独特性,又体现互补性,以此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陈晨 《亚太教育》2021,(1):108-109
学前教育过程中,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应用众多,其中“创造教育”思想更是在艺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的领悟和学习,我们发现,将绘本与美术活动进行有效结合,正是体现“创造教育”思想的关键。文章基于“创造教育”思想,将绘本与美术进行整合,并通过观察画面、创造条件以及多元评价三种有效的手段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3.
就高等院校而言,“三生教育”工作的推进有着内在规定性和现实条件,这就需要在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活动中,有效整合现有课程与教学资源,并将其有机渗透于大学日常教育实践,合理进行校本化开发与实施。因此,在“三生教育”课程内容设计上,应通过课程纲要构建内容架构,在结构开放中实现相关课程间的内在沟通;而在“三生教育”有效教学设计方面,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体现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4.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内在需要。思政课开展“四史”教育,必须把握政治性、理论性、时代性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有鉴于此,应从整合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四位一体,实现“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中学信息技术“实践专题课”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整合进来的一种新课型。实践专题课虽然不是完全的“课程整合”课型,但是它能体现出综合化课程的特点,达到整合课程的目的。如“WORD”单元实践专题,让学生用W ord设计电子板报、贺卡,学习Excel后设计  相似文献   

6.
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设计教学目标,帮助高职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围绕“四有”育人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实施“理论+实践”专题项目教学途径等,这是适应教育类型、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等特点要求,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进行高等职业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用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和实践观来指导教学研究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生活相分离是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重大问题。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提出要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关注儿童生活中的个体经验增长,要在生活中体验知识、接受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目标要体现学生生活需要,课程内容要融入学生生活体验,课程实施要整合学生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8.
“概论”课的教学要切实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以增强实际教学效果、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学实践中,可以探索建立“知识教育+实践体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方面,主要体现为三个“结合”: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专题探究与教师答疑相结合、参观访问与社会调查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无论哪一套课标教材,都采用了“主题单元”的编排形式,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推进的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在课文和语言实践活动的整合,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行为的整合。“单元主题”是将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的整合。“单元主题”是将学生的语文学习设置成为具体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听说读写、感受和体会、交流和分享。  相似文献   

10.
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基地与专业实习基地统筹运作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对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将企业与德育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把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教育整合贯通,从而培养出“德能双馨、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技能的新一代革命事业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解读“互联网+”理念,明确“互联网+”对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互联网+”对成人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互联网+”对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育大数据的产生与慕课的尝试等方面;“互联网+”对成人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中小学各学科面临着全面整合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怎样应对信息技术课的教育,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克服“纯技术化”倾向,淡化“学科本位”;二、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中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三、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探讨的重要性,介绍了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的三种教学模式,用实际课例很好地说明了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使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整合中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4.
一、“整合课”的现状怎样 1、目前的三种“整合课”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以下简称“整合”)探索的不断深入,各种整合课的观摩和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众多的整合课用具体的课例体现关于整合的理念、模式和操作方法.是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关联.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合理应用的有效途径。笔者也听了许多整合课.发现目前的整合课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精品”整合课,这类课听者叫好却不叫座.原因是“做课”的成分居多.“打磨”的痕迹明显。为了节课的评奖.早早精心准备,集众人之力,数月之时,这样的课上出来固然好看.但缺乏实用性,学习和推广价值不大;第二类课是不成功的整合课.施教者对整合的理解不到位,甚至曲解了整合的理念.教学中信息化手段喧宾夺主,学科教学沦为配角,信息技术成为“整合课”上华丽的外衣。第三类课才真正体现了整合的内涵,不夸张、不做作,符合学科特点.重视教学效果.这样的优秀课才能在常态教学中学习和推广。可惜,在各类观摩活动中.此类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课”所占比例目前还不到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5.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是融岗位、课程、比赛、证书四大要素于一体的职业教育育人新模式。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基于协同理论和跨界整合理论,将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融入“岗课赛证”,构建出“岗课赛证创”综合育人模式。该模式的实践路径为:健全“岗课赛证创”协同机制;重构岗课融合教学内容;建设高水平结构化师资队伍;推进“研训创”真实项目教学;强化创新创业的引领作用;实施多元多维考核评价。  相似文献   

16.
王洁 《广西教育》2023,(6):51-53
本文论述“理实融通”教学模式的实质及现实意义,分析影响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理实融通”教学的各项因素,提出高职院校思政课“理实融通”教学实施路径:增强教育主体力量,落实“三融合”措施;教学设计要以内容为王,体现“三特性”;打造实体性教学实践平台,深化理实融合育人。  相似文献   

17.
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职“思政课”新课程教学方案将普遍实施。在新的平台上,如何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将有待进一步探索。本考阐孝了高职“思政课”要突出高职的特点,提出了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论述了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政治理论教学如何整合。  相似文献   

18.
“四史”教育与思政课价值目标一致、教学内容相通,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时代所需,昌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利用网络延展“四史”学习教育阵地,打造“四史”学习广场;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开设“四史”选修课;“四史”教育有机融入现有思政主干课,实现“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精准供给;组织“四史”专题教育学生活动展示,提升融合效应;开展体验式教学,建设“四史”与思政课融合实践教学基地五个方面的对策措施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由之路。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在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手段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提出: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创新课堂互动模式,“讲、演、辩”结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结合,理论在实践中体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实现教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何为校本课程?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解释为: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1],突出“草根性”,能落实,接地气.我们的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如小组培训课、小组评价课横跨学科教学、德育等领域;体现了学科跨界,如自由阅读课囊括了不同学科的阅读内容;还体现了学科内的拓展,如生物学科的课外兴趣性、延伸性学习.我们的做法与清华附小的一些做法相似或相通,即探索实行“1+X”,进行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学科内外整合和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性课程[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