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迪 《新闻大学》2023,(3):45-60+121
本研究以隐私计算模型和理性宿命论为框架,通过对中部六省社交网络用户的横截面调查,探索规范视角和行为视角如何分别/共同预测信息表露决定。研究发现:仅以规范视角下的“收益—损失”权衡预测信息表露易出现因遗漏变量偏误导致的隐私悖论;加入行为视角下的宿命感后,损失评估重新建立,隐私悖论消失;进一步考虑二者交互的情形,即假定决策过程存在相互影响,则隐私悖论再次出现,隐私关注代表的损失评估随宿命感的增强逐步瓦解。研究结论扩充了学界对隐私悖论现象和信息表露决策过程的理解,反思了数据市场中“知情—同意”模式的低效问题,建议未来研究加强对第三方隐私技术工具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9,(5):53-66
APCO模型指出,研究者应当关注影响隐私关注的前因和隐私关注导致的后果,以让实证模型发挥更大的价值。本研究获取404份中国互联网用户样本,探索用户真实的隐私知识、报告的隐私知识、主动保护意愿、隐私关注和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这些样本均匀地由高校学生、私企员工和在职教师构成。研究结果显示,隐私关注在隐私知识负向影响自我表露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主动保护意愿负向影响自我表露过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主动保护意愿在隐私知识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和负向影响自我表露过程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用户真实的隐私知识在这一模型中的各个环节均未见有效机制。本研究首次发现隐私知识能够通过三种路径影响自我表露,包括主动保护意愿与自我表露之间的间接机制。未来的互联网隐私研究可以考虑扩充模型,并探索用户陈述的隐私知识和真实的隐私知识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21,(6)
隐私素养对于用户应对网络隐私风险格外重要,然而,主观自评的隐私素养并不等于客观真实的隐私素养,这种认知偏差被认为是"隐私悖论"现象可能的解释之一。本研究以单选测试评估客观的隐私素养,探索主客观隐私素养的差距对自我表露的影响。404位参与在线问卷调查的大陆用户反馈结果显示,越是高估自身隐私素养,就会越少进行自我表露;相反,越是低估自身隐私素养,就越可能表露个人信息。上述关系中,隐私保护态度和隐私关注构成链式中介路径,承担部分间接作用,但隐私素养的高估或低估仍对自我表露具有外生影响。本研究认为,"过度自信"的确是"隐私悖论"的解释之一,但其作用与经验假设和直觉相反。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信任是影响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网络人际信任,构建了社交媒体信任影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模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501位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体使用数据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并无显著相关性;2.社交媒体信任负向影响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3.社交媒体信任正向影响用户的自我表露,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对于理解社交媒体信任影响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解释机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医疗健康类APP使用过程的个人健康隐私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个人健康隐私关注及隐私悖论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公众隐私保护意识,也有利于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隐私管控和普及应用。[方法/过程]考虑到医疗健康APP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和收益不确定性,基于信念更新理论和隐私计算理论,研究预备使用、初步使用和持续使用三个阶段个人健康隐私关注对隐私披露意愿及行为的作用机理。考虑不同阶段隐私悖论作用强度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基于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个体理性程度在隐私悖论路径中的调节作用与消解效应。采用情景实验法收集317份纵向样本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预备使用阶段用户信任对初步隐私关注有显著负向影响,初步使用阶段的隐私披露意愿与行为对持续使用阶段的隐私关注具有负向影响。在初步使用和持续使用阶段,“隐私关注—披露意愿—披露行为”的路径系数均为正显著,这表明两阶段均存在隐私悖论现象。其中,持续使用阶段的中介效应间接路径占比与初步使用阶段相比明显升高,这表明随着时间推移隐私悖论的作用强度有所削弱。此外,个体理性程度对初步使用阶段的隐私悖论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社会化媒体信息隐私泄露事件频繁发生,加剧了用户对信息隐私的担忧,用户在使用社会化媒体过程中是否愿意向平台披露个人信息成为推动社会化媒体平台健康发展的关键。[方法/过程]利用隐私计算理论和沟通隐私管理理论为框架,结合隐私关注,构建社会化媒体用户信息披露意愿影响模型。以微信平台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样本数据,使用Smart PLS软件对模型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感知收益、信任、感知信息控制均正向影响信息披露意愿,隐私关注负向影响信息披露意愿;信任负向影响感知风险;感知信息控制负向影响隐私关注;隐私倾向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和感知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探究适老化改造背景下,新老年人使用健康类App隐私披露意愿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推动适老化改造并保障老年人权益提供建议。[方法/过程]结合隐私计算理论,文章运用PLS-SEM分析新老年人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并厘清其对隐私披露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个性化特征、程序公平、信息控制正向影响新老年人的感知收益,进而促进其隐私披露意愿;主观规范、信息敏感性正向影响新老年人的感知风险,进而抑制其隐私披露意愿;此外,健康信息过载在感知风险对隐私披露的影响中起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企业移动终端App用户信息隐私关注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针对企业移动终端App用户,对其信息隐私关注的内在机理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丰富信息隐私关注的理论体系,并为企业利用移动终端App进行营销活动和客户关系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方法/过程] 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将信息隐私关注分为感知信息隐私收益和感知信息隐私支出两个维度,结合移动终端App的特点,探讨用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信息隐私关注两个维度的影响机理,以及信息隐私关注与用户信息披露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果/结论] 最终构建企业移动终端App用户信息隐私关注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隐私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了解国内外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方法/过程]运用定性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外信息隐私研究起源及发展、研究热点、研究趋势进行分析,呈现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外信息隐私研究的发展动态及发展趋势。[结果/结论]从研究热点看,国外研究主要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隐私披露行为、新媒体环境下信任对社交网络用户信息隐私行为的影响和不同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隐私行为等内容;国内研究主要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隐私行为、不同社交媒体用户信息隐私关注和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隐私保护等内容;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移动新媒体用户信息隐私披露态度和信息隐私披露行为、新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披露的大数据分析工具、新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泄露风险及隐私保护机制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国外信息隐私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玥  朱庆华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3):140-148
以国外期刊发表的信息隐私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重点从隐私关注和隐私行为两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发现:隐私关注是体现用户隐私态度的重要指标,较多学者倾向使用IUICP量表对隐私关注进行测量;目前学界主要是从信息差异、信任差异、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等方面探索影响隐私关注的相关因素;隐私披露行为、隐私计算行为和隐私悖论行为是目前学界考察最多的三类隐私行为。认为过往研究多从个人层面、非交互式的静态环境中对信息隐私进行探讨,而群体交互性决策对于隐私行为的影响和多情境信息隐私动态研究将是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基于感知价值理论,以隐私关注为调节变量,构建社会化阅读APP用户感知价值和隐私关注对持续使用意愿影响模型,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发现,感知收益的四个维度对于用户感知价值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感知成本则负向影响用户感知价值;感知价值和隐私关注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隐私关注负向调节感知价值与用户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激发了个体信息分享的意愿,由于事件的不确定性,个体的恐慌情绪上升,易引发非理性个体信息分享行为,阻碍了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防控与治理。[方法/过程]通过对个体内部关注、外部关注构建社会隐私计算视角下的个体信息分享行为理论模型,探究该情境下个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形成机制及影响模式。通过问卷调查法,运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的混合方法对342个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单一影响因素净效应研究方面,自我展现、隐私顾虑、情感支持、社会责任,群际情绪对用户的信息分享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在组态视角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内外部关注维度存在交互作用,并且感知成本与感知收益具有非对称因果关系。最后,针对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下个体信息分享行为从内外部视角出发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引导公众理性地参与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提升信息传播效果,进一步促进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有序防控。  相似文献   

13.
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针对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日益严重的现象,分析评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有利于保护移动APP用户隐私,促进信息平台健康发展。[方法/过程] 分析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构建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分析法(ANP)与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组合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移动社交APP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 所构建的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指标体系中APP平台原因造成隐私泄露的风险最高,用户原因造成隐私的泄露其次。整体上用户隐私泄露风险派派最高,微信最低,但都接近中等风险。为降低移动社交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移动用户、APP平台以及监管部门各方应当针对不同APP的不同情况,有侧重地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结合信任与隐私计算理论,构建了社交网站用户个人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模型.然后以新浪微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任、感知风险和感知收益均是个人信息披露态度的强预测因子,进而影响披露意愿,对社交网站的信任和成员的信任对披露意愿的作用机制不同,且隐私观负向调节披露态度与意愿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模型和数据分析进行讨论,为促进用户个人信息披露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健康中国行动”背景下,在线健康社区是促进健康信息和知识生成及传播的重要阵地。文章从用户角度出发,考虑信息规避,研究在线健康社区患者用户行为策略的交互影响,为在线健康社区持续发展与建设优化提供参考。文章通过构建患者用户参与在线健康社区问答的博弈演化模型,分析患者策略效益以及策略演化过程,并利用仿真模型探究参与问答中健康信息和知识接受程度、问答中健康信息和知识收益、参与问答信息风险成本等因素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影响因素参数不同的情况下,系统稳定均衡结果存在差异。健康信息和知识接受程度、问答中健康信息和知识收益与患者用户参与问答概率正相关,参与问答信息风险成本与患者用户参与问答概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评估用户隐私泄露容忍度,合理量化可控范围,可为图书馆大数据服务的信息处理和隐私保护提供理论指导和测量工具。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从信息类型敏感性、信息接收敏感性和信息使用敏感性三个维度调查用户隐私泄露容忍度的现状、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图书馆用户隐私泄露容忍度总体水平偏低,存在显著个体差异,受到年龄、职业等人口统计学因素的显著影响。图书馆应提高大数据服务质量,保障用户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依据前景理论的核心内容,深入探究信息搜索的有限理性特征,试图深入揭示用户信息搜索过程中的决策行为规律,为精准分析、评估与预测信息搜索用户行为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支持。[方法/过程] 在阐述前景理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以验证用户信息搜索的参照依赖、风险偏好逆转、损失规避、敏感度递减及框架效应。[结果/结论] 用户的信息搜索有限理性行为符合前景理论特征:用户在信息搜索时,存在效率与效果两方面的参照依赖,且面临获利前景时,有风险规避倾向,而面临损失前景时,有风险追求倾向;延迟比提前完成任务的感受更剧烈,符合损失规避特性,且越远离参考点,决策者感受边际变化越少,具有敏感度递减特性;同时,框架效应明显,呈现出正框架风险避免和负框架风险寻求特征。这为利用前景理论进行用户信息搜索行为解释与预测提供了实验证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探索风险认知视域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生成要素及内在机理,为社交媒体的健康信息服务和用户的健康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过程] 基于刺激-反应-机体(S-O-R)理论和风险信息搜寻与加工模型(RISP),对风险认知视域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感知过程及影响要素进行分析,从关注诱发、态势感知、情绪发酵、统觉控制4个阶段,构建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生成机理模型。[结果/结论] 阐释风险认知视域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生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揭示要素与各阶段机理的内在关系,提出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耿延庭 《新闻世界》2014,(2):163-164
学生和白领作为新浪微博的核心用户群体,在微博平台上主动公开个人隐私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因网络隐私信息泄露引发的案例已屡见不鲜。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目前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隐私信息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隐私信息行为的动机。研究发现: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隐私信息的行为比较普遍;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个人隐私信息的原因包括情绪表达、社交需要、快速便捷地传播信息、自我记录、寻求安慰或寻求帮助。  相似文献   

20.
高校用户在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情景敏感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面临个人基本特征、行为情景等隐私泄露的风险。文章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情景敏感服务中涉及的用户隐私内容,分析了情景敏感服务对用户隐私保护提出的新要求,界定了用户隐私保护的范围,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技术、管理两个维度构建高校图书馆情景敏感服务中的用户隐私保护机制,并提出用户隐私保护与图书馆服务提供之间的平衡、用户隐私保护有效性评价、用户隐私数据的定期清理等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