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孕妇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丹  韩毅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7):91-98
[目的/意义]探索孕妇在妊娠期间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为开展孕妇信息服务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过程]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和关键事件法,以25名孕妇为对象(其中5名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分析孕妇信息规避行为的影响因素,参照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构建孕妇信息规避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及信息因素对孕妇信息规避行为皆有一定的影响,在用户一般信息行为模型中应凸显信息规避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研究网络环境中学术用户的探索式搜索行为特征,设计专业的信息服务策略,帮助馆员精准定位用户需求,提高服务的准确率。[研究设计/方法]以探索式信息搜索的3个不确定性为核心,整合探索式搜索行为的知识构建、问题情境与认知阶段,分析用户的领域知识和搜索技能对探索式搜索行为的影响。[结论/发现]根据先验知识集合将学术用户分为4种类型,结合用户搜索过程中的不确定种类与认知阶段,分别提供基础型、辅助型、辅导型和专业型服务。[创新/价值]围绕探索式搜索行为的不确定性,提出探索式搜索行为的认知过程框架及分类型分阶段信息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探索研究生学术搜索中的信息规避行为及成因,为改善信息规避消极影响、提升学术搜索效果提供依据。[方法/过程]首先利用任务式搜索实验获取搜索行为数据;其次通过访谈、扎根理论编码析出各搜索环节的信息规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然后结合实验和访谈归纳出信息规避行为引发的搜索模式及搜索路径;最后依据SOR理论构建不同搜索模式下的信息规避模型,并结合问卷调研分析各搜索环节的信息规避成因。[结果/结论]研究生学术搜索中的信息规避行为受任务、信息、环境、资本因素外部刺激,受心理因素内部驱动,受能力因素调节控制;信息规避行为引发了直线式和螺旋式 2种搜索模式,在心理因素的反作用下,螺旋式搜索模式是对直线式搜索模式下信息规避行为负面影响的主观矫正;信息规避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需要引导消极信息规避行为,减少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信息搜索不仅是信息获取过程,还可以被视为用户的自我学习过程。在学习型搜索情境下,探究搜索过程中的笔记记录这一信息使用行为对学习产出的影响,同时关注用户的笔记记录行为特征以及搜索情境对笔记记录行为的影响。[方法/过程]使用实验法收集数据,采用编码分析、描述性统计和聚类分析对笔记记录特征进行剖析,运用差异性检验对笔记记录与搜索情境、学习产出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结论]识别出三种笔记记录模式:“粗略采集-线性结构型”“精细采集-线性结构型”和“自由结构型”。其中,拥有更多先验知识的用户倾向于采取“粗略采集-线性结构型”的记录模式,但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更差的学习效率。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搜索即学习”相关研究中对信息使用行为的有限探索,启发各类信息搜索系统从支持用户自我学习的角度进行设计和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在科研工作者科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不同任务情境下科研用户网络信息搜寻过程中认知理性和行为特征、学术信息的评判标准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为科研用户信息行为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过程]运用发声思维研究方法,从不同任务情境视角对科研用户信息搜寻过程中网络学术信息评判与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与分析科研用户网络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理性与其根源。[结果/结论]在不同任务情境下科研用户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选择与评判是多侧面维度、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存在共性与差异;任务情境是科研用户心智模式塑造和网络学术信息意义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条件变量;网络环境中的科研用户网络学术信息搜寻行为与搜寻过程是有限理性的,任务情境是有限理性行为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文章抽取健康信息规避影响因素,并结合模糊ISM-MICMAC模型,分析健康信息规避影响因素的关联路径与层级关系,丰富了健康信息规避影响因素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相关健康服务机构解决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提供策略思考。[方法/过程]结合前人研究结论及理论基础,文章通过小组讨论和专家咨询确定15个影响因素,结合模糊ISM解释结构模型、MICMAC交叉矩阵相乘法明确影响因素的关联路径及分类关系,并提出对应的优化策略。[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健康信息素养作为独立群因素对健康信息规避影响程度最深;认知冲突、行为改变、信息可靠度等自发群因素对系统整体性影响较小;而风险威胁感知、情绪调节作为依赖群因素具有较高依赖性、低驱动力特点,易受其它因素影响,因此其它因素的有效解决将对该因素群的解决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意义]近年来,移动搜索行为成为信息检索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用户在移动搜索过程中会发生较多的后续行为,对移动搜索后续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移动搜索意图、挖掘移动搜索行为特征。[方法 /过程]基于移动搜索会话中的后续行为视角,通过一次真实场景下的用户实验,结合用户手机交互日志数据与结构化日志数据,分析用户在移动搜索会话中的后续行为特征。[结果 /结论 ]在移动搜索中,移动搜索引发的后续行为主要包括持续搜索、信息分享、网络购物、通话服务、出行导航,其中以持续搜索、信息分享为主;移动搜索任务、搜索动机、搜索主题与不同类型后续行为之间的关联存在差异;在APP使用路径方面,用户在后续行为中的APP使用路径较为复杂,呈现出明显的中心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意义]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不同移动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的影响因素与表现差异,抽取标签要素并结合FBM理论模型进行用户画像分析,为健康服务机构深度了解用户群体特征、精准把握用户类型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法 /过程]基于半结构访谈收集样本资料,通过扎根理论抽取要素标签,以在校学生、公司职员与农民为调查对象,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对移动社交媒体健康信息规避用户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结论 ]研究得出,移动社交媒体健康信息规避用户可分为利用规避型、吸收规避型、暴露规避型与屏蔽规避型4种用户画像群体结构,且不同用户群体显著触发因素与规避表现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从元认知调控视角,探索用户信息搜索策略改变的特征规律,超越传统策略行为表征的分析,强调动态搜索进程中行为主体的能动性,揭示行为内在的触发动机,形成协调认知与行为活动的搜索策略监测和调整思路,为信息搜索系统感知策略的发展变化、激发用户策略的能动意识、支持策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方法/过程]通过观察法和刺激回忆法收集学生在学习型搜索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策略改变的自我意识和行为调整的相关数据,并采用扎根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识别出元认知调控视角下用户信息搜索策略改变的动机意识和行为操作两个特征维度,以及被动调整动机、主动调整动机、检索式调整、检索工具转换、系统功能帮助、任务内容改变6个特征要素,并进一步探索搜索策略改变的动机意识与行为操作之间对应的驱动关系。基于策略改变特征要素,聚类生成自驱型、适应型两类不同的搜索策略改变风格,并进一步发现,自驱型搜索策略改变风格的用户较适应型用户表现出更好的搜索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考察自我效能感与任务复杂性对协同信息搜寻用户情绪的影响,为提升用户信息搜索体验和效率、完善信息搜索系统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模拟实验法,借助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GSES)和情绪自评量表(PANAS)测量自我效能感和情绪体验,研究高/低组自我效能感和低/中/高复杂性任务对协同信息搜寻用户情绪的影响。[结论/发现]自我效能感对协同信息搜寻用户的积极情绪存在显著影响,对消极情绪的影响不显著;任务复杂性对协同信息搜寻用户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均不存在显著影响。[创新/价值]对于验证信息行为理论、理解用户信息搜索行为以及完善推送搜索策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相对于传统的信息行为分析,数据驱动的信息行为研究更注重数据的外在性与客观性,所得的结果能够更为全面地认识用户信息行为本质特征。[方法/过程]通过自行构建的APP实现对微信用户分享和阅读行为记录的采集,并对微信用户信息行为的时间特性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微信用户日常信息行为存在显著的假日效应,但是在信息行为时间间隔分布上存在明显厚尾现象和很强的阵发性,预示着微信用户信息行为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无法对其产生过程实现有效的预测;此外,微信用户所分享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多数内容在微信中能够得到及时的传播,但传播链长度显著受分享内容主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杜雪  刘春茂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1):119-126
[目的/意义] 针对网络中出现的信息偶遇的现象, 分析哪些个人因素会对网络信息偶遇发生的概率、个人行为及认知造成影响, 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变查询策略以达到信息获取效益最大化。[方法/过程] 采用实验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索个人特征对网络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 理科类专业、在职人员更容易发生信息偶遇;男性、大专学历人员在发生网络信息偶遇时更偏向于关注偶遇的信息并且选择分享、保存、使用偶遇的信息;理科类用户更加认同在网络浏览中或者在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时是较易发生信息偶遇的情形。检索系统可以根据用户个人的一些特征来积极创造环境促使信息偶遇发生, 以增加信息偶遇概率。  相似文献   

13.
多会话网络购物商品信息搜寻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研究用户在多会话网购过程中的信息浏览、检索行为及其行为序列特征,以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复杂网购行为,指导购物网站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用户体验。[方法/过程] 基于某电商网站1 993名用户的11 514个购物任务的网购访问日志,在识别多会话网购任务的基础上,对用户在经多个会话进行网购过程中的信息搜寻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顺序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其典型的行为模式。[结果/结论] 当会话数量为8个及以下时,用户的浏览和搜索行为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且前4个会话发生时是用户做出购物决策的关键阶段;用户在多会话网购过程中存在6种典型的信息搜寻行为模式,分别有不同的信息搜寻行为特征。理解用户的复杂网购行为,可为电商网站设计导航和推荐策略、制定营销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准确把握社交网络用户兴趣倾向,对用户进行分类并形成高聚合的用户群,对研究社交网络信息生态以及信息推荐有重大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构造基于多维度的用户属性描述层次模型,根据模型数据需求从新浪微博抓取用户样本数据,对相关用户背景信息、用户博文信息以及用户行为信息的多维度属性下二阶变量进行量化,构造用户向量表达式,比较单一维度与多维度下的用户分类效果,进一步给属性赋予不同的权重值进行加权分析,在取得最优聚类效果后进行方差分析,对模型进行改进。[结果/结论]基于多维度属性加权后的用户聚类效果明显高于单一维度及多维度非加权条件下的用户聚类,且用户博文内容维度对于提高用户聚类效果的有效性最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国内学科服务多以馆员主动服务、用户被动接受模式为主,存在用户参与不高,馆员成就感较低等问题,导致学科服务不能形成积极的长效机制。本研究从用户行为习惯角度出发,通过培养用户积极主动触发需求痛点行为,养成依赖学科服务习惯,增强用户黏度和忠诚度,为大学图书馆开展持续有效的学科服务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依据钩状模型理论和信息交互模型,设计了学科服务用户资源获取和利用的行为习惯及需求调查问卷,通过调研不同用户群在获取和利用学术资源时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发现和定位用户的真实需求,由此构建三阶锚定学科服务策略架构。[结果/结论]研究表明,三阶服务策略遵循钩状模型理论,循环作用,互为融通,能够充分发挥各个馆员的特长和团队合作的优势,提升学科服务价值和用户忠诚度,由外部激发用户痛点,痛点由低到高,用户主动触发和完成痛点,由此馆员精准定位用户的需求痛点并提供有效的服务奖励,诱导用户重复投资或升级痛点,从而形成学科服务闭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旨在探索共享服务平台上多主体生成信息对资源需求方购买行为的交互影响,以助力后疫情时代共享经济的复苏和健康持续发展。[方法/过程]基于信号理论,结合共享服务平台上多主体生成信息特征,构建信息主导决策型共享服务平台消费者购买行为组态研究模型。以共享住宿平台为例,用Python爬取Airbnb平台上成都的共享房源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识别多主体生成信息对用户购买行为影响的组态效应。[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促使共享平台用户购买行为的信息特征组合有3种,且产生购买行为的必要条件有1种;导致消费者不购买行为的信息特征条件组合有3种,且不购买行为的必要条件有1种;导致用户购买行为的路径和不购买行为的路径并非相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总结视障用户信息查寻行为研究现状,提出视障用户信息查寻行为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通过梳理国内外视障群体信息查寻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明确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视障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特征、信息查寻障碍和信息查寻行为模型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结论] 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视障用户日常信息查寻行为;对视障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模型,信息查寻影响因素以及合作信息查寻行为的研究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微信群内部存在着复杂的会话网络结构,探究微信群内部网络结构特征、角色类型以及相互关系对认识微信用户信息行为与传播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真实微信群中的对话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以成员之间的@关系及交流强度作为边权重构建行为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对微信群中会话网络结构的统计特征、核心成员识别、信息交流行为等进行分析,并设计基于数量、黏度和位置的微信群用户影响力计算模型。[结果/结论]微信群中成员发言数近似服从分段幂律分布,其幂律指数与成员活跃度成正比关系;仅依赖发言数和发言分布时间无法反映成员在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其与中心性、个体网络特征等指标存在不一致;微信群内的信息交流更多是一种"有限度"和"碎片化"的交流,而群间的信息流动则表现为逐级过滤、舆情风险逐级削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网络用户的逐渐增多,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行为研究对帮助社交网络用户更好地规避社交网络安全风险、推动社交网络平台开发商提高信息安全技术具有积极的作用。[方法/过程]基于社会认知和保护动机理论,构建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反应效能是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行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感知威胁和自我效能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回避行为对信息安全保护意愿产生消极影响,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意愿对信息安全保护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