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司法机关把刑事和解作为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举措,通过规范性文件、内部工作制度等形式探索开展了刑事和解工作,取得了积极效果,并得到立法肯定首次写进新刑事诉讼法。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给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程序提出了挑战。检察机关要提升执法理念,正视刑事和解中面临的司法资源不足、和解协议执行不力、刑事和解监督缺位等问题,从观念转变入手,加大队伍、机制等建设力度,积极优化刑事和解的效果,实现新刑诉法的立法初衷。  相似文献   

2.
杨晓燕 《大观周刊》2012,(14):41-41
自2011年5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八)正式施行。有关醉酒驾车的入罪标准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5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在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表示:要正确把握危险驾驶罪的构成条件。不应仪从文意理解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认为只要达到醉酒标准驾驶机动车的,就一律构成刑事犯罪。虽然立法规定追究醉酒驾驶的刑事责任.没有明确需以情节严重或者情节恶劣为前提、但根据刑法总则第13条规定的原则.危害社会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对醉酒驾驶的责任追究,要注意刑事责任与行政处罚的衔接。这一声音随即被解读为”醉驾未必入刑”.引发了公众对于“若赋予司法自由裁量权将导致司法寻租司法不公”的强烈担忧.一场天争论就此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3.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争议多年的"刑事和解制度"在法律上终于有了"名分"。专家指出,适用刑事和解,一定要杜绝以钱赎刑等司法腐败问题。苏州的刑事和解尝试是对传统刑事司法二元价值的有益探索"打人这件事我真的很后悔,我真诚向被害人道歉了,经济上也给了他补偿,并且还定期去街道接受帮教。"4月9日,在苏州市平江路派出所见到《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时,吴极(化名)不断解释。  相似文献   

4.
张永东 《大观周刊》2012,(46):99-99
对作为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当今特殊时期的背景下.我国司法机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化解当事人矛盾的办案方式.公诉案件的当事人和解就是其中的一种。对公诉案件,由于法律没有使用“和解”的概念,其原则、方式及理念又与传统刑事司法有所不同,因而引发了许多争议。对此,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一、刑事和解的基本含义及性质  相似文献   

5.
行政执法证据是行政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执法的核心。这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终于从法律的层面规定了有关证据转化的问题,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使行政执法证据的转化终于实现了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关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无论从立法层面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许多问题.证据转化作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重要内容同样也面,l占着诸多问题。本文将基于本次《刑事诉讼法》中有关行政执法证据的内容,对行政执法证据作为刑事诉讼证据运用中的范围作出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6.
起诉阶段刑事和解有利于实现诉讼效益,保护被告人和被害人双方利益,实现人权保障,最终实现刑法人道主义目标。应从明确起诉阶段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调解过程、和解结果、和解监督。构建起诉阶段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7.
孙永烨 《大观周刊》2011,(39):30-30
刑事和解制度,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我国刑事司法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进行的实践探索。通过运用沟通、说理、赔偿、谅解等方式,创新了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有助于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当前讨论的热点,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可以将这热点充分体现出来。刑事和解制度在侦查、起诉、审判三阶段都可以适用,笔者认为,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制度是最主要的适用阶段。审查起诉部门在审查  相似文献   

9.
张明勇 《大观周刊》2012,(30):57-57
排除强制配偶、父母、子女等亲属出庭作证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规则,它有利于保护亲情,促进婚姻家庭关系和谐;有利于对犯罪分子实行教育改造;同时符合证据运用的客观规律。我国《刑事诉讼法》将此制度规定纳入刑诉立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刑事证据制度,体现了在亲属问题上法律同道德的一种选择。法律不外乎人情,刑法的规定不能无视人类基本的情感和人性,这也是刑法应有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刑事和解,它们的基本内涵是在犯罪发生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使被害人与加害人直接商谈、解决刑事纠纷,其目的是为了恢复被加害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以及恢复加害人与被害者之间的和睦关系,并使加害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可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刑事和解在价值追求上是相通的。然而,我国刑事法律仅仅对前者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后者。目前仅仅停留于司法实践的探索当中。为此,笔者以为应在刑事附带民事机制的,基础上借鉴、规范和创新刑事和解工作。  相似文献   

11.
邵云强 《大观周刊》2011,(44):36-36
死刑作为对犯罪分子最严厉的处罚,在我国的刑事法治中一直处于独特的地位。但我国死刑制度罪名过多,涉及面过宽,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也践行这一理念:死刑从存在到逐渐加以限制直到最后被全部废除。本文从我国刑事立法进程、法环境和法理论的角度加以论证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也必和世界趋势融合。  相似文献   

12.
辛子良 《大观周刊》2013,(4):39-39,46
进入21世纪,恐怖主义犯罪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现阶段的恐怖主义犯罪越来越呈现国际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同时带来的后果也更为恶劣。在现有的国际公约下和国内刑法下,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司法实践,但在刑法体系、恐怖组织认定和刑事司法合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国需要不断的完善刑事立法,扩充刑法中关于恐怖主义犯罪的罪名体系,不断加强反恐领域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3.
黄道弘  龚莉 《新闻前哨》2012,(12):63+72-63,72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将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举将对新闻媒体的案件报道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新刑法修改百余处,其中涉及到新闻采访报道行为的禁区相当多。如果编辑记者不认真学习新刑法.不去准确理解新刑法及立法精神来严格规范法制报道的采编行为,将会承担很大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4.
于德深  刘靖 《大观周刊》2012,(46):67-67
辩护制度在实现刑事法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在历次刑事诉讼法制定及修改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刑事辩护制度的关注。然而从实践看来,较低的刑事辩护率凸显出现行辩护制度还不完善。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辩护律师的作用,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和诉讼利益。  相似文献   

15.
刘彩灵 《兰台世界》2016,(18):50-53
档案安全之刑法保护尚处于发展期而非成熟期。刑法典中以档案为特定行为对象的犯罪,在体系归属、对象范围、行为内涵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异议,并与散见在分则各章的其他涉及档案安全的犯罪形成了复杂的罪数关系,不利于档案安全的统一保护。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安全刑法保护体系,需充分发挥附属刑法在刑法体系中的应有功能,才能解决刑法典的稳定性与行政犯易变性的矛盾,实现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李春洪 《大观周刊》2012,(50):55-55
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形势政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司法的功能作用.体现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相济,罚当其罪。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包括刑事立法、司法、执法多个方面。在司法领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即为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其精神实质是对待不同的犯罪行为人的,根据其犯罪情况和人身危险程度.采取宽严不同的刑事策略,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适度,宽严有据。  相似文献   

17.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是近年来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项工作。《档案法》与《刑法》的相关条款,为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提供了法律依据,奠定了法律基础。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主要包括证据衔接、程序衔接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孙晓磊 《大观周刊》2011,(22):10-10,8
间接正犯不仅属于刑法理论中的一大难点,在司法实践中也有其一席之地。而间接正犯本身的性质则成为在实践中对其加以认定的重要标准,即达到行为支配与意思支配。认识错误的场合下,对其如何认定与处罚,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此为主题详加讨论.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彭灿火 《大观周刊》2011,(33):65-65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对此,我们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准确定位,正确解读其深刻内涵,充分理解其内容和精神实质。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观念层面要充分发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巨大作用,转变观念是前提;在立法层面应调整完善刑罚结构,扩大相对不起诉的适用范围;在司法层面应实行刑事和解制度,大力推行社区矫正,完善假释制度,以加快我国刑事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梁晓晶 《大观周刊》2012,(22):27-28
人的认知能力在一定阶段是有限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认识偏差乃至认识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狱必有冤”成为司法实践中一个挥之不去的缺憾。我们只求无限趋向于正确,尽可能的减少刑事错案的发生以及对刑事错案进行预防和补救.如何预防和补救刑事错案对进一步保障人权,提高我国司法权威和公信力,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