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桃,从植物学角度去看,它只是中国大地上一种随处可见的极为普通的花、果、树。然而,从文化学角度看,这极普通的花、果、树,却早在远古时代的中华大地上发芽、生长,它的“根”深深地扎进中国的土壤中,它给中国文化增添了一份奇丽的景观,人们也在它身上寄寓着众多美好、怪谲的想象。同样,这花,这果,这树,也经受着几千年来不断发生变异的文化的风风雨雨,它的“年轮”,也就是这一文化烙印其上的刻痕。  相似文献   

2.
谈起“中国传统文化”,我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作为一个生长在广袤黄土地上的龙的传人,自幼耳濡目染,在意识和行为上自然会打上许许多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然而较起真来,面对发展了数千年的博大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能领略其几分真谛?值得庆幸的是,我生活工作在高等学府之内.时常会有造诣不凡的朋友为我系统地或片段地释疑解惑,历史文化学者董广杰便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孕育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文化大国。文化大国更需要文化,这种需要,不仅指停留在人们浅意识层次上对文化知识的需要,而是指厚积民族精神,民族风骨的强大的文化意识。在二十世纪经历最后二十年时光,经济浪潮的惊涛席卷整个中华大地的时候,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再……  相似文献   

4.
强调中国电视对媒介责任的担负,不能仅仅停留在呼吁呐喊和学理研究的层面,更要落实到各级责任主体的实际行动中去.具体来讲就是,在文化维度上实现多元文化的均衡发展,在政治维度上促进和谐社会的良性建设,在国际维度上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中国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博物馆与无形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上无形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化传承的古国。中国有字记载的连绵不断的明史达5000年以上,有实物记忆的明史上朔得更久远。中国的历史遗产包括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统称中华化,连绵不断,积淀十分深厚。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化,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最重要的职能就是传承人类文明,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各地各族人民长期创造并积累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个性文化,各地特色地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刘兰 《大观周刊》2011,(18):263-263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大众文化垄断下,中国的大众文化也日益呈现出庸俗化,不敢触碰社会现实的总体特征.从历史来看文化的构建轨迹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表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独立始终处于艰难与曲折的过程中,今天中国的精英文化在充满变革的中国社会更是陷入根本危机.在纪录片蓬勃发展的新浪潮下,本文的出发点在于探索纪录片对于中国当下的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锦绣 《大观周刊》2011,(44):23-23
本文探讨了道家与茶的关系是“茶艺”;儒家与茶的关系是“茶礼”,佛教与茶的关系是“茶道”。揭示了道、懦、佛对茶文化共同的特点是:追求质朴、自然、清静、无私、平和。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发现利用茶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几千年来,随着宗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茶与各宗教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与宗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在中国乃至世界,宗教文化对茶叶的传播与发展以及茶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发展历程、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日常生活、道德精神、民俗习惯等方面对中国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情感、道德和精神的纽带,是中国人获得自我归属和民族认同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1.
汤淑君 《中国博物馆》2002,(4):68-70,67
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及特点。拙中寓巧的皮影戏。皮影戏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元代时,皮影剧院戏曾传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稍后,又传至东南亚。清代乾隆年间,皮影戏传入法国巴黎、马赛和英国伦敦,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在河南农村,  相似文献   

12.
贵州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朝相 《中国博物馆》2002,(4):62-63,79
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自1998年10月31日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建馆以来,十分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遗产抢救采取了文物行政、文博专家和生态博物馆社区村民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文物行政的任务是组织和制定遗产保护的工作计划以及相关的后勤服务。  相似文献   

13.
尸体几百年、几千年不腐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太婆,深埋地下三千多年,出土时皮肤仍然有弹性,栩栩如生,蝉翼纱相当完整。新疆出土的干尸,几百年不腐败、不腐烂。两者都没有用现代科学技术,古人是采用什么原理、方法和技术处理尸体的?弄清这一点,对我们现代肉类保鲜和皮革品的保存,有直接的使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下的无形遗产保护与博物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环境下,地方无形化遗产饱受冲击,如何对它进行保护应是博物馆工作共同思考的问题。本从全球化的背景谈起,讨论化认同与无形化遗产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下与化遗产有关的社会现象,亦会讨论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对无形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问题所肩负起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的历史责任: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莉 《中国博物馆》2002,(4):48-50,39
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为了生存,人类必须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人类适应环境的创造和发展。生产力水平低的时期,人类文化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不管是远古时代的群居文化或部落文化,还是人类进入社会化之后,逐步形成的民族文化或国家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物修复技术的内涵。中国传统物修复技术既是一门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技术又是一门边缘科学,它包含了很多学科和实用技术,在学科方面,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金石学、化学、金属工艺学、美术鉴赏、鉴定学等;在实用技术方面有造纸、纺织、钣金、铸造、鎏金、油漆、陶瓷、电焊、石刻、色彩、绘画和书法等。  相似文献   

17.
近来,关于无形化遗产保护的讨论在博物馆界中逐渐热烈起来,博物馆能否在无形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可否将无形化遗产纳入博物馆工作范畴?如何在建立在以有形化遗产为基础的博物馆传统工作框架中纳入无形化遗产保护业务?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博物馆的传统职能?  相似文献   

18.
每一个走进博物馆的人或许都怀有一种走进文化殿堂的肃穆感觉,每一件展品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人类的历史,怎样才能将这无声的诉说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呢?以往,博物馆在向观众传播无形文化信息时,多以讲解员的口头阐述为主,辅以文字说明、播放录像、电脑演示等多媒体手段,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传统化的艰难处境。近百年来,人类数量急剧增加,自然资源受到破坏性开发,人类的各种化状况、种族分布、居住环境都受到了灾难性破坏。同时,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促成了人类化同化的加速,同时又对传统化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少数民族化的命运尤其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20.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档案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科学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与优势互补,集约化地研究和解决其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档案学的角度,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该重视和处理好的几个基本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