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摘要:一个社会的大众传媒构成一个社会的媒介环境。新媒介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社会主导媒介的兴衰更替,导致一个社会的媒介矩阵重构,从而对社会的媒介环境以及生存演化于其中的社会、文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全面推广和迅速普及,我国形成了一个迥然有别于以往的新媒介环境,它具有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合、大众传播与非大众传播、传者与受者融合等鲜明特点。新媒介环境给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以及青少年教育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自1990年代中期兴起后,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界探讨女性问题的重要取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推动下,产生研究热潮,并保持了稳定的学术产出。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为节点,相关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4年至2008年,在西方女性主义学术话语霸权主导下,女性媒介形象研究呈现出自发与理论依附状态;而从2008年至今,中国学者逐渐超越以男性凝视和消费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表述,关注中国革命建设和社会改革对女性媒介形象呈现的决定性影响,扬弃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框架。以历史向度关注国家在场不仅照亮了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盲区,也释放了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研究的本土动力,更凸显了将以女性媒介形象为表征的妇女问题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创 《传媒观察》2022,(12):81-84
媒介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向自觉,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为“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媒介批评对发掘媒介现实问题、深化新闻传播学术、提升媒介学理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一书跨越中国本土近20年的媒介现实问题,站在理性反思与专业批评的视角,从问题、案例、理论三要素的内在互动展开论说,为新闻传播学者如何关注媒介现实、探究媒介问题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4.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九十年代中期后导入中国。经过国内学者七年(1997—2003)的引进与吸收,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在2004年开始热化,研究人员及成果迅速积增,成为多视角、跨专业、交叉学科的学术领域,并且发展出八大热点研究模块。2006年至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继续往纵深方向发展,对国内外各种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思考更具批判性和建设性,并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征与转变。我们认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将进一步内涵化发展,有望在未来十年左右建立起符合国情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并逐步完善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2020年11月3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中央列入“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无疑,媒介融合将成为未来媒体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自1999年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以来,媒介融合经历了哪些传播实践?媒介融合研究了哪些内容?未来媒介融合将走向何方?这些都需要现实解题.文章通过对2000年至2020年CNKI期刊库相关文献的分析,梳理出中国媒介融合研究20年的语境变迁:媒介融合研究经历了从全媒体到融媒体到全媒体(“四全媒体”)的概念变迁;经历了研究者从单一到多元、研究学科从单学科到跨学科的主体变迁;经历了从市场竞合启动的媒体流程再造到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容变迁.随着媒介融合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形成中央、省、市、县的全局纵深网络,未来媒介融合研究要强化先导式、引领性、系统性理论建构研究,形成中国学派,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媒介实践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媒介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学现象,借助网络通讯技术、市场经济、政策导向等要素的助推不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对于媒介融合的动力、性质和界定,已有学者就技术决定论、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文化研究等视角进行了论述。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现象出现后主要研究成果的论述,对于理解媒介融合的双重话语属性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有着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认为,媒介融合的定义可以从技术、内容、体制、文化等方面进行辨识。未来媒介融合可能发生在平台终端的智能化整合,以及传媒业融合创新路径中的新举措。这些可能性既存在于技术提速与政策利好的双重鼓励下,也需要人作为传播主体的能动性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7.
杨希 《新闻世界》2011,(10):171-172
媒介素养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后,就受到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媒介素养研究逐步发展并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本文是以媒介素养为主题,以2010年度中国内地较权威的数十种新闻传播学理论期刊上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国内媒介素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梳理和浅显评价,描绘了此年度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的概貌。  相似文献   

8.
正加拿大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旧媒体、新媒体和新新媒体(New New Media)。他认为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都是旧媒介,它们是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当媒介系统发展到数字时代,呈现出高速进化的状态,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的电子邮件、报纸网络版、聊天室等是互联网第一代媒介,也即保罗·莱文森所界定的新媒介。当代最热门的媒介如博客、微博、脸谱网等则属于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即新新媒介,而自媒体无疑就是新新媒介中最为典型的媒介样态。"自媒体"一词由硅谷著名的IT专栏专家丹·吉尔默最早提出,在一篇题为"News for the Next  相似文献   

9.
“新媒介”这个词汇。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代表着不断扩展的多样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计算机的庞大力量、数字化的程序、卫星直播技术、远程遥控、新的储存和检索方法以及电子游戏等虚拟现实装置,这一切对于大众媒介来说,生发出了“传统媒介/新媒介”的争论。“传统媒介”从新媒介的创新中获得了大量的好处,同时也产生新的竞争对手。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新媒介的融合正在改变着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0.
媒介生态与媒介环境媒介生态一词最早是由加拿大媒介理论家和哲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晚期,当尼尔·M·波兹曼在纽约大学拓展媒介研究课程时采用媒介生态这一术语后,它才转变为正式学术领域的  相似文献   

11.
全民阅读视角下新媒体阅读生态重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意义] 研究新媒体阅读生态系统及其重构路径,丰富新媒体阅读理论,为改善阅读环境、促进全民阅读提供思路。[方法/过程] 借鉴信息生态学理论和布迪厄社会学"场域"理论,运用跨学科研究法对新媒体阅读生态系统的内涵、现状及其演化路径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媒体阅读生态建构路径。[结果/结论] 新媒体阅读生态系统存在着系统结构比例失衡、信息供求关系失调、能量流转效率低下等问题;新媒体阅读生态建构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和" "活" "新""真"的标准,从系统内部调节、信息技术及信息环境改善、阅读者态度优化和阅读实践的路径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介绍了新媒体的概念与特性,接着论述了SMS、MMS、WAP、数字电视以及WEB 2.0等新媒体技术,最后详谈了新媒体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郭伟 《编辑学报》2018,30(2):137-140
大多数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效果不理想.通过文献及实际调查研究学术期刊新媒体的规模,总结、归纳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导致学术期刊新媒体关注度低、互动性差、推送频率低的原因.提出实现学术期刊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科学谋划,合理定位新媒体; 加强内容建设,凸显平台特色; 打破技术壁垒,培养新媒体人才; 探索、创新媒体融合模式; 建立客观的学术期刊新媒体影响力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以个体媒介与信息素养为基础探究企业知识创新支撑路径,为推动企业知识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和具体方式。[方法/过程]首先对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内涵进行辨析,同时结合其整体关联性对媒介与信息素养和知识创新进行理论梳理与分析,然后以媒介与信息素养的3个维度为依据,通过相应案例分析探究企业知识创新支撑路径,并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结果/结论]研究表明:信息需求意识、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数据信息整合能力是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支撑路径,其中对信息的需求意识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来源,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数据信息整合是完成知识创新的必要过程。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中国微博客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2010年中国微博客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认为创新、变革与融合是这年中国微博客研究的重要主题。由于微博客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典型的融合性新媒体形态,所以微博客研究成为这年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为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及其新媒体理论拓展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loss of site illustrated by three diverse, site-specific new media art case studies: Taking Pictures by Janet Cardiff, Rio Videowall by Dara Birnbaum, and net.flag by Mark Napier. Focus will be placed on the challenges to permanence of new media art by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Saint Louis Art Museum and changes to geography of the surrounding park on Taking Pictures. The preservation of Taking Pictures is consider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other two case studies in terms of physical site-specificity vs. mediated site-specificity.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artist intent, and participant's interactions ar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the functionality, viability, and preservation of site-specific new media art.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我国新媒体传播研究在理论和现实的碰撞之中走过了繁荣而喧闹的一年,在些许研究泡沫之下涌现出了许多值得关注的观点,而新媒体传播领域的融合和治理等问题则成为这年研究者关注的重要主题。本文对我国2010年新媒体传播研究的总体进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认为这年新媒体传播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微博客、三网融合、手机媒体和网络治理等方面,而理论界和业界不同类型研究者所发出的种种相互冲突的声音,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这一时期束缚我国新媒体发展的固有观念、局部利益和体制因素依旧存在,与此同时也说明我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正在随着媒介融合和产业融合进程的深入而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8.
《Journalism Practice》2013,7(1):46-63
This paper examines structural changes to Chinese news organisations in the new millennium and their impact on journalism practice,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Xinhua News Agency. The pape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se chang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journalism,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studies.  相似文献   

19.
Around 1960, the politics of the emerging media society in Sweden tended to fixate the formative functions of mass communication. The monopoly of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 media, press subsidies and new tendencies in film policy were some of the issues around which uncertainty prevailed. New methods to provide reliable data were sought by politicians, since empirical facts were required as arguments for an updated media polic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ifferent ways that the field of media studies was introduced in Sweden between 1960 and 1980. We argue that Swedish academic media studies departed from, and emerged within, a rather diffuse borderland between industry, politics and academia.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media research in Sweden can partly be seen as an effect of politicians and the media industry wanting to be better informed on issues such as media influence, media ownership and the habits and composition of the media audience.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tries to describe the effects of media modern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in journalism and politics, taking as example the case of contemporary Greece. This paper is organiz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deals essentially with the effects that the new structure of the Greek media system has imposed on professional journalism, while the second deals with the changes that this new media environment has caused in the political world. It argues that these changes have led to a new battle between the media owners and politicians over who will control the public and political agenda and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