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按照国际惯例,出版分为专业出版、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服务于社会精英阶层的学术出版是人类出版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属于专业出版的范畴.中国的学术出版创造过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及至近代,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出版迎来了新的美好时代:全社会的知识需求旺盛,学术产品供应与学术产品消费双向增长;学术产品的消费占比将持续增加;当代中国研究引发热潮;中国学术出版能力快速提升.学术出版机构只有恪守用心、专业、创新、共享的理念,才能真正拥抱学术出版的明天,真正拥抱学术出版的美好时代.  相似文献   

2.
严峰 《出版广角》2023,(8):45-50
全国出版学术共同体的建立使学术共同体再次受到关注,对大学出版社来说,出版优秀的学术著作离不开学术共同体的参与和支持。结合复旦大学出版社具体出版实践,从政治导向、内容筛选、学术质量、人文学科评价、海外输出、提升编辑队伍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等方面阐述学术共同体在出版中的重要作用,以期推动大学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档案学通讯》2013,(5):105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策划出版一套《档案学经典著作》(丛书),以"经典"的眼光检视档案著作发展历史,并为爱好专业典籍者提供阅读便利,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所谓学术经典,大体是指那些能够解决时代的学术问题,又对后世学术发展提供启迪和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宏观、中观与微观学术评价的概念,分析了宏观与微观学术评价的适用范围,及其在现实中的关系错位。认为适用于宏观评价的数量统计方法被不恰当地应用于微观评价,这是形成量化考核泛滥、学术浮躁化现象的重要原因。研究结论提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区分宏观与微观评价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不同职能,构建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这是解决当前学术浮躁问题,实现学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合并高校图书馆不宜集中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淑玲 《图书馆杂志》2002,21(11):57-58
合并高校图书馆采取非集中化管理,可以节约资金,方便读者,发挥专业优势,增加学术气氛,方便工作人员,同时非集中化管理是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6.
王春磊 《出版广角》2021,(16):15-17
学术生态圈各主体都具有天然的学术评价权,基于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定位学术评价与期刊发展的关系,构建交互式学术评价体系.多元主体架构下的交互式学术评价具有话语权共享性、标准多元性、过程双向性、形式公开性和结果综合性等优势.作为学术评价体系中关键平台枢纽的学术期刊,在推动和发展交互式学术评价过程中应起到主体作用,以组织化制度安排解决评价主体虚化、评价标准规范化、评价流程正式公开化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高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术出版是重要的出版类型,它满足了社会对创新知识的极大需求,发挥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国学术出版具有规模巨大、学术出版工程迭出、学术译著出版长盛不衰、中外学术互动、出版合作日趋密切等发展优势。同时,也受到了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数量与质量的发展严重不平衡、专业化水平低、学术出版规范严重缺失、学术评价体系紊乱等因素的制约。当前,繁荣中国学术出版必须抓住机遇,坚持学术出版的专业化,着力提高学术出版门槛;重新构建学术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分类标准和知识分类体系;培养专业的学者型、复合型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8.
学术评价在科研资源分配和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活跃于行政权力部门与学术界之间的各评价机构的最终产品皆为期刊排行榜及其衍生品,缺失对数据的专业分析使其所号称的定量评价和所标榜的客观公正名不副实.以排行榜替代学术评价给学术研究、学术期刊和学术管理带来了无穷祸患.因此,应优化学术民主环境,使学术评价回归学术共同体,并接受民主监督;应明确定量评价的专业属性,让评价机构退出学术评价,回归数据开发者的定位.这一切当从摒弃排行榜做起,这是走向科学评价的首要步骤.  相似文献   

9.
正《档案学通讯》杂志社策划出版一套《档案学经典著作》(丛书),以"经典"的眼光检视档案学著作发展历史,并为爱好专业典籍者提供阅读便利,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所谓学术经典,大体是指那些能够解决时代的学术问题,又对后世学术发展提供启迪和示范,获得学界基本认同的著作。《档案学经典著作(丛书)》计划先从民国档案学经典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学术期刊从体制保护和评价的温床中走向数字学术出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线学术出版平台尽管还是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两条腿走路,但还是给期盼已久的中国学者带来了曙光,一个创新的学术出版时代似乎就在眼前。数字出版为学术论文的质量评价提供了确实的依据,构建了学术出版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11.
张月红  袁亚春 《编辑学报》2002,14(4):294-295
据当前公认的国际著名期刊的特点和要求,<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从2002年起尝试建立科技论文完全国际化的评审体系.在操作中,从科技论文所引的文献中发现并确定审稿人,并将2002年1-4月份约102篇投稿送请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芬兰、波兰、意大利、日本、印度等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学科专家审稿.实践证明此举对科技期刊提高学术水平、严正学术风气、全面走向世界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席志武  徐有军 《编辑学报》2021,33(3):297-300
互联网时代,虚假中文科技期刊网站大肆横行,不仅侵害作者权益、损害期刊声誉,对整个学术生态乃至网络信任、网络安全都构成巨大威胁.本文针对当前虚假中文科技期刊网站的现状,立足于平台信任视角,从政府部门—网络平台—学术期刊—投稿作者4个维度,探讨了虚假中文科技期刊网站的治理路径,以期推动良性的学术文化生态,建立健康的科技期刊网络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13.
陈勇  郭伟 《编辑学报》2019,31(2):138-140
科技期刊担负着记录、传播创新科技成果和引领、推动科技进步的使命。纸本时代的传统学术传播已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媒体融合时代的受众需求,为革除纸本期刊学术传播的弊端,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科技期刊理应在学术传播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本文以《中国机械工程》近年的融合办刊实践为基础,构建了该刊的学术传播方阵,并在办刊实践中形成了动态调整和完善的机制。通过自主传播和依托传播2种方式对纸媒进行数字化拓展和延伸,并以开放科学计划和超星数字化专题为例,分析了2种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玮  佟昔  黄丽洋  孟央 《编辑学报》2018,30(6):564-567
以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作为切入点,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验证科技期刊相对其他的论文载体在科学研究成果出版和传播方面的引领作用;同时,探讨在数字出版和传播环境下,运用便捷的全流程出版平台和新型数字出版模式,不断提升学术期刊对于作者和读者的服务作用。希望从一个新的视角为广大科技期刊提供启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Reto  Tschan  蔡娜 《山西档案》2005,(4):17-19
文章介绍了继詹金逊与谢伦伯格时代后,以文献战略、后保管模式和亲詹金逊派为代表的新鉴定观争论的主要内容,以及电子时代对新鉴定观争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高校图书馆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使馆员能够自我调整工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图书馆的整体绩效水平。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了解目前图书馆的绩效考核现状,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考核指标和权重。结果:构建了一套三级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59个三级指标,同时给出了各指标的权重和分值。结论:该考核指标体系能有效提高图书馆员工在科研创新、管理或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学术评价体系助力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术评价对国内化学类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优化学术评价体系,通过提升“国民待遇”改变国内期刊自我矮小的思维模式,走出只追求高SCI数据的误区,创建专业化、集群化出版平台及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编辑的催化剂作用,将助力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在科学研究问题越来越复杂、科研合著越来越盛行的大科学时代,迫切需要对论文合著作者进行学术贡献评估和分配,以减少科研人员之间的摩擦,促进科研合作。[方法/过程]分析作者贡献声明的研究和实践现状以及目前合著者贡献率测度方法的功能和不足,结合作者贡献要素声明和作者对不同贡献要素的参与程度,提出并构建一种具有定性性质的合著者贡献率定量测度方法。[结果/结论]该方法不仅改进了既有合著者贡献率测度方法的相关缺陷,而且将文献计量由单篇论文单元深入推进至论文作者的贡献要素单元,提升了文献计量评估指标的精度和效度。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较客观地反映作者的贡献程度和学术能力状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档案鉴定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档案鉴定工作缺乏科学、具体的理论指导。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从分析档案鉴定相关概念的内涵出发,结合国内外档案鉴定工作实践,提出解决我国档案鉴定问题的关键在于彻底废除档案鉴定工作3个阶段中的“销毁鉴定”之主张,以求教于档案界同仁。  相似文献   

20.
夏登武 《编辑学报》2017,29(6):520-523
从内容生产、重构“传—受”关系、拓展多媒体传播渠道3个维度分析学术期刊跨平台传播问题.提出:1)改变学术期刊生存逻辑——将学术内容采集“点”延成“链”,信息加工由单元化变为多元化;2)重新定位学术期刊的“传—受”关系,利用互动平台让学术期刊回到学术共同体的中心,并把“小众”学术推向“大众”视野;3)根据不同媒介平台功能,拓展学术期刊传播渠道等实现学术期刊跨平台传播的路径,以使学术期刊获得立体化展示科研信息的传播效应,并在全媒体领域形成一个多层次学术信息传播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