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二)成语的误写。 成语的误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写了错字,一种是写了别字。 写错字的主要原因是对成语中的某个字的形体辨认不清,或多笔少画,或误写偏旁。例如:将“丧心病狂”中的“丧”写成“(?)”,将“一尘不染”中的“染”写成“(?)”,将“黄粱美梦”中的“粱”写成“(?)”,将“中流砥柱”中的“砥”写成“(石氏)”,将“水滴石穿”中的“滴”写成“(氵商)”。再如,将“气焰嚣张”中的“焰”写成“熖”,将“死有余辜”中的“辜”写成“(?)”,将“曲突徙薪”中的“徙”写成“(彳步)”,将“秣马厉兵”中的“秣”写成“(禾未)”将“肆无忌惮”中的“忌”写成“(巳心)”  相似文献   

2.
缩略语即略语、简称,一般用于名词的简缩。在医学著作中,为使正文更加严谨,很少使用缩略语;而在某些图表中,为了使图表简练易于阅读,有时使用缩略语,但大多在图表说明中注明其全称,使读者一目了然,正确理解缩略语的内容。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有些作者著书时在缩略语的使用上存在下面两种问题:1.所使用的中文缩略语不规范:例如,在描述肺毛细血管楔入压时,只简单地写成“肺毛压”;在讲述肺加压通气时,写成“充肺”;将肺毛细血管床血量写成“肺毛床”;将甲状腺功能减退写成“甲减”;将冠状造影写成“冠造”。笔者带着这些…  相似文献   

3.
知识林     
香港地名的由来香港地区历史悠久,但“香港”作为地名出现在史籍中却比较晚。迄今为止,已发现的记载香港这一地名的历史文献中,时间最早的是明朝万年间郭所著《粤大记》一书。该书所载《广东沿海图》中,标有香港以及赤柱、黄泥涌、尖沙咀等地名。关于“香港”地名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因贩运香木而得名。此说始于本世纪40年代永言的《香港地名考》一文。他认为:名曰“香港”之小海港,以运香木出口而著名。二是因泉水甘甜而得名。最早提出此说的是英文杂志《中国丛报》(ChineseRepository)1843年8月…  相似文献   

4.
回归盛典     
全书从“香港历史沧桑”、“澳门问题的由来”、“新中国成立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根本条件”、“香港回归庆典”、“澳门回归庆典”五个方面,真实地记录了香港、澳门的历史,回归的过程和庆典的盛况。  相似文献   

5.
近日看了由香港著名导演刘困吕执导,任达华、戴立忍、张孝全、张围柱、曾恺弦、胡婷婷等联合出演的“动作惊悚”电影《弹道》,确实感到了“惊悚”。不过在我看来,制片方将《弹道》宣传为“动作惊悚片”,实在是对它的贬低,而不是对它的褒奖,  相似文献   

6.
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此为“三一”名字的由来也是三一重工追逐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年轻的聂守信(1912-1935年)对音乐特别敏感,大家都说,只要能从他耳朵进去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表演节目后,大家拍手称好。总经理送给他礼物,并把他称为“聂耳博士”。他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硬要把1只耳朵送我,也好吧,4只耳朵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聂耳”的繁体字写成“耳”)从此,聂守信改名为聂耳。聂耳名字的由来  相似文献   

8.
人名关天     
俗话说:“人命关天”。我说:在报刊上是“人名关天”。就是说,千万不要把人家的尊姓大名搞错。不管是无名之辈还是著名人物,把人家的名字搞错了,影响很不好。 但是,在报刊上,把姓名搞错,特别是把名人的姓名搞错的纰漏,却屡见不鲜。 如贵刊今年第5期,把著名科学家童第周,写成了“童弟周”。又如四川有一家大报,在大字标题中,就把陶行知写成了“陶行之”,把曹荻秋写成了“曹获秋”,把李嘉诚写成了“李嘉成”;把历史人物三国周郎周公瑾写成了“周公谨”;把“小人物”的姓名搞错,更是家常便饭。在其他报刊,“更正”出现最多的,也  相似文献   

9.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本名也许没有他的笔名更为人所知。他的笔名由来也是许多人知道的:1955年,金庸因友人介绍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动笔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使用笔名。小说在《新晚报》连载时,主编希望他选一个具有“侠士味”的笔名发表。几乎是不假思索,金庸将他的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于是如雷贯耳的笔名“金庸”便由此产生。此外,金庸还有“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姚馥兰由英文。您的朋友”(Your Friend)读音而来。当时香港报纸副刊相当男性化,金庸就以一个女性化名字写影评,冲谈一下男性的阳刚气。“林欢”的笔名也是金庸写评论用的。  相似文献   

10.
“杨兰”还是“杨蓝”?吴万里八运会女子一米跳板决赛异彩纷呈,最后杨(lán)力克群芳,夺得冠军。第二天各报体育版头条新闻,都将杨(lán)名字作进标题中,十分引人注目。我仔细看了一下,写成“杨兰”的有人民日报和新民晚报,写成“杨蓝”的有文汇报和解放日...  相似文献   

11.
别字可改     
夏衍同志在給《新聞业务》編委会的信中談到,近来写別字之風頗有滋长,我也深有同感。据我所見,所謂写別字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于字形相似,如“鬼鬼祟祟”写成“鬼鬼崇崇”。“病入膏盲”写成“病入膏盲”等。二是由于字音相似。如“交代”写成“交待”,“精簡机构”写成“精减机构”等。三是由于音形俱似,如“分歧”写成“分岐”。“寒暄”写成“寒喧”等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内地第一本介绍香港历史与现状的英文书已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主要内容包括英占以前的香港,香港问题的由来及解决,香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概况,以及香港与内地几大历史事件的关系等。该书是中国  相似文献   

13.
问题:喜欢光顾书摊的朋友,也许还记得,前几年,一本又一本署名“香港·雪米莉”的小说不断推出,大有“雪米莉热”之势。但香港并无雪米莉其人。然而这些年盗用大陆和港台知名作者名字发表自己作品的行为,时有发生,这是一种著作权法上的侵权行为吗?  相似文献   

14.
初志贤 《新闻三昧》2004,(10):35-35
近段时间翻阅京华时报,发现在不到一个月内标题上两次错将“缴罚款”中的“缴”字写成“交”字。  相似文献   

15.
《冯并专栏》是经济日报新春奉献给读者的“小礼物”。以作者名字命名的评论专栏,在我国尚不多见,堪称新闻界之新闻。《冯并专栏》开篇《先说“南蛮”盗宝》出手不凡,读来如嚼橄榄,很是醒脑。对于这种专栏尽管还有异议,但它毕竟为我国新闻评论园地吹进了一缕新风。笔者也爱磨笔头,偶有“雕虫小技”见报,也期望我国新闻评论能有一个飞跃。于是曾斗胆投书  相似文献   

16.
电视剧在中国(?)自己的名字时,曾犯了一个绝大的错误。“剧”这个字几乎与艺术新品种电视艺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说电影用了“影片”是指它将艺术记录在胶片上的话,那么电视艺术至少也应叫“电视胶带”、“电视带”,或借用电影的片子广意地称为电视故事片(北京已经有了一家电视制片厂)。目前,“电视剧”这个名称木巳成舟,这里暂时“入乡随俗”,但是,我们剧作者应广泛地理解这个“剧”字,把这个“剧”字赋以新的内涵。没有这个认识,往往影响作者手中素材的使用;硬要把自己手中的素材编成“剧”,十有八九糟踏了自己的素材,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因电视剧按戏剧结构去搞很可能导致假。破除了电视剧是“剧”的观念后,我们的作者就会发现,手头可写成电视剧的素材一下子广阔了,写作的路子宽广了;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素材都有可能写成电视剧。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新闻文稿中越来越多地注进了文学性的情采和笔墨,这是很好的事,是新闻素质日益提高的标志。新闻稿是一种限定性极强的文字形式,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相比来看,文学创作的限定性则要小些(但不是没有),将小说写成了散文体,将散文写成小说模样,或是将散文写成诗,将诗写成散文,都有很大的灵活余地。当然,这不是说文学创作是绝对无限定的,怎样“突破”都可以,将现实题材写成神话小说,在散文中容纳大量虚构,在诗中抽掉了起码的节奏和谐韵,写成比散文还拗口,这都会给人一种  相似文献   

18.
近日,一基层通讯员对笔者说,他平时有不少搞件被记者修改并添上名字后刊出,或者记者再加工署上记者名字以后登载。这种“加工业”记者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据笔者了解,这种记者从事“加工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对基层通讯员存有偏见。少数记者自以为是科班出身,受过专门教育,高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闻事业的兴旺发展和辉煌成就,是与千千万万个通讯员的辛勤耕耘和奉献牺牲分不开的。他们中许多人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激人奋进。他就是其中的一名典型代表。请看——“……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居里夫人“七一”建党节前夕,在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党委、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党委分别通报表  相似文献   

20.
《香港概论》的作者将香港概括为是“珍珠与垃圾并存的社会”。这是比较准确、公允的。作者沿着这条主线论述了香港的过去和现在,也预测了它的未来。1997年香港将回归祖国,这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一百多年前,是一个极小的渔村,而现在被誉为东方的“明珠”,在经济上出现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