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溯当前还活跃在影坛并保持着相当影响力的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的创作轨迹,观照"第六代"导演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的创作观念和创作现状,追问何以陈、张、黄能在影坛保持长久的影响力,"第六代"可否再走"第五代"的成功之路,电影导演的创作之路是否必须历经"转型",从而尝试总结一些规律和启示,以期引起研究者对"中国电影导演创作传统"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我与“第五代”导演,1982年以前并不相识。1980有过一次接触——假如那也叫接触的话。  相似文献   

3.
《孔雀》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历史,它把那段特殊岁月的故事娓娓道来之后,似乎为第五代导演关于文革记忆的讲述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点。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娄烨身上的标签最为明显。某种程度上,娄烨已经转变了身份,从一个“看不见”的导演变成了一个“可以被看见”的导演。他坚持着自己的艺术风格,在被一众商业大片垄断的院线里努力突围,他想使中国电影更具多元性但他注定是个给“散客”拍电影的导演。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改变中国历史的时代,也是中国电影界在经过长期封闭、沉寂之后,重新萌动、勃发的时代。一群来自社会最底层的青年们带着与他们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与人生体验,走进了中国电影界的景高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于是,集传统与现代文化于一身、身披黄土却已放眼世界的导演群体在此形成了。他们被称为中国第五代导演,并以其独特的视角与手法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电影。他们被誉为书写中国电影史新篇的导演群体。陈凯歌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6.
因为少有时间出门,已多年没怎么光顾过电影院了。好在如今有线电视台专门开设了电影频道,不时可以足不出户地观赏到一些影片。总的印象:电影艺术在进步,但质量高的影片似乎还不是太多。近阅报刊,见几篇介绍电影导演的文章却几乎篇篇都溢满赞美之辞。笔者也搞过记者,知道要“专访”或宣传哪个人,总难免要拣些好的方面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篇评介“第五代导演”的文章说,“他们拍的片子,没有一部是平庸之作”。此话却让人觉得太绝对。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人到中年才初登历史舞台的第四代导演为中国电影贡献了一曲曲忧伤动人的青春恋歌。紧随第四代出现的第五代导演虽然要年轻得多,却很少将两性关系当作书写爱情的场所。到了九十年代,家庭伦理开始在第五代电影中得到突显。世纪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一种怀旧的浪漫主义爱情开始主宰第五代对两性关系的书写。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第五代电影中两性关系的表现,从一个侧面探索第五代后期电影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8.
黄振乾 《视听》2016,(7):109-110
贾樟柯是中国著名导演,目前已创作十二部电影作品。他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与第五代导演有很多不同之处。贾樟柯始终坚持自己对底层形象的关怀,将最底层人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呈现在观众眼前,引发人们内心深处对这个群体的沉思。本文以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为例,分析贾樟柯电影的风格特点和底层形象特征,同时对贾樟柯电影中底层形象的塑造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他被认为是最不像“导演”的导演:作为和张艺谋.陈凯歌同届的校友,他是成名最迟的“第五代”导演:却又是最幸运的一个——因为几乎他拍的每一部影片都获了奖,不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霍建起的电影,不具备任何商业元素。却丝丝沁入你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影片和有关中国的影片顿然获得了世人的瞩目。中国成了世界影业注视的目标之一。中国影片的连续获奖,“第五代导演”的崛起,是中国电影长久沉寂后觉醒的表现。佳评如潮和争论迭起,都表明中国电影正步入一个新时期。就在这样的情势下,我采访了电影业的重镇——中国电影出版社。  相似文献   

11.
除了张艺谋陈凯歌那一代的其余导演,受困于商业类型片技巧的极度匮乏,抑或电影观念的陈旧落伍,不得不尴尬地缺席于这个喧闹的市场。而中国电影盛世下的隐忧根本不在于第五代、第六代的消失,而在于新人的无比匮乏  相似文献   

12.
“平民视角”最近几年象春风吹遍新闻传媒,从一些栏目的宗旨上我们可以略见一斑。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时事追踪报道、新闻热点分析、社会问题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事。可以这么说,“平民视角”融入了新闻传媒对受众深厚的爱,是新闻传媒追求的新境界。但是“平民视角”操作不易,颇费心血。“平民视角”是回应受众日益变化的信息需求而诞  相似文献   

13.
徐冠楠 《大观周刊》2012,(28):27-27,25
不得不说第六代导演是“生不逢时”的一代,无论是第五代导演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压力还是好莱坞等西方电影对他们的冲击,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对他们的限制还是观众们日益严格的观影要求.都令他们举步维艰。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个性化、批判性为特色的第六代导演渐渐找不到出路,只得选择转型。《南京!南京!》、《无人驾驶》等大投资电影也表示,第六代导演正在向着市场化、商业化、主流化靠拢。然而,身处商业化语境中“水土不服”的明显症状和转型后失去了自我等现象。无不说明第六代导演的转型和回归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 难受我现在的生活。” 这从地下到地上的曲线,是中国“第 2001 年,彼时的贾樟柯刚拍完 六代”导演典型的成长轨迹。站台》,言词间满是焦虑。他的处女作 “第六代”贾樟柯的“地下”生活 《小武》只是一道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关注“第五代”音乐家,去关注更年轻的作曲家和中国现代音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电视成为时代的宠儿而风靡全球。 1987年6月,上海电视台专门负责摄制电视剧(包括译制外国电视剧)的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在荧屏上,观众眼花缭乱地看着上海电视剧制作中心推出一部又一部新作;在全国“十佳”电视剧导演评选中,导演张戈、郭信玲双双中标;在五光十色的“飞天奖”、“金鹰奖”和国外举办的电视剧奖评选中,上海电视剧中心的作品屡屡榜上列名;那种印上“版权所有”的自己译制的国外电视剧,据说也是上海电视剧中心的首创……  相似文献   

17.
《媒介转型论: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看中国当代电影的商业化转型》一书,是从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电影导演的商业化转型这一独特视角来透析中国的媒介转型的,并结合国内外影视创作现状纵横对比,针对当代中国电影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全书层次清晰、逻辑缜密,并自成一体,即始终以"电影商业化转型"贯穿全书,实现了电影学与营销学的对接;本书写作与论述方法,具有科学性又不乏文学性。该书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贾樟柯神秘新作《任逍遥》成为第55届戛纳影展唯一入选的华语电影。继续捍动第五代导演为主干的中国电影格局  相似文献   

19.
“武术指导”(或称“武打设计”、“动作导演”、“武指”)这一职业,正是世界电影发展史上中国电影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0.
邵娣 《新闻世界》2009,(7):175-176
在中国电影圈内,有一批30岁左右的电影导演,他们的作品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视觉冲击,被称为第六代导演。从诞生之初,他们就面临着第五代导演不曾遭受的巨大压力,随着贾樟柯在威尼斯电影节一鸣惊人之后,也让人开始再次审视第六代导演这个群体。本文就是从这个群体的艺术创作背景来浅析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陆川导演的影片《南京!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