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包涛 《编辑学报》2006,18(2):117-117
由扬州大学刘明寿和赵金文合著的《科技期刊编辑学新论———品牌策划与运作》一书已于近期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编辑学报》主编陈浩元编审为该书作序。该书是一部关于科技期刊编辑学的学术专著,内容涉及到科技期刊编辑学理论、科技期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规律、精品期刊的创办、青年编辑的培养、市场化经营等,尤其是笔者从事多年期刊评优分级、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策划、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创办精品期刊、合并高校办刊等的系列研究,将理论与实际较好地…  相似文献   

2.
ESCI期刊自2023年起被赋予影响因子。以ESCI最新收录的116种中国期刊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研究各刊的基本指标和引文指标,研究发现自然科学类期刊仍是我国学术期刊的主流,在创办和发展期刊时已有填补学科空白的意识;一些高质量ESCI期刊极具学术价值和发展潜力,但整体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中文刊和多语种刊的发展受到语言壁垒的制约。建议整合期刊资源,调整出版模式,优化同行评议程序,多渠道互助形成平台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核心期刊前后刊物质量发生的巨大变化,来探讨"核心期刊"对高校自然科学学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翠涛 《编辑学报》2021,33(2):158-160
随着网络通信的高速发展,邮政编码的意义和作用正在逐渐弱化.笔者对编辑出版类期刊、自然科学类期刊、社会科学类期刊作者单位邮政编码的标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自然科学类期刊均要求在论文中标注邮政编码,且刊出的论文中存在一些邮政编码标注不准确的问题.在当今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笔者建议在学术论文中省略邮政编码这个固有项目,或者在论文作者单位中简化邮政编码的标注.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寿 《编辑学报》2012,24(3):210-213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定位与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它与高校学科建设的紧密关系。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在巩固优势学科、培育新兴学科、培养学科人才以及宣传学科科研成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报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与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应保持一致,要着力特色栏目的作者队伍建设,要不断提高编辑的素质。在期刊改革过程中务必充分考虑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特质,以利于高校教学和科研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报"三封”空白现象调查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笔者在翻阅期刊时,注意到很大一部分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类期刊没有将封二、封三和封四(下称"三封”)很好地利用起来,空白现象较为普遍.于是,笔者专门就"三封”的编排利用情况,调查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00家高校自然科学学报1999年的最后一期.其结果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7.
在"双一流"建设和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高校学术期刊和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基于ESI数据,以浙江省进入ESI前1%学科高校的15种自然科学类中文学报为研究样本,调查样本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探讨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而提出二者协同发展路径,以期为高校学术期刊与"双一流"建设及一流学科建设的相向而行、共振同鸣提供参考,推动高校学术期刊向世界一流期刊迈进.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网络服务功能剖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冯向春 《编辑学报》2008,20(1):76-78
通过对我国数学、力学、物理学和化学4类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自建网站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自然科学期刊网络服务的现状,探讨完善自然科学期刊网络服务功能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峻 《出版史料》2003,(2):92-95
综合性自然科技期刊是期刊的重要种类之一。它的创刊标志着自然科学期刊与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分开。同时,它也表明学科虽越分越细却又是无法分割的,整体上有交叉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中国人自办最早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是辛亥革命时期杜亚泉办的《亚泉杂志》。1900年创办的《亚泉杂志》在较广泛的学科领域中,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最新  相似文献   

10.
武京闽 《传媒》2013,(1):57-59
从2010年开始,新闻出版总署开始启动报刊体制改革.作为我国近万种期刊中一个特殊的期刊集群,学术期刊办刊体制如何改革,更是业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学术期刊与大众类、科普类期刊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按照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相关文件的精神,改革应该稳步推进,分类别进行.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与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办刊方式上有所差异,本文所要探讨的学术期刊主要是指社科类学术期刊,包括高校主办的社科类学报.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史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晚清以来(1889—2013年)125年间高等学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发展历史作系统研究。认为:上海圣约翰大学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创刊的《约翰声》(The St.John’s University Echo)标志着中国高等学校文理综合性学报的诞生,比传统认识(1906年的《学桴》)前推了17年。目前,精品科技期刊战略和特色期刊战略将引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论述中国大学学报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所做出的贡献,指出目前大学学报在办刊过程中所遇到的某些困难;提出了创办具有中国特色并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中国大学学报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理工类院校综合性社科学报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然而人们却对它抱有偏见.在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中,理工类院校综合性社科学报发展最快,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要办成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必须克服路径依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开放办刊和匿名双向审稿制度,还要扬长避短,努力办出特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者型编辑队伍.  相似文献   

14.
高校科技期刊应努力转变办刊理念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颜帅  佟建国  蒋伟 《编辑学报》2006,18(3):206-208
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科技学术交流、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等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一些高校科技期刊固有的办刊理念和模式限制了期刊的进一步发展.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准确定位,努力办出与高校科研实力相应、层次相当的科技期刊,建立新的期刊出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夏成锋 《编辑学报》2014,26(3):301-303
根据武书连"2012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和201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数据,对综合实力排名前10位的高校(排名)和其学报影响因子按学科分别进行了统计学相关性分析,同时对全国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类高校学报影响因子与其所属高校的排名进行了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与其高校排名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总体而言,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6.
田峰  尹玉吉 《编辑学报》2013,25(3):211-213
学术期刊是综合还是专业,是随学科发展规律而变化的;因为科学是本,期刊是末。从世界学术期刊发展史看,综合性最先出现且不乏优秀者。所谓的专业学术期刊,本质上也是综合性的。综合性不代表落后,事实恰恰相反。科学作为内容必须为王,期刊作为形式必须服从科学内容,不能在综合性还是专业性上过多纠缠。  相似文献   

17.
分析当前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的困境,特别是近年来受科技成果评估体系的影响,优质稿源大量外流的严峻现实。认为必须对高校科技期刊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并加大对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发掘。介绍《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近10年从综合性高校学报向专业学术期刊转变的实践过程,以及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化挑战为机遇,打造精品高校科技期刊的举措。  相似文献   

18.
刘小燕  姚远 《编辑学报》2015,27(5):433-436
采用文献统计与分析法,对1978-2013年间的高校科技期刊发展概况进行考查,并从其创刊类型、出版地域、主办机构、创刊年份、刊期与语种等方面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在改革开放以后新创办的1 020种高校科技期刊中,工、农、医、自然综合类学科占总数的81.9%;北京、湖北、江苏、上海、陕西等10省市创办期刊数量占全国的57.8%;1979-1988年创刊数量达到559种,占到一半以上,是高校科技期刊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90年代后增长速度放缓,转而调整办刊思路.我们认为,进入新世纪,我国高校科技期刊规模基本成型,必须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走数字化出版道路,全面提升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Scopus数据库和SciVal分析平台,统计分析首批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载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比、零被引论文比、中国学者引用贡献率、CiteScore及其百分位、发文的专业化程度等指标,定量展示入选的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国际影响力现状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入选的中文学报国际影响力有限,不宜过分强调国际化;入选的英文学报国际影响力有很大提升空间,提倡立足于本土的国际化;中文和英文学报均应凸显专业化特征,坚持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