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传统阅读、数字阅读,再到社会化阅读的发展,无不影响着出版的核心价值与流程变迁,阅读推广的方式也在信息技术的大潮中不断更迭.本文以全民阅读为视角,阐述精品阅读推广对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指出现阶段精品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化媒体生态的传播环境和运作方式,提出精品阅读推广形式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
朱潇 《出版参考》2023,(3):14-18
在延续传统阅读价值意义的基础之上,数字时代的社会化阅读被赋予了全新的价值和内涵。本文以社会化阅读为切入点,考察社会化阅读的特点,并对社会化阅读这一行为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本、技术的异化现象所致的偏差问题和潜在风险进行深入反思,基于问题,展开解困之思,以期在实践上为社会化阅读良性发展提供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3.
阅读行为具有的社会性是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前提,现代阅读的社会化普及是全民阅读的基础条件,阅读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进步重置全民阅读的结构,使“读者”和“阅读”成为中心,阅读的组织及其活动传导全民阅读动力,阅读的社会保障满足全民阅读最基本的精神文化、知识信息需求,阅读的社会控制规范全民阅读的内外秩序,阅读与社会的互动可以实现全民阅读的目的,而阅读的调查监测评估能使我们及时掌握全民阅读的成效,并使之不断完善、优化。这是一个符合逻辑的认识管理全民阅读活动,促进其良性循环并不断升级的理论框架,既有社会学的理论依据,又有中外全民阅读的实践基础;既有学理,也有方法;它照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4.
结合未成年读者传统阅读动机量表、数字阅读动机的新特点以及社会化阅读的主题特性,本文以上海初高中生微信阅读为例,考察青少年的社会化阅读动机问题。问卷调查分析表明:①青少年社会化阅读具有多维性特征,涉及三大类别六个维度,分别为内在性动机、社交性动机和成就性动机;②社交性动机是青少年开展社会化阅读活动最为主要的动机,其“社会交往”维度包含“阅读对现实社交的促进作用”和“基于虚拟阅读社区本身的社交”两个层面;③不同青少年群体在不同动机维度或维度组合上的表现强度有所差异,同时年级和所在区县这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对青少年的总体动机和部分动机维度具有显著影响。表4。参考文献82。  相似文献   

5.
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阅读方式被颠覆,以个人兴趣为中心、互动分享为传播核心的社会化阅读开始重构我们的阅读习惯。本文通过介绍社会化阅读的概念、兴起背景、发展和特点,分析社会化阅读如何解决读者对阅读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全民阅读现状分析与引导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丹 《图书馆学研究》2011,(1):48-51,94
文章阐述了总共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了我国当前全民阅读进展现状,并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展措施和途径。的情况,并以最近两次调查数据为主要对象,总结分析对有效引导与推广“全民阅读”提出了具体的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7.
助推理论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公共政策工具,聚焦于“最后一公里”的用户个体行为引导和精细化实践,在党中央“深化全民阅读”的顶层设计下,其理念和方法可以为基层全民阅读推广与服务提供一种从“力推”到“轻推”的创新思路。其中,“社会人”假设作为解释助推何以正当及有用的元理由,为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提供了最初的逻辑依据和着力点。读者作为“社会人”,在阅读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自身视野、心理惰性、社会规范、同侪压力、传媒环境等内外部因素的局限和干扰,使其对阅读内容的选择无法总是作出最优决策,同样也无法总是遵循最佳的阅读方式。对此,助推理论为全民阅读习惯养成提供了一种心理启发式路径。在简化、吸引力、社会性、及时性的EAST框架下,以简洁信息与简化流程来减少“社会人”读者行为决策的摩擦力、在阅读场景与信息触达中设置亮点以激发阅读动机、善用参照群体的社会规范影响阅读行为、把握阅读习惯养成的时间节点和推广时机,综合运用多种助推工具更有效地促进全民阅读习惯养成。  相似文献   

8.
在促进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文章围绕朱永新的“阅读三问”,即“阅读为什么重要”“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以及“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剖析了朱永新“新阅读观”的人文内涵;并就《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一书涉及的全民阅读理念基础和阅读话题,探讨了名著阅读的深度与国民素质的文化高度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以全民阅读的深化提升国民素质水准、以中外名著的深阅读建构文化自信、以共读—分享方式提升学习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国家对全民阅读推广工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已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公共图书馆是组织和倡导全民阅读的主要力量,以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为切入点,提出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促进全民阅读的进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阅读推广理念,形成了许多深邃的社会文化共识,包括“全民阅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全民阅读要继承和弘扬优秀阅读文化”、“全民阅读要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要承担全民阅读的促进与保障责任”、“多元力量参与推进全民阅读”、“满足人们不同的阅读需求”、“构建全民阅读保障体系”、“全民阅读需要立法保障”等.参考文献19.  相似文献   

11.
阅读的力量就是国家的力量.当前,我国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开展,成就巨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总体来看,全民阅读工作法制不全、规划不一、保障不力和经费不足.虽然阅读越来越个人化,但与阅读相关的问题却越来越社会化.因此,有必要以法律手段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文化权利,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公共图书馆是全民阅读的重要场所,担负着促进全民阅读的责任与使命。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化运营,是提升其服务供给质量与运行效率,促进全民阅读的有效途径。当前,各地就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化运营进行了探索,但其发展仍有极大改善与提升的空间。文章深入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社会化运营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分别从政府部门、社会力量以及读者的角度出发,提出未来社会化运营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民阅读是一种涉及社会诸多方面的系统活动。文章以活动理论为框架,研究不同组织系统中全民阅读活动的主体、客体、规则、分工、共同体和结果等要素,建构了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系统模型,进而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深圳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为样本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全民阅读事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为书香社会...  相似文献   

14.
在政府和受众的共同努力下,全民阅读已经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近些年来,视听媒介的变革、应用和普及,拓展了民众的阅读方式,丰富了民众的阅读资源,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的深入展开.在“爱读书”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时,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推动“读好书”,强调个体的深入阅读体验,真正使他们做到“开卷有益”,这在数字化阅读语境中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社会化阅读是社交媒体融入数字阅读形成的全新阅读模式,它以读者为核心,强调分享、互动、传播,更加注重读者基于阅读的社交,倡导用户生成内容。对广东四所高校的280名大学生的社会化阅读行为特点进行调查,并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提出四点建议:构建多维的社会化阅读平台、提供碎片化的专业化阅读资源、寻找阅读推广大使、引导大学生深层次阅读。  相似文献   

16.
公共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的聚集地,是社会化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公益性、服务性职能决定了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过程中责无旁贷。公共图书馆如何推进全民阅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提倡阅读风气的培养,且把阅读能力的提高列为全民素质教育的重点.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全民阅读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如何拯救社会阅读风气、倡导读书精神,已到必须下大力气鼓励全民关注的程度.人生须得阅读,尤其是慢阅读,它能使人深思、细心领悟,最终达到阅读的理想境界,小则愉悦人生,大则有益社会.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倡“慢阅读”对国民素养的提高、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发展,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慢阅读”也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革命.  相似文献   

18.
在全民阅读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了八年之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首次郑重地写进党的十八大政治工作报告中,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党对全民阅读活动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以太原市图书馆为例阐述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承担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途径,与个体认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于阅读的认知表现出无限性、多样性和参与性的特点.在未来的学习型社会中,认知导向的全民阅读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趋于个性化与分众化,知识内容供给效能得到大幅提升,阅读的社会化属性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都是全民阅读的推动力量,而公共图书馆是其中的核心推动力量。国家战略层面,有关全民阅读的立法均对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十分重视,强调将公共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的核心公益性文化单位。而全民阅读背景下,想要评估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举办的成效,则需要能够量化的评估标准。基于此,本文首先论述图书馆推广价值,其次论述阅读推广管理制度现状,最后基于推动者、引导者、服务者三元定位论述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评估标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