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是社会的人,故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须的,也是人们确认自我、通过对话实现心灵相遇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讨论了人际传播的几种代表性理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社会交换理论、"镜中我"理论、"我-你"的人际传播理论。笔者认为,人际传播研究是最贴近人的生活和最为实用的一类研究,对它的需求,遍及随时遇到、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之中,因而也是最具人性和情趣,具有强烈心理色彩的。  相似文献   

2.
庄子内向传播智慧,旨在消解人们的负面精神状态。高度的内向传播,是要摈除"社会宾我",回归"精神本我",体现在个人身上则是心无滞碍、通达自适且心性衡和,这是一种超然状态。相反,如果个体内向传播程度低,则易受外界人事物的干扰,以至于"心附外事而内耗",精神滞碍,焦虑增加,痛苦增加。运用庄子内向传播智慧,提高个人的"内功",其实践价值包括以下几个要点:坚定守护自己的"精神本我",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与独立之人格;了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其生命价值不因别人的评价而有所增减;尊重每一个人的"精神本我",勿强加意志于人,自己当学会拒绝;面对诸事时,安时处顺,不论外境如何变幻,心中都需存有真爱。总的来说,回归"精神本我",能减少诸事引起的不适与焦虑;心中有爱者才能幸福之至,世间也更加温暖。庄子的这些内向传播智慧,为精神困顿的当代中国人实现自我超越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对其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人内传播     
本文阐述了人内传播的几个基本要点:人内传播的状态表现为头脑中积累的信息与新接受的信息之间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中需要当事者不断调整达到自我认知的和谐;人内传播的过程也是一种不断提取记忆的过程。文章还阐述了人内传播的表征自言自语,以及保持人内传播良好状态的心理依然故我。  相似文献   

4.
姚汝勇 《新闻知识》2012,(10):27-29
在所有的新闻传播形态谱系中,自我传播是最为特殊的一种。它的信息传送行为与过程在"黑匣"里进行,缺乏直观具体性。基于此,各种传播著述中对它的阐释繁杂不一。可以说,采用不同的理论范式,就会产生不同的认定。然而,并非任何范式对于自我传播都是科学合理的。本文梳理并审视几个国内常见的理论范式下自我传播内涵的状态,以期提供较为恰切的考察路径。  相似文献   

5.
人内传播是一切传播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而人内传播中的"自我"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本文首先认为,"自我"是人的一种潜能,它的实现需要人的肉体和经验材料相结合;其次,"自我"和"经验材料"是统一的,自我和经验材料存在种种互动关系;再次,社会学家米德所提及的"自我"疑似实指"自我意识";最后,"肉体"和"经验材料"在某种意义上也会对"自我"造成限制。  相似文献   

6.
人通过感觉、知觉,将来自外界的信息以刺激的方式传递给大脑,这是自我传播的外在信息渠道。基于对于外界刺激的感觉、知觉与情绪,自我传播的方式既可以是脑海中无声的思维、也可以是自言自语,或以日记为外在形式表现。再隐蔽一点的自我传播,是潜意识的梦境。这些都是作为正常的自我传播方式而存在。有效地自我传播并不容易,但与自己进行开诚布公的自我传播不仅有利于自身心理健康,而且能为其他传播,尤其是人际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孙卫华  刘敬 《当代传播》2023,(1):102-106
欧文·戈夫曼的“自我”传播观是其情境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笔下的自我有着诸多变体:拟剧论中的情境自我、全控机构中的抗争性自我、表达恭敬和风度的仪式自我、实体变化中的框架自我等,这些自我统一于对互动秩序的探究之中。其自我传播观一方面承继于詹姆斯的经验自我、库利的镜中我、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具有浓厚的社会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气质;另一方面又处处透露出人类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宗教仪式和布朗功能主义仪式观的印迹。其自我传播观对当代的新闻传播研究尤其是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传播,具有很强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激发了微信传播的热潮,发朋友圈逐渐成为大众普及的传播途径,在这个呈现为闭环式结构的平台内,用户之间微妙地建立起了看与被看的关系。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兴媒体和传播环境给社会人际交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对朋友圈传播进行研究,剖析这种新媒体传播中自我表露所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童琼 《青年记者》2015,(6):58-59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活动,正确认识受众心理变化是实现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基础。尽管资讯、求知、娱乐等日常性社会心理需求还是人们观看新闻节目的重要动机,然而人们表达个人意愿、参与公共事务、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自我认同"心理需求也更加迫切。它体现了人们对个体化生存向社会化存在的不断进发,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心理需求。目前学界对受众心理和电视新闻报道创新多有论述,从宏观角度对媒体与受众心理需求的关系也有  相似文献   

10.
博客既是博主的网络私人日记,又是博主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平台。博客传播就是博主进行自我呈现的过程。其中,自我表露是博客传播中自我呈现的基本方式.自我隐瞒是保护性方式。同一位博主在不同信息上的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博主间的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水平因为性别、拥有博客的时间、博客更新的频率而存在差异.而且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之间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记录个人心情状态及生活感受等,以传者自身为受者的独白式微博书写是演变中的媒介中介化自我传播形式之一,具有自我传播的反身性、对话性、内省性,但又呈现出反身性的延伸、对话性的中介和内省性的外化等与传统自我传播形式不同的独特属性。媒介中介化自我传播对人类个体-社会的重构,可能促使精神意识空间与物质实在空间形成更大的张力,并进一步推动保罗.莱文森意义上的人类发展的精神意识偏向。  相似文献   

12.
夏颖 《东南传播》2010,(12):64-66
西方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对自我的认知是基于强烈的自我体验,这种自我体验建构了自我与他人,社会的联系,也重塑了自我存在的个体价值与社会意义。娱乐作为一种个体的情感状态,是以自我体验的方式实现自我认知。三十年来电视娱乐节目从演艺到生活游戏秀的演进过程,实际上是受众自我认知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时代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受众的自我认知也从"社会我"、"他人我"中的意义指涉,走向了"身体我"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3.
一个偶然的机会,与社会学院的同事们在一起研讨新媒体。社会学者们对我们嘴里冒出来的各种新名词诸如"掌上媒体"、"移动终端"、"媒介融合"表示不适应,认为我们有些过于紧跟技术潮流了。对此我们当然可以做出各种辩解,但我以为更为必要的是自我反省,那就是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是否必须像新闻报道一样追求时效性。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谣言借助微博这一媒介平台强势来袭,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微博谣言的研究。通过对谣言传播的结构、社会心理动机以及谣言在微博中的传播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微博作为媒介并不生产谣言,微博本身的特性也为谣言在传播中的自我净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传播"仪式观"强调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具有塑造文化力量和形成认同的作用,借助传播"仪式观"看无障碍电影,发现无障碍电影能够帮助残障人士形成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并凝聚社会文化力量,所以无障碍电影不能仅仅以完成播放为目标,要借助无障碍电影,建立起沟通残障人士与社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陈萱 《东南传播》2021,(9):10-14
观影作为一种在特定场合与时间下集聚的集体行为,它不仅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仪式".电影作为一种意义生产模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强有力的思想载体,在推动社会聚合方面担任重要角色.《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在国庆档上映,电影运用仪式化传播方式,传播了家国情怀的仪式性内容,使观众燃起了对家国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7.
媒体融合背景下,积极探索儿童绘本传播新路径,提升优秀绘本在儿童和家长中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出版人的天职.外教社"儿童英语阅读魔盒"系列成功开拓了儿童绘本传播的新形态、新路径和新方式,将该书所蕴含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理念,以其聚合性的传播内容、多模态的传播手段取得了辐射性的传播效果,为我国当下儿童绘本的出版和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邓庄 《现代传播》2019,(3):50-55
从空间视阈出发,阐述了城市记忆是在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与人们的空间实践中生成。怀旧和纪念空间是城市记忆的表征,媒介书写建构了多样化的城市记忆,民众则通过社会性、日常化的行为实践来维持与认同城市记忆。网络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介入,催生了新的社会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与城市记忆的接触与对话。城市记忆的建构与传播需要给不同的记忆内容与形式提供空间,真正建构以人为主体,以有益于人的体验和解放为价值取向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9.
对外传播涉及新闻传播与外交两个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彼此间的关系日益紧密.本文拟从新闻实践的角度出发,就对外传播中媒体的自我定位这一问题展开分析.文章认为,媒体在对外传播中,要积极主动介入外交活动中,发现热点,引导舆论方向;要注意与官方宣传的"和而不同",明确自身的报道特殊;而且要充分整合各方面力量.文章最后对我国媒体未来在对外传播的发展方向上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新技术环境中的传播陷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新媒介技术可能造就的一些传播陷阱.这些传播陷阱有些会影响人对自我的认识,有些会影响人与人的交往相处,也有些会影响人对社会整体的理解与把握.文章具体讨论了人--信息瓦动之间的思维与认知陷阱、人--人互动之间的沟通与关系陷阱、人--机互动之间的控制与使用陷阱,并粗略地提出了一些对抗传播陷阱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