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目的/意义]整合定性与定量的舆情研究视角,统一多模态研究对象,实现网络舆情信息受众的观点测度,可修复网络舆情分析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裂痕。[方法/过程]通过引入网络舆情场的概念,对网络舆情信息受众、受众观点测度的内涵进行诠释,就网络舆情场与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的逻辑关系加以辩证讨论。[结果/结论]提出网络舆情场内舆情受众观点测度机理和具体测度路径,为后续网络舆情场中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多维度信息受众观点测度,受众认知规律发现,网络舆情监督和管控限制等层面的研究做相应铺垫。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无处不在的网络舆情信息深深影响甚至误导网络受众,探讨揭示网络舆情观点的方法,旨在拓展用户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提高大众对舆论的辨识能力。[方法/过程]从技术上对比分析观点提取方法间的差异,从认知上阐释网络舆论平台的群体智慧和受众个体的认知过程,进而明确LDA主题模型提取舆情观点的优势及路径。[结果/结论]结合舆论主题和情感因素,基于LDA的网络舆情观点提取,可从海量评论中判定深度评论,摘取主要观点,借助群众智慧,有效拓展个体思想和认知,为从大规模舆情中有序呈现受众观点提供新路径,也为舆情监测与疏导提供切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俊峰  黄微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0):106-114
[目的/意义] 提出网络舆情场内观点簇丛的情感极化度测算方法,为量化舆情受众情感态势和识别极化群体提供依据。[方法/过程] 首先明确舆情受众情感极化的条件,再通过设置条件阈值筛选出满足条件的观点簇丛,在此基础上引入3个极化指标(受众吸引率、极端受众增长率、极化情感增长率)描述观点簇丛在测度时间窗口内的情感发酵程度。最后利用平滑权值,对观点簇丛在不同测度阶段的情感表现进行加权综合,得出其整体情感极化程度值。[结果/结论] 观点簇丛在每个时间窗口的情感表现能为阶段性的舆情受众情感极化干预提供判断依据,而综合的情感极化度有助于准确识别场域内的敏感话题及群体,便于网络舆情的精准管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通过解构网络舆情场内涵、结构特征以及功能属性,进而将场理论引入到网络舆情管控治理的研究中,实现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的网络舆情综合研究视角建构目标。[方法/过程] 在充分把握网络舆情的特征、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辩证地引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场论的观点与定义,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解构网络舆情场的概念,并形式化地对网络舆情场的整体机能进行数理描述。[结果/结论] 网络舆情场的运动特征本质上是场域中客观存在的显性舆情信息与舆情受众主观认知的交互和作用的体现。因此网络舆情场的介入能将网络舆情管控对象间混乱复杂的关联体系化、规律化,进而实现网络舆情学术研究与实践需要之间裂痕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从定量化角度研究舆情群体极化现象,建立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度的量化计算和极化趋势预测方法。[方法/过程] 从物理学中场的思想出发,引入观点势场描述舆情场内各网民节点间观点的相互作用,构建个体观点势和舆情场观点势场强度的计算模型和观点演化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实际网络舆情传播的天然社区特性、节点观点影响力特性、观点的惯性特性和网民节点虚实的时变特性,认为个体网民观点的演化主要受所处舆情场的观点势强度、自身观点惯性的影响;通过仿真实验,重点分析模型中舆情子场是否封闭、节点虚实转换触发阀值、观点势影响因子等影响因素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影响。[结果/结论] 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与实际网络舆情观点传播与舆情极化形成过程较为相符。所提出的模型中网民观点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舆情场这个中介完成,相较于基于网民个体之间观点直接相互作用的舆情演化模型,其复杂性和实现难度大大降低,利于基于模型构建实际网络舆情极化预测与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6.
闫璐  杨刚  赵江元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23):106-115
[目的/意义]提出和构建网络舆情观点团簇演化等级,以描述网络舆情受众的群体性观点的状态随时间与事态变化的演化程度,对于网络舆情导控与精准引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方法/过程]基于LDA与CNN神经网络构建网络舆情观点团簇演化等级测度模型,并以"翟天临知网事件"为实验对象,验证演化等级这一指标的有效性。[结果/结论]网络舆情观点团簇演化等级能够很好地体现网络热点事件群体观点状态的演化,在展现3个维度的属性数值同时也能反映观点团簇较前一时间节点状态的演化程度,提出的观点团簇演化等级测度结果精准地体现事件观点的各个演化高峰,为有关部门对网络舆情群体观点的靶向引导提供新的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探索网络舆情受众体参与舆情事项创建传播的动机,为把握网民心理,引导网络舆论正确走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定性与定量混合的研究视角,依据扎根理论采集研究资料并通过编码从中抽离出10个动机范畴,根据形式概念分析理论结构化分析动机范畴的关系意义,为原始资料编码过程融入定量思维。[结果/结论]揭示受众体的3种参与动机对舆情事项的危机程度、突发程度、管控难度的影响,为从参与动机的视域下划分受众群体、有的放矢地干预网络舆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当前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情感分析研究多聚焦于文本、文本结合图片和视频等内容,缺乏针对图片的探讨。同时,视觉情感分析中多视觉语义特征融合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方法/过程]文章借鉴多模态融合思想,以此作为多视觉语义特征融合的理论指导,按照特征层融合、中间层融合、决策层融合和混合融合策略,以在ImageNet数据集中预训练的VGG19模型和Xception模型为基础,设计对应的网络舆情视觉情感分析模型。[结果/结论]文章将提出的模型在网络舆情图片数据集中展开实证研究,并同基线模型做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提出的基于决策层融合的网络舆情视觉情感分析模型表现最佳。为增强模型的可解释性,本文对网络舆情视觉情感分析模型中卷积层的输出进行了可视化分析。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情信息语义识别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在梳理和分析主要网络舆情语义识别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详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情感倾向性分析技术、网络舆情话题识别技术的现阶段研究状况。[方法/过程]从技术特征中提取出处理精度、技术复杂程度、通用性、适应性等指标,根据所提出的指标对网络舆情信息语义识别关键技术加以比较分析。[结果/结论]分析得出各类技术的优劣之处,挖掘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有效开展舆情监测和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情境下,及时有效地回应舆论关切成为舆情管理中的重要议题,梳理总结突发事件舆情观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助于该领域研究开展与实践指导。[研究设计/方法]采集国内外有关突发事件舆情观点的科学文献,从信息分析过程角度出发,分为舆情观点识别、舆情观点组织和舆情观点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综述。[结论/发现]随着知识图谱等技术优化与应用的不断推进,舆情观点研究可从识别细粒化、组织结构化、分析系统化等方面加以深化,在构建层次化舆情观点信息组织架构及图谱原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舆情观点多维演化分析框架与应用范式。[创新/价值]从信息分析过程的角度对突发事件舆情观点研究进行总结评述,为突发事件情境下舆情观点与知识图谱的深入融合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为防止微博失实舆情爆发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研究如何对微博中关键节点的倾向性进行分类,以及时制止恶意煽动群众情绪的节点,防止更多微博用户被误导,并通过不同的思想引领方式,由点及面地对微博用户进行思想引领,更好地净化微博舆情环境。[方法/过程]利用超网络和动态网络分析方法确定关键节点,通过对其情感倾向性进行分析,提供不同的引领策略。[结果/结论]微博舆情生命周期内会出现5类关键节点,思想引领可分为智能引领和智慧引领。  相似文献   

12.
赵晓航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0):104-111
[目的/意义] 旨在通过对突发事件舆情研究,探索危机传播管理中的舆情研判方法,并进一步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实操方法的建议。[方法/过程] 在理论研究层面,基于危机传播的基本要点,对信息发布效果和舆情实时反馈进行综合分析;在应用处理层面,以新浪微博中“天津爆炸”事件相关信息为例,爬取新浪微博全量数据,基于危机传播领域知识和信息发布文本构建领域词表,并结合危机传播阶段特征,对全量数据进行主题提取和情感分析。[结果/结论] “后微博”时代,微博用户量下降,但其仍旧是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和舆情扩散的主要阵地。探求突发事件下政府如何利用微博平台,收集、研判、应对网络舆情,为做好信息发布工作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应对手段。  相似文献   

13.
姚乐野  吴茜  李明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5):123-130
[目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至今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是新冠肺炎疫情舆情传播的重要场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舆情的针对性研究,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方法/过程]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新冠肺炎疫情舆情传播的网络结构特征、各传播主体的位置与角色。[结果/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微博舆情体现出总量巨大、节点林立、关系复杂的网络特征;不同类型的微博用户在网络中的传播作用各不相同,官方媒体微博、商业媒体微博、自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舆情网络中占据不同的传播位置、具有不同等级的传播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和引导过程中,应当推动各类媒体的广泛合作。  相似文献   

14.
多媒体网络舆情演进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研究多媒体网络舆情传播过程和演进机理,以准确掌握网络舆情演变规律,为相关部门增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并引导网络舆情良性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搜集国内外多媒体网络舆情相关文献,结合传播学理论,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多媒体网络舆情的分类、特征为基础,研究其发展规律、演进要素,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剖析多媒体网络舆情演进机理,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揭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多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特点,阐释了多媒体网络舆情演进阶段、演进要素和演进机理,为大数据背景下多媒体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深入研究及监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梳理网络舆情的研究进展,有助于厘清网络舆情研究的知识基础、传导规律、预警机制和治理策略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主题演化路径。[方法/过程] 首先分析网络舆情的理论知识基础,然后结合现有研究,按照内容递进的规律将网络舆情研究分为影响因素、传导路径、预警机制以及引导治理策略四个主题,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网络舆情进行主题关联关系分析和演化路径探索。[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生命周期理论、认知定势理论、沉默的螺旋、群体极化理论、蝴蝶效应理论和治理理论常作为网络舆情研究的理论知识基础,网络媒介环境、社会结构压力、网民心理、触发性事件、有效动员和社会控制力量六个因素被视为网络舆情演化的重要影响要素,且网络舆情、舆情事件、社交媒体、利益相关者、大数据和信息传播等六个主题与其他研究内容关系较为密切,在主题演化路径中发挥着重要桥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