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是新闻传播学(或新闻学)的两个术语。所谓术语,就是各学科中的专门用语,俗称“行话”。每一个术语都有确切的含义。“媒介”是个普通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媒介的含义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苍  相似文献   

2.
《新闻三昧》1995年12期。评头品足”栏中《不说‘好喜欢’之类行不》一文,我觉得作者对“好喜欢”一类用语的批评言之过激,有失偏颇。其实,用“好”加形容词或动词一类的用语的使用在我们生活中由来以久,并不完全来自港  相似文献   

3.
社会新闻的定义和地位 “社会新闻”这个名词,在过去一段较长时间里,我国新闻界较少提及。 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来给社会新闻下定义——社会新闻是侧重报道世态人情、社会道德风尚、人们业余生活及某些社会性事故、犯罪的新闻。 这个定义主要是从报道内容上来讲的。事实上,我们也许还可以从报道角度上给社会新闻另下定义。但根据我国的国情,如此下定义可能会引起诸多争议,造成一个模糊概念,难以指导工作。 社会新闻内容丰富多彩,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给它分成几类:社会生活新闻,社会道德风情新闻、社  相似文献   

4.
用词不当引发的新闻官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语说:"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益其恶"在新闻报道中,尤其是法制新闻,虽然基本事实属实,但由于行文中涉及到当事人的语言措辞不当,戴帽不慎,随便使用非法律用语,就会引起新闻侵权官司,甚至因为用词带有侮辱性色彩而导致新闻作者和新闻单位败诉.  相似文献   

5.
对一个名词的解读即使我正在写着这篇文章,我仍然不能肯定业内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个新的品种:“新闻解读”。依我的理解,如果把“新闻解读”作为一个新的新闻品种,那至少在现在,在当前,它还是不成熟和不规范的。或者说,它还处于萌芽状态,其面貌并不清晰,其未来并不确定。因此,尽管我们经常在报纸杂志上看到“新闻解读”的字样,但我们还难以准确地把握其内涵与外延。而使用“新闻解读”这个词的人们,对其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某些场合,“新闻解读”是对新闻中提及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政策的介绍。它等同于人们原来惯用的“名词简介”。在…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通讯员能完成编辑部交办的采访任务,那当然好。但仅能“交差”,还不一定完全“胜任”。记者、通讯员应是时刻准备投入、时刻能投入采访的人。如果只是8小时工作,8小时外就“消停”去了,那很难做好新闻工作。有人说,要当24小时的记者。这种用语不确切,不管什么人,总要睡觉,但用意是明白的。因为新闻姓“新”,随时都有产生新闻和需要传播新闻的可能,所以新闻工作不能按部就班,这是它的客观规律之一。采  相似文献   

7.
军事用语在新闻中的使用由来已久。近几年,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军事用语更是被媒体大量使用,尤其是在新闻标题中。读随便翻开一张报纸,都会在标题中发现一些军事用语。比如“昨晚阿房宫‘烽火’再起/都是烧麦茬惹的祸”、“山东菏泽人蝗大战一触即发”、“入世,中国策动上海战役”、”竞相降价奥托兄弟短兵相接/汽车市场大战烽烟再起”,等等。  相似文献   

8.
多用用眼睛     
翻开报纸,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新闻“通用语”:科技人员攻克难关时,往往是“外国专家伸出拇指,连称OK”;公安干警抓到歹徒后,常常用“围观的群众无不拍手称快”;渲染会议气氛热烈,少不了“掌声如雷”;描写演出场面火爆,必定是“座无虚席”;宣传科技新产品,总用“填补了某项空白”来佐证;宣传企业改革者,常用“一举扭亏为盈”作结论…… 这样的新闻用语虽然也能说明问题,但因为缺乏个性,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况且,这类套话看多  相似文献   

9.
学术期刊编辑的术语意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术语是什么?按辞海的说法,术语是“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每一术语都有在各该学科中严格规定的意义。”这一定义是比较严格的。宽泛一点讲,术语不只限于学科范畴,也可以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专门性的职业、行业用语。如商业圈内的“讲信誉”、“守合同”,文艺圈中的“走穴”、“票房价值”等也都带有专仃用语的性质。但就本文论题而言,本文所谈论的术语主要立足于辞海的定义上,指学科意义上的有严格定义的专门用语。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我们的报刊、电台、电视台所采用的新闻稿件中,经常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用语。本来一篇政治性、思想性、新闻时效性都很强且文笔又不错的稿子,往往就因为这小小的“纰漏”而大杀风景,让人见了很不舒服。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并迅速纠正的话,必将贻害无穷。 最好水平:这是对“最高水平”、“最高纪录”的随意篡改。查《现代汉语词典》“水平”词条:水平(1)跟水面平行的。(2)在生产、生活、政治、思想、文化、艺术、技术、业务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例如,加强学习,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如此看来,“水平”确实是没有…  相似文献   

11.
新闻要求真实、准确、及时、有趣,这就要求用最佳的报道手段来反映客观事物.对新闻事实作模糊处理就是这种手段之一。在新闻报道中,模糊处理是指主要运用模糊语言或模糊语境来报道新闻事实。需要指出的是,模糊处理并不排除使用精确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越精确,受众的接受率反而越低,有时,精确语言反而使受众产生模糊感。模糊处理虽然有模糊色彩,但却能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如“喧闹的集贸市场,噪音高达100分贝”。100分贝是精确语言,但受众并不觉得噪音大,而“喧闹”,“高达”反而使受众对集贸市场人声鼎沸、高声叫卖的热闹场面有了准确体  相似文献   

12.
有些同志说,农事动态新闻没有人看,因此通讯社、电台、报纸不需要发表这类新闻。我认为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不充分的。我们知道,任何一条新闻,都不一定是人人要看的,农事动态新闻也是一样。我们承认有不少农事新闻不能引起大多数读者的兴趣,但这并不是因为它本身不是新闻,或者是人们根本不关心的事情,而是因为这些新闻没有写好。所以,关键在于积极改进农事动态新闻的写作,丰富新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新闻人是报道新闻的,可有时一个不小心,自身也会成为新闻,甚至成为人们热议的新闻话题。最近,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就卷入了这样的话题中。尽管“导火索”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的一篇暗含批评柴静“不专业”之意的文章,但衍生而来的话题内容却几乎和新闻专业无关,并很快在媒体、网络的演绎下成了游戏味、戏谑味十足的“劈柴”和“护柴”运动。在吐沫纷飞的口水战中,一些标签式的语词时常出现,比如“公知”、“女神”、“柴徽因”、“文艺女”、“老男人”等,这些词很容易挑逗人们的神经与视线,实际上却缺乏具体所指,谈的多是“感觉”。这种缺乏实质内容而且充满争议的口水话题,恰是一些媒体的最爱,因为它既可以赚足眼球,又没有事实风险。因此,本文完全无意在这样的标签下表达支持或反对,而只想以此为例,讨论一下新闻人的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的问题。这个问题出现已久,但在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中变得更加突出,却并没有被大多数新闻人意识到。  相似文献   

14.
常用的外交辞令,如“密切关注”、“深表遗憾”、“严正交涉”等等,看似套话,但人们并不反感,因为使用得体,适宜外交场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体上竟兴起了颇令人皱眉头的“新闻辞令”。 上级来视察,说了几句鼓励的话,第二天见报便是“各方面工作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有些不必分出阶段来的短期任务,刚一起步,就说“取得了阶  相似文献   

15.
正确使用新闻语言,及时、准确、鲜明、生动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每个采编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笔者根据平时搜集的资料,归纳出新闻用语十五忌,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忌空话套话 空话和套话,历来为人们所厌恶,曾被列为新闻八股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闻八股逐渐被人们摒弃,但仍有不少稿件摆脱不掉空话的框框。如“在……下”、“乘……东风”、“为……精神”等句型在新闻中经常出现,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套话形式。这种套话往往形成一种习惯性格式,但又不能告诉人们多少实质性的内容,结果套话  相似文献   

16.
经济生活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对财经领域的关心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财经报道逐渐在各媒体版块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财经新闻的质量如何,影响着人们对媒体和节目的选择。可财经报道流于表象、枯燥乏味的现象并不少见。有时,财经报道堆积数字,见事不见人,成了“数字”新闻的代名词;加上行业术语的频繁运用,常常陷入了“外行看不  相似文献   

17.
在消息文体这座“百花园”里,新闻素描是颇受人们欢迎的一枝奇葩!素描,是绘画术语。它主要是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形象的。在文学中,素描是指写人写物写景但不十分渲染的作品。那么,素描冠以新闻2字,就包含了以下的意思:它是消息,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消息,而是采用若干文学手法尤其是描写的笔法写出来的现场新闻。是“现场短新闻”这一新闻报道方式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8.
易欣 《新闻窗》2008,(3):45-47
近几年来,一个新的新闻术语“新闻观察员”作为时尚而体面的称呼不断出现在各类媒体上,但其含义并不确定,有的指新闻线人,有的指新闻评论员,还有的指监督监察人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观察员”是一个指向性非常明确的政治概念,“新闻观察员”的表述扩大了“观察员”的内涵,降低了“观察员”的规格,其表达方式既不科学也不准确,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极易造成新闻语义和传播秩序的混乱。  相似文献   

19.
一、精确思维:以“数”服人。1.新闻需要精确的真实。新闻批评要批评人.证据虽然没错,但如果不精确,恐十白也难以让人信服。但并非有了数字就会有精确的真实,数字不准确反而会使新闻批评失实。  相似文献   

20.
宝贵的共识     
《作者知识须更新》一文的作者是一位资深的“老新闻”,他在我刊刊登的谈及“星级厕所”“黑名单”等词语的文章中批评了媒体使用词语不规范的现象;后来发现他所批评的用法却被一些新闻文稿及国家权成部门公文认可。于是作者认为自己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了,必须时时更新。我们为作者这种谦虚奋进永不满足终生追索的学习精神所感动。虽然我们以为作者前此所载文章是言之成理的,不必急于全盘否定,因为其根据(如词典)是客观、确凿和公认的标准。但一个词语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使用往往仪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