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傩音乐是古代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等祭礼仪式所用之乐,傩祭仪式中一个重要目的是祈祷农业丰收。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西傩乐既保存了民间音乐的特色,又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精华。  相似文献   

2.
阳戏仪式文本多样庞杂,大体上可划分为两大类:仪式抄本和各种法事文疏。仪式抄本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每出内容和形式基本固定;二、编排体例同中有异;三、普遍保留着对重庆巴县道光时期阳戏文本的继承性;四、表现形式渐渐呈现出与传统剧本趋同的倾向。法事文疏体裁有疏、牒、幡、票、圣牌、纸钱、宝马、符箓、字讳、手诀、咒语、诰章等,它们或用来祭神祀鬼,或用来增加法师法力。  相似文献   

3.
阳戏仪式文本多样庞杂,大体上可划分为两大类:仪式抄本和各种法事文疏.仪式抄本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每出内容和形式基本固定;二、编排体例同中有异;三、普遍保留着对重庆巴县道光时期阳戏文本的继承性;四、表现形式渐渐呈现出与传统剧本趋同的倾向.法事文疏体裁有疏、牒、幡、票、圣牌、纸钱、宝马、符策、字讳、手诀、咒语、诰章等,它们或用来祭神祀鬼,或用来增加法师法力.  相似文献   

4.
梵语四流音“鲁、流、卢、楼”本为婆罗门所使用,因与俗语不同被赋予神秘色彩。在汉译佛典的流播过程中,四流音又随着悉昙文字被密宗神秘化而作为咒语,并广泛地以和声形式出现。四流音有几十种异译。口罗哩嚏变为戏神咒经由两个关键环节巫道对僧侣咒语的借用、傀儡戏对巫道咒语的移植。后世哆哩嚏使用的情况复杂,但均由禳灾祈福的意义与和声的形式两方面衍生出来。  相似文献   

5.
梵语四流音"鲁、流、卢、楼"本为婆罗门所使用,因与俗语不同被赋予神秘色彩。在汉译佛典的流播过程中,四流音又随着悉昙文字被密宗神秘化而作为咒语,并广泛地以和声形式出现。四流音有几十种异译。啰哩嗹变为戏神咒经由两个关键环节:巫道对僧侣咒语的借用、傀儡戏对巫道咒语的移植。后世啰哩嗹使用的情况复杂,但均由禳灾祈福的意义与和声的形式两方面衍生出来。  相似文献   

6.
萨满作为人神中介,其学成后,在古代都有各具特色的神验仪式。至近世,大部分民族专门的萨满神验仪式融合在某些综合性祭礼中,但某些民族仍保留了某种萨满神验仪式,如满族的抬神仪式。在锡伯族中,保留了完整的神验仪式。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端公戏"此一称谓的"误读"、"误用"可谓由来已久,其个中缘由,主要在于我们惯用戏剧而非仪式的概念来诠解端公戏。事实上,"端公戏"此一称谓本身应做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祭祀仪式;一是戏剧形态,但究其根底,端公戏还是一种仪式存在。端公所谓演剧的部分其实是一种作为仪式的戏剧,它为端公"驱鬼敬神、禳灾祈福"的祭祀活动服务,是端公祭仪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由"鬼神观念——巫术祭仪——个体祭祀效应"三者的双向互动所型塑的端公戏形态结构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别是西南诸省纷繁复杂、不同称谓的诸多傩戏类型都与此形态结构具有同一性,因而均可纳入端公戏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主旨在从宗教认知人类学的理论视角来探讨庙会如何陶铸当地人的精神气质。具体地说,本文意图论证:特定庙会传统中最富于感官刺激性的仪式情景和物件,如何可能会召唤并强化某种认知倾向,从而培养出当地人独特的美感风格和行为定势,并进而扩散到庙会之外的其它生活领域。为支持上述论点,作者检视了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的庙会中最为关键的"出菩萨"仪式,进而分析此一庙会仪式如何陶铸了自上世纪末以来流行于当地的一种禳解法。  相似文献   

9.
简论《文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古代关于散文的论著中,清末刘熙载的《文概》是值得注意的一篇。刘熙载(一八一三——一八八一年),字融斋,江苏兴化人,当广东提学使,晚年在上海龙门书院主讲。他一生著述甚富,以《艺概》一书著名于世。《艺概》是一部综合性的文艺论著,对于我国古代的散文、诗、赋、词曲,乃至书法,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它用简洁的语言,通过突出重点的评价,分析了重要作家作品的特点,探讨了各类文艺形式的流变,总结了一些可贵的创作经验和带有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受到了人们的称道。  相似文献   

10.
我总认为,大众文化与巫术有一定的相似作。只是后者产生于宗教出现之前,而前者产生于宗教衰微之时,这造成它们之间的区别。原始。时期,经由巫术仪式,初民与神灵沟通。这一仪式往往要借助神媒,神媒是半人半神之物,它是一个通道,使人神交通得以可能。巫术仪式有许多种,其主要目的是使个体获得归附于神灵(整体)的幸福感和智慧感。比如,在狂欢中,个体可以获得神人同体的幸福感,而在神愉中,个体得到点化、从而产生顿悟的解放感。大众文化是该神时代的仪式。由于神灵踪迹的消失,这个时代彻底零散化了,仪式同意义整体不再具有稳固…  相似文献   

11.
在宗教与艺术的关系研究中,戏剧起源问题一直受到关注。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1912中提出"中国戏剧起源于巫觋"说,与英国剑桥学派学者简·艾伦·哈里森在《古代艺术与仪式》(1913)提出的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形成较大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人类表演学理论对"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说提出商榷,认为仪式和戏剧并存于原始宗教活动中,历时上难分先后,戏剧与仪式的分离可以从实效/娱乐的二元结构加以区分。从人类表演学的角度看,我国春秋战国以前巫术、祭祀、礼乐的文化变迁中,蕴涵了戏剧的起源与形成。人类表演学理论有助于戏剧起源问题的深入探讨,但实效/娱乐的二元结构无法彻底解决戏剧与仪式如何渐进分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公众的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科学技术水平、数量、人员知识结构,还包括人们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运用和理解。有调查显示,我国在前两项中并不逊色,而后两项却远远不够。这说明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并不完全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我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与此同时,近年来一些封建迷信、巫术邪说沉渣泛起,有的还利用了高科技的手段,如计算机算命等。更让人震惊和难以理解的是,在“法轮功”  相似文献   

13.
迎春活动古而有之,经过历朝统治者的不断更新,到了明清两代渐趋完善。它既表明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农事将要开始以劝农的主题,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以农为本的思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一些清代的“春牛芒神图”。即是迎春活动中所祭奉的神祇。 勾芒神在古代神话体系中,既是掌管万物萌生的春神,又是掌管一年吉凶的值岁神。值岁神在民间一般被称为太岁。崇好吉祥、求之如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人们幻想以祭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农业立国,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雨水对于古代先民的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对降雨没有科学的认识,古代先民多将这种自然现象归结于某种神秘力量,各类求雨巫术和传说应运而生,并逐渐流传发展成为根深蒂固的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本文从民间关于龙行雨的传说故事出发,探讨古代求雨巫术之一——以龙求雨现象的发轫渊源和发展情况,分析龙和雨之间的联系,针对不同地区流传的传说特点进行比较和归纳,并说明龙作为雨神的文化内涵和现存状况。  相似文献   

15.
蝗灾与戏剧     
蝗灾是古代常见自然灾害。古人应对蝗灾除了人工扑杀,禳蝗演剧是主要方式之一,禳蝗演剧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清代地方戏,而且为清中期的民间戏曲演出提供庇护,使得地方戏曲得以度过严苛的禁戏阶段,而且推动民间戏曲走向成熟,为晚清戏曲繁荣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发冢”考     
发冢也就是掘墓,是中国历史上一种丑陋的社会现象,但历代不绝如缕,探究这种现象的由来,就是和儒家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厚葬观紧密相关:为了获取陪葬品,盗墓者往往铤而走险。其次,发冢往往与复仇、有违社会公德、风水、厌胜制敌等有关。为了避免被发冢,下葬者采取了加固、密葬、专人看守、甚至使用巫术中的咒语等方法。对于这种伤风败俗有违社会稳定及秩序的行为,历代王朝的管理者一方面在道德上予以谴责,另一方面从法规上予以严惩。考察发冢及其形成的原因,可以认识到古代社会的丧葬观,检讨传统文化的礼制及法制。  相似文献   

17.
类语言即某种类似语言的符号,如许多应答性、习惯性的声音像“嗯、噢、啊、哎哟”之类。类语言和我们通常说到的体语虽同属副语言符号,两者却有区别,体语是无声语言,而类语言是有声的。人们之所以把类语言归集到副语言符号中,是因为类语言发出的声音是没有固定意义的,也正是因为这一属性,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类语言。专家研究表明,类语言在人们的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比重约为30%。  相似文献   

18.
开锁,又称"圆锁",是一种成年仪式,也称12岁过大生日,古代主要在我国北方流行,现在山西、山东等地仍在延续着成年开锁礼的传统.开锁礼在我的第二故乡山东省聊城市仍保持着其古朴的风貌,人们俗称其为"开锁子",开锁子有着同定和繁琐的程序和仪式.  相似文献   

19.
拉毛杰 《大观周刊》2011,(51):166-166
在生命发展过程中,语言教育占有特殊地位≯蒙特梭利认为语言是出生后从环境中得来的,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让孩子处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之中,孩子便可以悠游自在地掌握某种语言。但语言的敏感期具有短暂性.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它将不再回来。于是,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女教文献,即以女性为教育对象的古典文献,是古代典籍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史上共有女教文献三百多部,现存二百多部。它们虽存在着很多糟粕,但流传广泛,在我国境内及海外汉字文化圈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育了广大的妇女、影响了她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并通过她们影响了男士的思想行为,在古代教育史特别是女子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养成宽厚慈爱、克勤克俭、任劳任怨等传统美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女教文献或推崇备至,奉为教育妇女的圭臬;或一概斥为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