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化学文摘社采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出《化学文摘》磁带版被公认为是电子出版物的起源,如果这一说法可信的话,那么电子出版物的发展迄今已有40来年的历史,相比较而言,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工作起步则要晚得多,如果以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推出《国共两党关系史》电子版软磁盘(FD)作为我国电子出版物起源的标志,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才走过了十来年的历程;如果以1981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与国家医药总局情报所成功开发出国内第一个中文数据库《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作为我国电子出版物起源的标志,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发展也才不过20来年的历史,从总体上讲,近十几年来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工作应该说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正在逐步缩小,当然,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能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在改进,那势必会阻碍我国电子出版物出版工作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
1958年上半年,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的包之静,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出版教研室邀请,给新闻系出版班作专题报告。本文就是这次报告的打字原稿,原题为《我国出版工作发展概况和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问题》。包在报告中,系统而又简明地叙述了新中国初期的出版工作整体部署。这篇出版史料,与一般的回忆文字不同,这是半个世纪前的当时讲的,事实比较准确,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现在我们刊出,只删去文中一小段介绍出版界的“右派言论”,其余都保留了原样。为了显现报告主题,我们加了一个简明的标题,原标题则作为副标题保留。这篇史料,是“文革”期间的1972年底,由出版史研究专家方厚枢,从文化部将作废纸化浆的一堆历史文件资料中,花了三天捡回的三十多捆资料中的一件,因此尤其显得珍贵,供出版史研究之用。——编者  相似文献   

3.
1990年至2009年是中国出版文化研究的起步和发展时期.在百余年出版史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术界在出版文化研究方面已迈开坚定的步伐,在出版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中国的出版文化传统、中国出版家出版理念、出版文化的社会影响等领域开展了发凡奠基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晓琼 《东南传播》2010,(9):130-132
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作为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总结梳理有关近五年来我国近现代出版史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可以发现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专题史、出版机构和出版人物上,并呈现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各个学科相互融合、以思想文化史的视角研究近现代出版史角度新颖、近现代出版史具体时段的研究成果丰富等特点。但也存在着对近现代出版史宏观上的研究少,诸如出版法制史、出版发行史等领域研究不够系统、深入等不足。  相似文献   

5.
有关出版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穗芳 《出版史料》2003,(2):102-112
出版史研究涉及出版活动的起源、出版业的产生和发展、早期出版物与书籍的关系或出版史与书史的关系、出版与纸和印刷的关系等等。研究和撰写出版史最要紧的是明确出版概念,向读者表明作者依据什么样的出版概念来写出版史。对出版史的起点在学界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很快就要过去了。在这世纪交替之际,人们在展望未来21世纪的时候,很有必要回顾本世纪走过的道路,回顾也是为了瞻望。我国近代的编辑出版工作,差不多是与本世纪同行的,因此回顾、研究近百年的编辑出版史,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非常有意义的。70年代末以来,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兴起,同时也使出版史研究得到很大进展。如果说,我国有出版史研究的良好传统,那末,我国在进入新时代以后可以说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出版历史的泱泱大国。鉴于历史的原因,至今还没有一部为世人公认的权威性的《中国出版通史》,这不仅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也和当今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不相适应。伴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这几年对出版史的研究已引起出版界的广泛重视。早在20年之前,叶再生先生已着手这方面的潜心研  相似文献   

8.
童静 《兰台世界》2012,(21):65-66
我国清朝末年的图书出版在中国整个出版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和清末前的传统出版比较,清末图书出版在格局上出现了新的发展,这些变化是与当时的时代发展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推动出版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在第二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于友先首先,向这次获奖同志表示祝贺和感谢,从这次评奖论文看,出版工作与出版学,编辑工作与编辑学,发行工作与发行学,还有编辑出版史,编、印、发几个环节都有,涉及面很...  相似文献   

10.
学术有时是很寂寞的,搞中国出版史尤其寂寞。尽管中国古代出版就其历史悠久与业绩辉煌而言,全世界无与伦比,无疑是对世界文明与进步的伟大贡献,可是始终不能成为学界热点,纷纷令有志者望而却步。光辉灿烂的出版史,好像被国人遗忘了。幸好,甘于寂寞、知难而进者,并非没有。多年前,章宏伟就研究中国出版史。他是十分执著之人,“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不需要掌声,不需要鲜花,提要钩玄,寻幽探微,默默耕耘。现在,他将把多年劳作的成果,结成《出版文化史论》,奉献给读者。有此幸事,我心里高兴。在我国,出版史研究者至…  相似文献   

11.
谈起中国最早官办的现代概念的出版机构,我国文化界和出版界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有两个系统.一个是类似外交系统机构的京师同文馆和上海、广州两地广方言馆所办的翻译印书机构;另一个是军工系统的上海江南制造局和各地机器局所设的出版印刷单位.因此,我国文化史、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长期以来,也集中在这两个系统,而没有注意到还存在着另一个系统,即海关和邮政系统的出版单位及其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12.
王建辉的出版研究大致可作三方面的划分:一为书评研究,二为编辑出版理论研究,三为近代出版史研究。三方面相互关联、递进。他的新《新出版观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触及我国编辑出版理论界近十几年的学术兴奋点,既不失现实指导价值,还具有某种出版学术史方面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出版的三部英文《中国年鉴》中的报刊资料,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报刊的发展状况,对研究近代报刊史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出版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调查大量资料基础上,对2006-2010年中国出版史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重点概述出版史料、出版通史、断代出版史、出版专题史、革命出版史、地区出版史六个方面的成绩与进展:并就进一步加强出版学和出版史的基本理论研究,加强出版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刊行,加强政府对出版史研究的扶持,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刘杲先生的《出版笔记》中有两篇文章专门论述了编辑史、出版史研究问题,提纲挈领、内容丰富。本文以编辑史为中心,以这两篇文章为依据,从编辑史研究与编辑学科建设的关系,编辑史与出版史的关系,编辑史与多种学科史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四个方面,梳理了刘杲先生有关编辑史、出版史研究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亚 《出版广角》2011,(6):52-53
出版与社会是出版史研究的基本问题。数字出版物作为一种新的出版形制,其产品延续了简牍制、卷轴制、册页制的出版媒介演变历程。每种新的出版性质的出现,都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决定的,反之也促进了新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如今数字出版的潮起云涌正与这一发展规律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马泽放 《传媒》2023,(22):81-83
红色出版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核心路径,也是共产党百年出版史的核心构成。做好新时代红色出版工作就必须以史为鉴,不断拓宽价值边界,持续提高对红色出版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本文从六个时期入手,归纳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红色出版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特点,以期为新时代做好红色出版提供有益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陈暖 《出版科学》2023,(2):29-38
主题出版研究随着各界对主题出版内涵的持续认知和主题出版工作的有序推进而不断发展,经过10余年的理论和实践积累,无论是研究队伍还是成果数量都形成了一定规模,成效显著。首先是主题出版本体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一方面,主题出版概念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明晰且趋于统一;另一方面,对主题出版属性和功能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深刻。其次,以个案研究、经验总结为主的传统主题出版研究版图在稳定中有新的开掘,从专业、地域、技术、历史及对外传播等维度对主题出版活动进行多元化阐释。其三,学界开始注意到主题出版研究的边界问题,这对于主题出版研究的深化意义重大。未来的主题出版研究可从研究主体互通、研究内容互补与研究方法互鉴三方面着手,实现主题出版研究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袁亮 《编辑之友》1995,(1):10-12
关于建立出版机制的几个问题袁亮【北京】我们这次全国出版科学研讨会的主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相应的出版机制问题。以建立出版机制作为研究对象,这在我国出版发展史上,在出版改革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版机制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钱存训教授是海内外闻名的中国出版史研究专家.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钱先生在中国出版史研究领域的贡献做了评述,即对纸发明前的中国文字记录及对中国书籍制度的影响做了全面研究;对中国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做了全面研究;从世界文明比较的高度,阐述中国出版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指导了一批从事中国出版史方面研究的博硕士论文,丰富了中国出版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