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陈力 《兰台世界》2013,(21):19-20
相对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汉军成立的时间晚了许多。八旗汉军诞生于皇太极时代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汉军的技术优势之外,汉军成军与皇太极大战略和皇帝专权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八旗满洲 清代八旗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俗称“满洲八旗”。所属除满族成员外,满洲佐领下亦有少量蒙古、汉人,并单独编有蒙古佐领35个、半分佐领2个,鲜朝佐领6个,俄罗斯佐领、番子佐领各1个。八旗满洲的地位优于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是八旗组织的主体。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初置四旗,每旗下以300人为一牛录,设额真1人  相似文献   

3.
清朝八旗整合下的骑射体现满族贵族的尊崇,诸多原因使得骑射为主要方式的古老作战方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分析八旗骑射流变的原因主要有清朝入关后方式的改变,清朝后期军事管理腐败,马政逐渐衰落以及历史事件等原因。  相似文献   

4.
清代历史上,八旗生计问题非常引人注目。它几乎贯穿了清朝一代,也震动了清朝社会。本文拟对这个问题做些初步的探讨和说明。 一、八旗生计问题的发生 1644年,清军入关,满族统治者夺取了全国政权。在这种民族大举迁居异地的情况下,他们解决生计问题的办法是圈地、占房和建立粮饷制度。  相似文献   

5.
清代武举考试对象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蒙古武举制度对于清代的蒙古族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清代武举制度的一个亮点。文章对蒙古八旗武举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管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清代武举考试对象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蒙古武举制度对于清代的蒙古族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清代武举制度的一个亮点.文章对蒙古八旗武举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管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满族八旗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努尔哈赤兴起以后,于1601年将征战中所吞并来的女真各部中的自由民“诸申”、“伊尔根”按每三百人编为一个牛录,作为八旗组织的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汉译为旗)。每个固山用一种专用的颜色作旗帜,最初只分四个固山,有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增设的四种镶边旗,分别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共为八旗。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制度变…  相似文献   

8.
《八旗文经》是八旗文章的总集,承载着"文以经国""重振风雅乡邦"的文学价值。实现《八旗文经》所蕴涵的多层次的文学价值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被后来的满族作家群所传承,《八旗文经》在满族文学史、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雍乾之际,八旗生齿日繁,清初所定之佐领拣放旧例无法适应新的情势,导致家族间为承袭佐领之职而产生大量的争讼案例,造成宗族不睦。在此背景下,清廷通过查勘佐领根源、确定佐领种类并制作和颁发佐领印轴、族长印轴等措施,在改定旧例的基础上,对满洲、蒙古、汉军诸佐领的承袭规则进行了划一处理,同时进一步明确族长职能以敦和睦。由于民族属性及文化传统的差异,八旗汉军的佐领编立与承袭颇具特色,且相较于八旗满洲和蒙古,汉军佐领下的宗族组织血缘关系更为松散,出现了“诸姓宗族”(geren halai mukūn)这种特殊的非血缘宗族组织方式,是八旗组织进一步官僚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万历二十九年至四十三年(1601-1615)创立的满族兵民合一的军事社会组织,后来发展成完整的制度,对清代历史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满族作家杨钟羲在<雪桥诗话>中,对八旗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叙述,既保存了清代有关八旗的珍贵史料,又寄托了作者深远的现实关怀,还对清朝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正>围猎曾是满族先辈女真人在东北时的谋生手段之一,骑马射箭是满族人的传统特征。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由围猎的牛录制衍生创制军事组织八旗制度,其后嗣子孙运用此军事组织建立了清朝,并率领八旗大军入关问鼎中原乃至统一中国。清朝"以武功定天下",统治者尚武,清代前期的几位君主都是"马上皇帝"。清代统治者为了维护本民族特征,将固有  相似文献   

12.
康熙朝是齐齐哈尔驻防八旗创建与调整的关键时期.达呼尔、锡伯、满洲、汉军、巴尔虎相继编入驻防八旗,历经多次调整,康熙四十五年(1706)最终形成满洲、汉军、达呼尔、巴尔虎多民族共存的驻防八旗格局.齐齐哈尔驻防机构中,军事长官级别逐渐升高,协领由每二旗一员变为每旗一员,其他属官由本民族官员管理本民族兵丁事务向满洲官员管理各...  相似文献   

13.
清初汉军八旗都统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家骥 《历史档案》2000,(4):126-127
汉军八旗成立于入关前的崇德七年六月,所设都统(当时称固山额真)、副都统(当时称梅勒章京),《清太宗实录》只作了名字的胪列,而未标明谁充任哪个旗的都统、副都统(见卷61),使人不易分清。后来又由于旗主之间的改旗,都统、副都统随之改易,使问题变得复杂。国史馆史官没有作细致的考察,以致某些旗、某些任职者的记述出现错误,与《清实录》等所记载当时的一些史事相矛盾。记述错误的几个旗分,主要是汉军正白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误记的史籍及其所做的错误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满文老档》的形成、内容和版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文老档》是保留至今清入关前用满文书写的最早的一部官撰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明末清初满族入关前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的各种官方活动,是研究满族早期历史、东北地区民族、满族语言文字等的第一手资料,很早就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  相似文献   

15.
李丹丹 《兰台内外》2023,(18):7-8+14
满族家谱反映出特定历史条件下满族家族最真实的生存记录。本文所研究的满族家谱时间跨度约为18世纪前后,其中较为普遍的是清康熙朝中后期黑河地区八旗驻防满族家谱。这类家谱文献极为珍贵,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家谱文献所反映出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以中俄边境黑河地区满族家谱研究已有成果为基础,以《瑷珲正红旗佛满洲扎库他(张)氏宗谱》《武氏族谱》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满族家谱的功能、价值等。对研究家谱文化、清史、八旗驻防史、中俄边境地区满族人口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清政府为了缓解八旗组织中兵额有定,而闲散余丁日增的矛盾,于雍正二年(1724)初,从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各旗余丁中选取家道贫寒而又可以培养造就者5120人,每月供给一定钱粮,以训练技艺,名为养育兵。雍正帝即位之后,对八旗人丁的发展状况极为关注,于雍正元年颁发一道谕旨:“自盛京初入北京时,八旗男丁共有多少人?如今又有多少人?著查奏。”因此,当年编审八旗男丁,由怡亲王允祥把八旗男丁的实际数字密奏。次年正月,雍正帝根据八旗人丁情况,发了一道谕旨:“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等,俱经累世效力旧奴才,因承平既久,满洲户口滋盛,余丁繁多,而丁多佐领,其护军、马甲,额设有定,是以不得披甲之闲散满洲无钱粮,至有窘迫不能养其妻子者。朕每加悯念,将如何施恩,俾得资生之处,再四筹度,并无长策。若欲  相似文献   

17.
陈力 《历史档案》2017,(4):81-91
清朝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八旗制度,是一项相对开放的制度。八旗制度内部的流动,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八旗内部,有纵向的流动,如抬旗与降旗;也有横向的转换,此为换旗。八旗制度内部的旗色与旗分的调整与变化,一方面是在制度上体现出流动性,加强了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加强了八旗整体性;另一方面,八旗的流动,形成了八旗内部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加了八旗制度的活力与生命力,使其能够延续近三百年。从目前研究状况看,一是大多数学者仅仅涉及到抬旗、降旗与换旗的某一方面,未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二是对八旗流动缺乏整体性研究,有以点代面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清朝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八旗制度,是一项相对开放的制度。八旗制度内部的流动,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八旗内部,有纵向的流动,如抬旗与降旗;也有横向的转换,此为换旗。八旗制度内部的旗色与旗分的调整与变化,一方面是在制度上体现出流动性,加强了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加强了八旗整体性;另一方面,八旗的流动,形成了八旗内部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加了八旗制度的活力与生命力,使其能够延续近三百年。从目前研究状况看,一是大多数学者仅仅涉及到抬旗、降旗与换旗的某一方面,未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二是对八旗流动缺乏整体性研究,有以点代面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佐领是八旗的基层单位,是军政合一的组织。佐领主要分为勋旧佐领、世管佐领、互管佐领、公中佐领等。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八旗世袭谱档。反映了清入关前后编设佐领的根源、承袭及其变迁的情况。现予发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周威翰 《兰台世界》2023,(1):126-131+136
松锦之战是明清政权在辽西地区最后一场战略决战,同时也是明朝的国祚之战,目前也是明清断代之际研究的重要课题。松锦之战自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始,至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终,前后历时三年,清军围锦打援,先围锦州,再围松山,而围困松山也是打援的一部分,战后明朝损失了大量的精锐边防部队和军需物资,丧失了在辽西地区组织大军团作战的能力,关外仅存宁远孤城。清朝方面经此役收编了大批明军降兵降将,壮大了八旗汉军,清军入关只是时间问题,松锦之战的重要战略意义即体现于此。“兵者,国之大事”,本文试图以清朝军方的微观角度梳理清军的战术和指挥的脉络,解读这场明清嬗代之际的重要会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