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贵族对中国的统治是以八旗为立国之本,其兴以八旗,衰亦以八旗,故而八旗制度又可谓清史研究之关键所在。然而与有清一代关系至为密切的八旗驻防制度,长期以来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能不是一种遗憾。定宜庄的《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一书,近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终于填补了国内清史研究的空白。该书取材丰富,结构严谨,全面研究了清代八旗驻防从兴建、完备到衰亡的历程,不仅开辟了清史与满族史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创见,而且清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也可以由此获得新解。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它所研究的对象本身。 从八旗驻防制度的始末以见有清一代之兴衰,这是该书的基本宗旨。全书三章。首章以大量的篇幅对八旗驻防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探索。第二章研究驻防机构和驻防将领的地位,旨在剖析八旗驻防制度的性质及其在清代统治中的地位,重点在八旗驻防与皇权的关系。第三章从八旗兵丁入手,研究驻防制度的内在矛盾,将这一制度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中,以预示其前途与归宿。作者以时间为经,分为初创和完备两个时期,以空间为纬,划分为以畿辅为核心,以直省及长城重镇为内线,而以边陲要塞为外围的三个层次,使八旗驻防制度的发展线索及联系网络系统而清晰  相似文献   

2.
家谱是记载家族世系及相关内容的文书档册,主要包括谱序、源流考、世系表、辈字、族规家训、图像等内容。作为一种原始资料,家谱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它对于学术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宁安地区历史悠久,是满族的祖居地,满族语言文化存留时间较长,留有较多的满族家谱。本文通过对宁安地区瓜尔佳氏、墨尔哲勒氏、阿克扎拉等家族家谱的介绍,从记录历史人物及政治制度、反映民族价值观念、揭示家族管理与教育、展现地域文化等方面阐释家谱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零陵《家谱》为资料源,以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为目的,建立一个零陵《家谱》数据库,为寻根谒祖、研究零陵文化、研究江永《女书》、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等等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4.
《八旗文经》是八旗文章的总集,承载着"文以经国""重振风雅乡邦"的文学价值。实现《八旗文经》所蕴涵的多层次的文学价值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被后来的满族作家群所传承,《八旗文经》在满族文学史、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八旗驻防是清代特有的一种军事制度,在明代以前,军队驻防地方大多为戍防险要,并未形成制度化。满洲兴起。在固有的八旗制度基础上,结合明代戍防的做法,创建了一套独特的军事驻防体系。营口地区是当时八旗驻防要地,设官驻兵,垦地戍边,对于清代营口地区的政治稳定和农业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是重要的档案资料,对了解和研究雍正一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初步整理今宁夏地方雍正朝满文奏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雍正时期在宁夏的驻防八旗及社会发展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2005,(12):26-26
《黑河日报》是黑河市委机关报。黑河市地处中俄边境,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远东第三大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是中俄4300多公里边境线上唯一距离最近、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功能最全的国际“双子城”。  相似文献   

8.
由黑河市档案局编写的《《中俄友好纪实(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于近日正式出版。该书为大16开精装,共分中俄友好纪实图片、中俄友好大事记和县(市、区)及各单位对俄友好纪实3部分,全书共25万字,收录照片500余张,全面系统地记录1949-2012年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两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领域友好往来历史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9.
请入关后,在重要城镇均调派八旗官兵驻守,遂逐渐形成了驻守全国各地的“驻防八旗”。为了保障这些驻军的军需供给,户部每年按所驻地区兵员人数,拨给银两、米石及草料等饷项。现从馆藏内阁户科史书中选出的这件户部尚书张廷玉的题本,集中反映了雍正十三年清廷拨放各省驻防官兵饷需的情况,对研究雍正末年清政府军费开支以及财政支出等,均有一定参考价值,特予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郝会龙 《新闻传播》2006,(10):22-22,41
《黑河日报》是黑河地区第一张党报,它伴随:黑河建党建政和人民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而诞生。60年来,《黑河日报》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在历届黑河市委的领导下,几代报人肩负时代重托,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富有成效地组织开展新闻宣传,以强有力的舆论声势,为黑河迎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东北民间满族家谱作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特征的档案资料,它的来源是多层次的,家谱来源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家谱记载内容丰富,这为研究满族史、东北史、清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王刚 《历史档案》2023,(1):90-98
清代驻防旗人的满语能力因族群、地域的不同而存有一定差异。最迟至雍正年间,南方京口、福州、广州三地的汉军旗人已基本无熟练掌握满语者。乾隆初年,南北各地满洲、蒙古旗人满语能力的急剧衰退成为普遍状况。乾隆中后期,在绝大多数驻防地区,日常熟练使用满语者所剩无几。清初的八旗驻防点大多未曾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乾隆二十年(1755)之后,各驻防地普遍兴建满文官学,并由驻防官员严加督查,大力强化满语文教学。然而,几乎所有的八旗驻防点均处于汉文化的强势包围之中,满语等旧俗并不具备长期保持的条件,官方创办的满文教育实际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3.
清初,统治者将盛京地区大量圈占的土地按旗划界、分别等次拨给驻防八旗官兵进行屯耕,是为旗地。这些旗地每年按规定向盛京户部交纳巨额田赋,以满足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需要,并保障八旗士兵的饷项供给。 现从馆藏内阁户科史书中选出并公布的这组史料,集中反映了雍正五至十二年间盛京旗地的额赋情况,它对研究清初旗地及田赋制度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八旗奴仆满语叫“包衣阿哈”,汉译为“家的奴隶”,简称包衣、家人、壮丁、庄丁等。八旗奴仆是满族和旗人中最受压迫、最受剥削的阶级,有关他们的情况,文献记载不详,而档案资料则比较丰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顺治朝题本》,其中隐匿类共八函一四五件,全部是有关逃亡奴仆的内容。刑罚类中也有不少处罚奴仆的案例。此外,清代历朝各类档案均程度不同地涉及八旗奴仆问题。本文拟以这些档案资料为主,试对清代八旗奴仆的来源、身份、逃亡原因、逃亡去向及影响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八旗制度是满族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入关前,它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职能,对满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入关后,它是建立和维护全国统治的中坚力量。作为八旗的重要组成部分,八旗汉军历来受学术界关注。多年来,学者们围绕八旗汉军组建的原因、时间以及其名称、作用等问题展开探讨,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6.
郭春芳 《历史档案》2004,(3):125-127
珲春副都统衙门既是清代八旗驻防的军事组织,也是清政府在东北地区成立的一个行政机构,在长期政务活动中形成珲春副都统衙门全宗档案。这些档案曾经被沙俄掠去,1956年由前苏联政府归还中国,现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为研究中外关系、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史等方面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7.
郑升 《兰台世界》2015,(3):96-97
清末民初著名诗人、学者、遗民杨钟羲一生以"收集、整理、刊刻八旗文学文化文献"为学术追求,其著述宏富,有《雪桥诗话》、《圣遗诗集》、《弟子职音谊》等著述在当时享誉海内,是八旗文学、清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惜在当代不为人熟知。  相似文献   

18.
<正>一、明代档案《李氏家谱》仿真复制背景《李氏家谱》是明代青海所任官职和所封爵位级别最高、势力最大、名声最显赫的家族宗谱,一姓之中出了两位一品武官和伯爵。不仅如此,我国著名史学家李永瑜先生也曾认为,李土司是沙陀李晋王后裔,考证李土司先世是西突厥的一支,原来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号沙陀,姓朱耶氏,后来迁居到河西,进驻宁夏,后效忠于唐王朝。唐懿宗为了奖赏战功,赐姓李氏。此后因救昭宗,李克用晋封为晋王。后唐灭亡后,李晋王的子孙归居于宁夏。西夏灭亡后,又归附蒙古,随着蒙古军队来到青海驻防,然后世代居住在了这片土地上。  相似文献   

19.
八旗满洲 清代八旗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俗称“满洲八旗”。所属除满族成员外,满洲佐领下亦有少量蒙古、汉人,并单独编有蒙古佐领35个、半分佐领2个,鲜朝佐领6个,俄罗斯佐领、番子佐领各1个。八旗满洲的地位优于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是八旗组织的主体。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初置四旗,每旗下以300人为一牛录,设额真1人  相似文献   

20.
谢琳惠 《图书馆》2007,(5):141-143
河洛地区洛宁张氏在明清时期曾一度为洛阳望族,洛宁金门寨《张氏家乘》是河洛地区现存最早的张氏家谱。该家谱追溯先祖时间久远,对于家谱的分支、迁徙记述分明,保存有大量先祖名人的事迹,且能详记家风,以敦睦族人,该谱在河洛地区家谱中极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